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民民小说大学
10455300000089

第89章 XY彬彬(1—2)

第三十三章XY彬彬(1—2)

大家想文质彬彬是何等标准和境界?那么要问你怎么养成文质彬彬?成天坐那里不动看书?错!大错特错!——正确答案是:行动!含看书。(1)修炼、历练,——到实践中去修炼。(2)使用。在使用中得到磨练。(3)考验。你的文质彬彬是真是假啊?你对标准的含义掌握了没有?注意:“中”不一定是说“文质彬彬”。可能是指其它什么标准。年轻书生不到实践、现实社会磨练磨练,想文质彬彬,难!只能是白面书生罢了。大家知道石为什么喜欢和农民兄弟们在一起吗?因为他们发现了很多真理,发明了很多理论,下在来一个好吧?——好骡子好马,拉出来溜溜。

自己进行一番学习甚至研究,有了一些心得,便自认为拥有了治世的良方是完全可以这样自己娱乐的。但藏着掖着,更是把那朵自然生成的乌云说成天要塌下来的征兆,就不好了。老夫才不管那么多呢,让说就说,不让说,就自言自语,万一天塌了,我还只是动嘴——喊高个子他们站起来!并给他们喊“加油”。如此而已。

功能莫要废弃,善长莫放弃!风骨在,行动法则之一。

也就是说,你没有这个功能怎么行动呢?莫要为难自己。关于中庸的方法论,有一维、二维和三维,三维的理解已经隐约告诉六步毒,不重复。彬彬论可以被认为是二维的中庸方法论。现在说一说一维的:大家知道骑自行车是怎么回事,假设从A到B即A——B是一条直线,那么请问你在实际骑车时我严格要求你不偏不倚地沿这条无形直线前进,你能做到吗?反正石是做不到,但是石做到按时到达目的地点!石是怎么做到的呢?——以直线为标准,采S形前进。石可是无数次地留意过地上的自行车轮印的!

石不想多说了,想结束本题:

(1)谨慎提出彬彬论。————狂、狷彬彬——局限在事业方面好吧?狂——狂放、进取、勇于探索、敢于冒险,比如“工作狂”。片面发展则狂妄而不顾规律,狂傲而破坏合作精神。狷——耿直,有所不为。片面发展则心胸狭窄、自以为是,容易生气摔担子而拆台而破坏合作。

(2)于是,包容的道德规范出来了,包容的必要性、重要性和逻辑性都出来了。彬彬有礼半通不通,因为怎么只是有礼呢?对吧?————彬彬有中!

大家看到了没有?我们三千年的经典,你只要帮助它清除掉表面的尘土、细菌和CZ理学的垃圾,擦拭干净,照样金光闪闪,而再进行蛹孵化成蝶的反哺,照样释放智慧光芒!

“者”——性格。“必得狂狷乎”——必须同时具备“狂”与“狷”两重性格。狂性格使人进取而大胆作为;而狷性格使人耿直而不胡作非为。石看到有太多这样的热血青年,他们有包袱、有理想、有干劲、有冲劲,有道德、有莽撞,不懂人情世故,社会和决定者们一定要以饱满的热情看待他们,宽容他们,开导他们、鼓励他们。

我们要讨论这方面形成良好的相关文化,在此我提出这样的社会伦理:恶意打击狂狷的事业人是挖国家的墙角。

在社会历练中,菱角被磨去的同时,可能意味一个能人成功蜕变为一个庸人。孔子在先进第十一篇中说的可以作为本题的左证材料。他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基本意思:野人的内心往往有一种更为强烈的通过自己的奋斗与付出而使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上升的欲望,国家应该提供可能性和空间!石不就是一个野人吗,有什么?有什么?空空如也!依靠谁,依靠谁?只有自己才可以依靠!国家的政策可以利用!于是乎,拼搏而获得先进于礼乐的资格而使自己可以被使用。按照孔子的说法,孔子自己就是一个野人。而在这里出身贵族的人都被称为君子。所以,孔子所说的君子并不一定是我们所说的“君子”、“小人”的君子。孔子原本是一个野人,连小人资格也没有,后来通过自学,做了官而成为大人,但好象始终没有恢复贵族身份吧?那么他不是君子,即不是身份地位论的君子。身份地位论的野人、身份地位的小人、道德论的小人、身份地位论的大人、心理学的大人、身份地位论的君子、道德论的君子等等概念没有澄清,你怎么讨论?只有争论!按贤能论来分析,孔子的主张是国家使用文质彬彬的人才!或说文质兼备的人才。请比较下列两兼备:————文质兼备——德才兼备。德才兼备美丽动人,但在运动会期间蜕变为求全责备,而这对石的含义是使石丧失进一步参加飞行员考试的资格。原因:作为学生没有参加生产队劳动,轻视劳动。所以这个标准的操作性不强。上面的讨论可能给人孔子偏向野人的印象,这可能是误会,仅仅从字面来理解,孔子在说不管什么人都要先接受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培训,才可以被录用。虽然你是贵族,也应该先接受培训才行。如果按这个思路来,那不得了了,甚至可以得出凭才能公平竞争上岗了。这有待专家进一步论证。

对上面再多说一点,我们一直强调要关注语气、语境。但我们是不是因此忽略了字面本身?如果是,那也是不好的。孔子的话可分两个层面,使用了两个“先进”。先在现实层面,后在理想层面。第一个“先进”是有野人这个对象的是专指,但后一个“先进”并没有野人这个对象了是泛指。而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先进“的不同。任何他顾都不能伤害而只能有益于对字面的理解,看合同都是扣字眼的,可不管你是什么语境,对不对?石个人认为上面的理解是正确的,孔子的这个理想现在终于实现了。石以此例子说明我们应该时刻注意摆正语境与字面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