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武侠郎在江湖
10889300000026

第26章 三甲之殇

大明宣德九年四月,山东省济南府府试开考,主考官是济南知府杨谊。杨知府是永乐十六年进士,三甲赐同进士。说起这殿试三甲,在今天的人眼里,都是进士,似乎没多大区别,无非是大家排排坐吃果果,再怎么说,大家也是同班同学不是?其实不然,李之郎来带这个时代后,既然决心参加科举,便也了解了一番这里面的名堂。

每次科举殿试,也就是最终的决战时刻,皇帝老子首先要钦点一甲人员名次,这一甲定额是三个人,不像二甲三甲,人数不定。有时候连续两届科举殿试,二甲录取人数可以相差一倍。但殿试一甲,永远都是三个人,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这三者不但要经过寒窗苦读,更要在科举这座独木桥上奋力厮杀,杀出一条血路来,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此后只要不犯大错,你就算是熬,也能熬成个中央大员或是封疆大吏。

二甲则是殿试第二等了,少则二三十人,多则百十人。这二甲的前途也要好一些,只要你多动心思,勤劳能干,入阁拜相也不难。一甲虽然牛叉,但若不好好努力,在后来的仕途发展上,很有可能被勤奋的二甲进士所超越。二甲进士和一甲进士的起点相差不大,绝大部分都在中了进士之后入翰林院供职。这翰林院是个清贵的地方,也是直入内阁的终南捷径。比如李之郎的父亲李应庚,就是二甲进士,直接进入翰林院,今后只要稳扎稳打,入阁只是迟早的事情。因此,武定城各界人士对李家也是多加尊敬,对于李之郎拒绝了诗会邀请的事情,也就不敢计较了。

这三甲相对一甲、二甲而言,就相当痛苦了。三甲的全称为“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你说三甲也就三甲吧,偏偏还加一个“赐”字,又加了一个“同”字;第一个赐字,是说你这进士身份是皇帝老子看你可怜,赏赐给你的,并不是你的文章多么多么出色,皇帝看了多么多么震惊,如何如何喝彩。震惊和喝彩的都去了一甲、二甲了。你们这些剩下的人,虽然本事一般,但也是好不容易才在千军万马中胜出,皇帝老子还是要鼓励一下,发个鼓励奖的。后一个“同”字,意思更明显了,就是说你们这些人享受进士待遇,但一定要牢记,你们不是真品,而是进士里的假冒伪劣产品。

既然是伪劣产品,就不免被人歧视。当然,歧视是人类的一种通病。君不见现在的种族歧视、地域歧视等等,依然普遍存在。在大明朝,上国歧视番邦,官员歧视贱吏,一甲歧视二甲,二甲歧视三甲;歧视的时间了,被歧视者不免有些心理变态。这贱吏就开始扰民虐民,见了平头百姓吆五喝六,生怕别人冒犯了自己的虎威;这三甲进士放任一方,到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不免见人就歧视,唯恐别人吹拂不到他大老爷的雄风。

当然,三甲出身虽是起点低了许多,但如果发挥超常,善于捕捉机会,还是可以成就一番丰功伟业的。李之郎前世读史的时候,就见过这样的能人,那就是成华年间三甲进士杨廷和。杨廷和十九岁中进士,这第一个优势就是年轻干部了;中进士后直接被授予翰林检讨,进翰林院,这第二个优势就是起点高了;弘治年间,又被选中给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正德皇帝当老师。终于,在他中进士二十九年后入阁,拜东阁大学士,又五年后出任内阁首辅。

可惜的是,李之郎在这个时代还要再等二十五年,才能等到杨廷和出生。

闲话少叙,书归正传。杨知府作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绞尽心汁,受尽白眼,历时十六年就成为一省首府的知府大人,其实有很大的运气。可惜的是,杨知府中进士的时候年龄有些大了,又经过十六年的打拼,现如今已经六十二岁了。如果按照太祖皇帝的规定,文武官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杨知府两年前就应该致仕退休了。但太宗皇帝发动靖难之役,造成大批官员被“清君侧”,近些年人才极度紧缺,所以很多官员实际上都延迟了退休时间。杨知府之所以平步青云,很大的原因也和这有关。

延迟退休的杨知府很想在这最后的仕途生涯中做出点成绩,如果能够青史留名自然最好,遗憾的是山东这几年一直安安稳稳的。有时候他一个人独自品茶的时候,偶然会幻想一下,若是汉王朱高煦晚几年再造反该有多好。自己说不定就可以像原御史李浚一样,奋威平叛,百世流芳。

这种想法实在是大逆不道,还是想点现实的吧。山东最能出政绩的,莫过于黄河治理了。可这玩意成本太高,风险太大。古来治河皆要举国之力,花钱如流水不说,万一没治好,反而来点溃坝决堤啥的,倒也能够青史留名,可惜不是美名,而是遗臭万年的污名。

治河不行,那就治理自然灾害吧,比如旱涝之灾,蝗灾等等。自古山东河南等地皆是蝗灾的高发区域。可这灾害要看老天爷,不由人力控制。你总不能人为制造灾害吧?就算不是人为,你若是为了一己之私,一心想着出现点灾害什么,这不免太缺德了。最大的问题是,你缺德了还不一定能成,反而很大的可能会造成相反的效果。仔细想想,这自然灾害的发生,总还是说明你官府预防不力,措施不当;到时候,这主官少不了要面临御史围攻,承担责任;至于治理之功,嘿嘿,还是留给下一任吧。

其实最靠谱的政绩就是治学了。你修了多少学校?教化了多少百姓?诸如此类的事情,完全没啥风险。而最能体现治学之功的是什么?自然是科举考试了。比如有多少人参加科举,成绩如何等等。参加的人数多,说明你教化万民;大家成绩都比较优秀,说明你教化有功,成果卓著。

这么一想,杨知府便将心思集中在了任职期间每年的科举之上。他一直都是排斥学正主官,亲自担任每年的科举主考官,期望能够发现一些出彩的机会。可惜的是,明代官员三年一个考功期,而杨知府目前在济南知府任上是第二任的第三年,这前五年的科举一直没什么出彩的地方,他的第一次考功成绩也仅仅是中等。今年是他第二任期的最后一年,马上又要进行他济南知府第二任的“绩效考评”,这个节骨眼上他迫切渴望做出一些出色的成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