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武侠郎在江湖
10889300000043

第43章 天命之人

自从高中院试案首,取得秀才功名之后,李之郎老实了许多。此时此刻,自己的风头已经足够强劲,没必要再刻意地去追求风头。俗话说:物极必反,刚则易折;自己需要的名声已经得到了,而且经过这一波三折,他也明白若想以七岁童子再去参加乡试,妄想中举为官,那肯定是不现实的。

要知道,秀才又叫生员,只是取得了国家公费生的资格而已,可以享受各种福利补助,但为官确是难如登天的。只有中了举人,才能去吏部候补,待某处有了空缺,可以酌情补缺。不过这缺也大都是些县丞、主溥等大约八九品甚至不入流的属官罢了。若是举人能够谋得一个县令,那可要天大的机遇和幸运才行。

李之郎七岁中秀才,已经轰动天下。如果再去参加乡试,只怕主考官万万是不敢录取自己的。就连父亲李应庚也来信一再交代,取得秀才之后,这些年不准再参加乡试,必须在家闭门苦读。如果现在自己能够静心勤学,六七年之后,因为有了目前积累的名声,年龄也到了十三四岁,那是若是中了举人,哪怕是一个解元,大家也不会再大惊小怪了。

李应庚在信中又安排族中的一些亲朋,陪同李府家人前往京师居住。在朝廷认可了李之郎的院试案首之后,宣德皇帝便召见李应庚,对其子李之郎多有夸赞,恩赐李之郎入国子监学习深造,又赏赐李应庚一座宅院,让他将家人接到京师团圆。

李之郎本来想随张三丰一同外出游学的,但自己已经成了国子监的学生,恐怕难以成行,而且此举也招到母亲极力反对。齐舒如何能舍得年幼的儿子“流落江湖”?无论张三丰有多么厉害的武功,也无论张三丰有多么高的名望,总也不能抹杀这母子亲情。

齐舒带着儿子向张三丰辞别,并感谢他多年的教育之恩,同时邀请张三丰一起前往京师。不过,张三丰拒绝了同望京师的邀请,他看着郁郁寡欢的李之郎,微笑着说:“郎儿不必伤感,你我师徒之缘未尽,来日定会相见。此去京师,你切不可被繁华迷了心智,误了学业和武功。”

李之郎自从来到这一世,对鬼神之说不得不心怀敬畏。这几年多次听张三丰说起二人之间的师徒之缘,心中却颇多不解,趁着这次机会,他很想问清楚张三丰到底为什么要找到自己,而他又在卜算之中看到了什么未来。

张三丰并没有回避齐舒,答道:“天地之间,万事万物;运行轮转,皆有定数。但七年前,我在推算天机之时,却发现天地定数竟然变得模糊不清,似有异数变化。为了看清这异数,我布下天演大阵,闭关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发现这异数竟是由一缕魂魄引起,而且这屡魂魄已投胎为人,成为天命之人。此天命主富贵、主征伐,应在王侯将相。只是当今大明乃繁荣盛世,虽有富贵,却无征伐;虽有将相,难封王侯。那么,这征伐之象,王侯之名,又将从何而来?我虽推算多年,却一直推算不出。后来,我便想找寻这天命之人,终于找了你。本来我以为待在你的身边,辅助你的学业,或许可以窥视天机,但这几年仍然没有任何结果。”

说到这里,张三丰晒然一笑,继续道:“既然无法明白,想来是天机深不可测,无法泄露。若强行推算,少不得要折了阳寿,亏了道行,所以自去年起,我便早已放下这诸多疑问,一心授你学业武功。至于将来到底如何,却也是管不得了。你既是天命之人,想来必受上天庇佑,至于如何封王封侯,建功立业,那就要靠你的努力,看你的造化了。”

齐舒闻听张三丰说儿子有封王封侯的命数,震惊不已,又欢喜不尽。现在她更不愿意张三丰就此离去,而是极力邀请他同往京师。张三丰再度拒绝,并一再叮嘱,十年之后,李府必有一劫,到那个时候,他自会来救。只是李府仍须谨慎,及早防备,以免他救援不及。

齐舒便问是什么劫难,张三丰却是摇头苦笑,但说不知详细,只知乃是血光之灾,恐有不测。如果自己到时候帮助李之郎度过劫难,极有可能或波及武当基业,所以这十年内他必须回到武当山,主持事务,妥善安排。

齐舒听他说得严重,也不敢再强邀,只是心情瞬间跌落至谷底。张三丰见状,也是无奈,不知如何劝慰。毕竟他自己面对这前所未有的异数和天机,都颇感压力极大,前途叵测。

最后,张三丰只好再三叮嘱李之郎一定要勤学苦读,精练武艺,并一再保证自己届时一定提前赶到京师,护得李之郎安全。

辞别了张三丰,带着无数的疑问和烦恼,经过一个月的旅途,李之郎一家终于抵达京师。李应庚带着几个在京师新招的家仆,在城外十里迎接。

皇帝赏赐的李府宅院并不是很大,而李应庚为官清廉,生活只靠较低的俸禄来维持。平日里得到的赏赐,一部分寄回了家中补贴家用,另一部分却是用来救济鳏寡孤独,身上并无多少积攒,因此也无力购买四邻房屋,扩建自家宅院。

不过,毕竟是皇家赏赐,这宅院虽说小,但也只是相对豪门贵族而言。在平民百姓眼中,这新的李府也算中上等的人家了。

宅院是常见的四合院,三进院落。李之郎前世就读北大的时候,对北京的四合院文化也多有了解。正式的四合院,一户一宅,平面格局可大可小。房屋主人可以根据土地面积的大小、家中人数的多少来建造,小到可以只有一进,大可以到三进或四进,还可以建成两个四合院宽的带跨院的。小者,房间为十来间;一院或二院者,房间为二十来间到四十来间。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墙壁高大,不开窗户,以显示其隐秘性。从制式上来说,许多王府和寺庙也是按照四合院的布局进行设计和建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