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民民小说大学
10455300000083

第83章 仁必有好恶(1)

第二十九章仁必有好恶(1)

5—43正青智者问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步石答:唯:唯一、惟有、只有,除此之外别无可能。仁者:确立仁的信仰、信念而仁慈心的人。仁:仁义道德基本准则。道德准则。好人、恶人:喜好而善待人、厌恶而厌弃人。好恶为在仁指导下产生的情感冲动,相反的情感冲动。能:第一是指只有有了道德准则才能有稳定的情感冲动。第二是指能付诸行动而实现为外在的人的行为。即人的行为是由人的情感冲动决定的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决定。那么孔子说有下列唯一关联:仁——情感(好与恶)(冲动)——行为。西方哲学讲德与恶或善与恶。

一步抽象:仁即道德准则。则有:道德准则——情感冲动——人的行为。注意:人的行为与它们唯一的联系。情感制造并控制人的行为。道德准则决定人有什么样的情感、情感反应机制。孔子的话语万分简单,简单得有些苍白,但它是真理,而老子告诉我们真理就是苍白的。事实、历史证明了它的正确的结论是可以接受的,但缺乏理论证明的认知是错误的,这一回,老夫采中西结合表达式来一个理论演绎。

可以认为西方知识分子比如哲学家曾经深入研究、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并抽象而理论化。比如从“匹夫不可夺其志”抽象出“自由意志”,有了自由意志的概念,那么自然地拥有“个人”、“个性”、“个体”等概念。经过反思发现中国文化偏向礼、情,后来人们认为是偏向共性忽视个体、个性,其实是错误的,事实是物极必反,在世俗里蜕变为少数人极度自私而使社会行为偏向小集团了。小集团、派系的不善西哲们有深刻的分析、反思。

现在人们常提“理性”一词,那么它与人的行为到底是什么关系?理性、知性、感性、认知、道德等等与人的行为是什么关系?下面看西哲们的理论?休谟《人性论》第二卷论情感,第三章论意志与直接情感,第三节论影响意志的各种动机。A,谈关于理性的谬见的分析:在哲学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就是谈论理性和情感的斗争,就是重视理性,并且说,人类只有在遵循理性的命令的范围内,才是善良的。

人们说,每一个理性动物都必须根据理性来调整他的行为;如果有任何其他动机或原则要求指导他的行为,他应该加以反对,一直把它完全制服,或者至少使它符合那个较高的原则。

古今精神哲学的大部分似乎都建立在这个思想方法上;而且不论在形而上学的辩论中,或是在通俗的讲演中,都没有比这个所谓理性超过情感的优越性成为更加广泛的争论园地。理性的永恒性、不变性和它的神圣的来源,已经被人渲染得淋漓至尽,情感的盲目性、变换性和欺骗性,也同样地受到极大的强调。为了指出一切这种哲学学的谬误起见,我将力求证明,第一,理性单独绝不能成为任何意志的动机。第二、理性在指导意志方面并不能反对情感。

紧接着他用“知性”概念开始了他的证明,证明了他的立论成立。

B、理性与行为无直接关系单是理性既然不足以产生任何行为,或是引起意志作用,所以我就推断说,这个官能(理性)同样也不能制止意志作用,或与任何情感或情绪争夺优先权。这个结论是必然的。理性若非朝着相反的方向给予我们的情感以一种冲动,它就不能产生后面这种制止意志作用的效果;

可是如果那种冲动单独活动,本来就能够产生意志作用的。除了相反的冲动而外,没有东西能反对或阻挡情感的冲动;这种相反的冲动如果真的发生了理性,那么理性必然有一种原始的影响,并且能够引起和阻止任何意志作用-----------。人如果宁愿毁灭世界而不肯伤害自己一个手指头,那并不是违反理性。结果是明显的。

一种情感既然只有在建立于虚妄的假设上,或者在它选择了不足以达到预定目的的手段时,才可以称为不合理的,而永远不能在其他任何意义下称为不合理的。议论:中国文化,说这个合理,其内含合乎道德。但请你注意西方文化的合理概念里丝毫不包括道德。在概念上对于合理与合乎道德他们分得很清楚。

C、理性的无能与作用。第三卷道德学第一章德与恶总论第一节道德的区别不是从理性得来的。道德准则既然对行为和感情有一种影响,所以当然的结果就是,这些准则不能由理性得来;这是因为单有理性永不能有任何那种的影响,这一点我们前面已经证明过了。道德准则刺激情感,产生或制止行为。理性自身在这一点上是完全无力的,因此道德规则并不是我们理性的结论…………。

理性的作用在于发现真与伪。真或伪在于对观念的实在关系或对实际存在和事实的符合或不符合。因此,凡不能有这种符合或不符合关系的东西,也不能成为真的或伪的,并且永不能成为我们理性的对象。但是显而易见,我们的情感、意志和行为是不能有那种符合或不符合的;它们是原始的事实或实在,本身圆满自足,并不参照其他的情感、意志和行为。因此,它们就不能被断定为真的或伪的,违反理性或符合于理性。

第三卷道德学第一章德与恶总论第一节道德的区别不是从理性得来的。道德准则既然对行为和感情有一种影响,所以当然的结果就是,这些准则不能由理性得来;这是因为单有理性永不能有任何那种的影响,这一点我们前面已经证明过了。道德准则刺激情感,产生或制止行为。理性自身在这一点上是完全无力的,因此道德规则并不是我们理性的结论…………。

有的人说,他都博士后毕业了,怎么还干出不忠不孝的坏事来的呢?人性是以道德为准绳的,中国传统文化,你要成为人,那么你必须要有仁义道德观念,要有仁的信仰、信念、仁心。科学知识本身,特别是自然科学知识属于理性的范畴,它们只能帮助你判断事物“是什么”,即真伪。再多属于事物级。

学历再高,科学知识再多,作为人可能还是幼稚的,因为他的心智未开,仁心未生。

注意,西哲也说了,很多事物无真伪可言。再说的绝对一点,再多的理性不能使你成为人,成为人不一定需要理性。大家知道在远古,人们的科学知识很是匮乏,但他们是人!简单的说,人性是什么?人性是以道德为准绳,不同的道德准则将造成不同的人。然后,人性是道德、情感和理性的混合物。人用理性辨别真伪用准则指导情感用情感(好恶)决定行动。知性是什么概念?它应该含理性与感性。理性上了天,冲动是魔鬼,在学术上,通不过啊!

知道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讲礼,讲实事求是而不讲理性、感性了吧?因为你讲任何一方面都可能跑偏。比如礼是益情的制度,制度是出于理性,情即情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的福音,它不会消失而只会发扬光大,除非人类想自我毁灭。所以理性分析是非道德的,而且并不能辨别所有事物。即理性分析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