书城武侠郎在江湖
10889300000051

第51章 新君继位

为了哄东宫太子开心,王振也经常搜集宫外的逸闻趣事,讲给太子听。这段时间以来,李之郎的故事闹得人尽皆知,王振少不得添油加醋,将两位博士的尴尬绘声绘色地描述给太子,惹得太子阵阵欢笑。

太子听罢,好奇地问道:“王先生,那李之郎果真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吗?”

王振道:“想来应该就是文曲星了。不过这文曲星下凡,也是为了辅佐咱大明江山,将来还不是要为太子出力?现在啊,人人都说咱大明乃是千古盛世,文学鼎盛呢。”

他一口一个咱大明的,小太子倒也没有忌讳,毕竟他才七岁的年纪,平日里还比较贪玩,哪里注意到这许多细节?

“还有,大家都说先帝和陛下乃是千古明君,励精图治,才有这太平盛世。奴婢觉得啊,将来太子承续大统,也定是一代明君,臣民颂扬,万世流芳呢。”王振极尽阿谀奉承之能,反正太子还小,就喜欢听这些好听的话,而且一定要赤裸裸地吹捧。你若含蓄一点,小太子不一定能听懂啊。

“将来我若当了皇帝,你和李之郎都是我的肱骨之臣。你呢,就当司礼监掌印太监;李之郎就当内阁首辅,如何?”太子兴致高昂地派发各种口头福利。

王振大喜,道:“奴婢谢太子殿下恩典。”都说皇帝是金口玉言,这太子也算是未来的皇帝,那张嘴自然也是金光闪闪的。

太子忽然想起一事,问道:“听说李之郎也是七岁?”

“是宣德二年三月二十八日生。”

“比本宫大了八个月呢。”太子自言自语道:“怪不得比本宫还要聪明。反正那些文章,本宫现在是万万做不得的。”

“哎呀,太子爷慎言呐。那李之郎怎么能比太子爷聪明呢?您是君,他是臣。他学得什么儒家治国之术,您学得乃是御士使臣的大道,怎么好相提并论呢?这天下的文人在聪明,再博学,终究还要是为君效命,为国效力的。您的聪明,在于如何选贤任能。就像刚才,您安排奴婢在司礼监效命,让李之郎去内阁办事,这就是太子爷选人用人的御下之道,太子爷年仅七岁,比李之郎还小八个月,就能把人和事安排的如此妥帖,足显得太子爷的聪慧,定是掌握了这治国的大道。”这会儿,王振倒是知道什么是忌讳了,一番吹捧,又将七岁太子哄得高高兴兴。

看着太子高兴的模样,王振暗思,这李之郎既然已经入了太子的法眼,少不得要提前结交一番。反正都是七岁的孩子,就算再聪明,那贪玩的天性却是无法泯灭的。只要自己略施手段,还不哄得两个小屁孩服服帖帖的?将来若是果真自己能做司礼监掌印的太监,而那李之郎当了内阁首辅,两人联手,还不是权势滔天?

一念及此,王振暗暗记下,以后定要挑个时间,和李之郎套套近乎,叙叙情谊。

此后的日子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前往李府探讨交流,关于李之郎的传说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离谱。李之郎实在不胜其扰,干脆遵守学规,从此学习住宿皆在国子监内,这才少了许多风波。

说起学规,这国子监每月只放一天假的,平日里学生不准回家。可这些规定对于京城豪门的子弟来说,形同虚设。他们就像李之郎前世的走读生一般,每天上午去国子监学习,下午学习结束回家。到了仁宗、宣宗时期,两位皇帝宅心仁厚,念及人伦常情,也不再提这条规定了。

可不提并不代表没有,李之郎铁了心要做一个乖学生,谁也没办法;国子监的博士们总不能把他赶出来吧?不但不能,还得口头表扬一番。

过了许久,一切终于风平浪静。太子爷虽然想多听些这位同龄人的故事,可王振将情况和他一说,他也只好作罢。

时间终于走到宣德十年,春节的气氛自然是热闹非凡,各家各户在除夕时便已贴了桃符,吃了饺儿,等到初一早上,各自窜起门来拜年。拜完年,想找个玩的去处,却忽然发现今年的京师似乎不太正常。

最明显的是,皇宫内外冷冷清清,毫无动静。那些阁老、六部尚书以及其他达官贵人们,似乎满脸戚容,神色匆匆。亲朋好友问起,他们却是直摇头,什么也不说。问得急了,只斥责对方一番,不该问的不问,过两天……或许就知道了。

到了正月初三,这股子压抑终于被一阵钟鸣所震破。每一位常年生活在京师里的人都知道,那钟鸣昭示着皇帝驾崩,龙驭上宾。

至此,所有的谜底很快传开。在除夕前两天,宣德皇帝突然患了急病,而太医却是束手无策。不几日,病情加重,皇帝甚至来不及安排辅政要臣,交代储君继位,便顷刻驾崩,撒手人寰。

满城缟素,人人怀念这位仁德贤明的天子。想想前些年的苦日子,现在的太平盛世何其不易?大家的生活又何其幸福?

虽然还有流民,还有叛乱,还有异族……可比起前些年,很多人的生活都得到大大改善。全国各地的百姓自发祭拜宣德皇帝,而且祭拜时痛哭哀嚎,情真意切。

在宫中,百官也尽皆前往哭灵,同样也是情真意切,不管怎么说,宣德皇帝生前对臣工门都还是不错的。

哭完了,也该举行新君继位大典了;可这时宫中忽然传出流言,说什么太子年幼,主少国疑,不宜登基,应改立襄王为帝等等。一时之间,宫中人心惶惶,尤其是王振,眼看多年的媳妇就要熬成婆,却莫名其妙传出来这样一则消息,让他又惊又吓,差点忧虑成疾。

这时,张太皇太后少不得要站出来说话。毕竟她是仁宗皇帝的皇后、宣德皇帝的母亲、太子爷的老祖母。因为仁宣二帝的威望,大家对张太皇太后还是极为尊重的。

张太皇太后带着八岁的太子,召集群臣,斥责道:“先帝早立储君,便是为了社稷稳定,若储君不能承继大统,那么尔等将来有何面目再见先帝?”然后指着皇太子朱祁镇,厉声道:“这就是新君!”

群臣跪拜,山呼万岁。张太皇太后就此一言定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