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民民小说大学
10455300000074

第74章 (2)网络语言不是确定知识

第二十章不走回头路(2)——网络语言不是确定的知识

石将以下认知作为自己的信念:网络语言不是确定的知识。讨论来到专业的领域,要避免深入,因为那样会陷入“事物”级的是非之中,而这伤害分析。

有人说,顽固复辟论与你的观点尖锐对立了,这就是对立了?此论者的大作中还有削铁如泥的武断呢!——二、孔子其志并非仅要复兴周王朝,而且还要谋图做奴隶制新王朝“天子”。——原来一再讲忠信的孔子还有这般大逆不道的妄想。反看此论,论语和孔子的思想里具有抗争精神和逻辑。这是我说孔子具有抗争精神的一个反面的证明材料。

作者的论证材料竟然大量取自论语,请看作者是如何解读孔子的四教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7?25》)——解读:孔子说得清楚,他的教育目的就是为奴隶制周王朝的政治服务。施教是孔子从政的一种形式。这要比今天鼓吹全民教育的那些所谓“教育家”要自觉和高明得多。孔子以“文、行、忠、信”为“教”,所“教”之,此乃皆是原先奴隶主贵族阶级教育、培养其子弟那一套,毫无时代特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孔子学的是“尧舜”、“文武”之道,教的亦是“尧舜”、“文武”之道。因此孔子所办的“私学”,实际上是“官学”,或私办官学。孔子是一个私办官学者。我们分析孔子的四教“文、行、忠、信”得到“品德、技术和文科”的教育教学科类设置,从而使这一章释放了正能量,我们的分析是跨级认知并到达“义”级。而顽固复辟论者一口咬定孔子是教的奴隶制的东西,是为奴隶制服务的,那么我们又是为什么服务的呢?不管他的判断是否正确,他的认识水平一定是“事物”级的,甚至来到了事物的负面。他使传统经典向我们现今社会释放负能量。说老实话,石认为孔子的动机、目的有那么重要吗?不重要了,孔子是什么人不重要了。重要是我们自己的动机、目的,我们自己怎么想、言和行。什么叫去粗取精?什么叫淘汰?我们的做法就是淘汰,把孔子的语言的当时真实的动机和目的淘汰掉,而取我们今天能用的。比如筷子奴隶主使用过了,那么使用筷子就是复辟奴隶制?

读传统经典一定要越级认知,否则你会走进具体事物甚至深达负面的阴暗处,你的作用却只是在搅动拨弄那酸腐的沉淀物!得不到现今社会需要的道理。

有人说你怎么不和他辩论呢?听从你的话则你傻我也傻了。

两种观点对立而存在也蛮好的,但既然谈及评论历史人物这件事情,不防谈一谈评论的原则。那就是要有起码的公道。不能忘记时间是流逝的,不能有意无意地搞时空错位,伦理超前使用。即不能用现代的标准去要求古代的人物好吗?否则你就是在强人所难了。孔子73岁即公元前479年去世,法家商鞅提出废除奴隶制,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正式废除,其间隔有258年。一个300年后才结束的国家制度,要是你你怎么做?想过没有?正是因为是国家的关键制度?你恐怕只有维护的份了!——维护是国家和社会所允许的思想、认识和言行的基调!所不同的是,保守和改革的不同。所以,即便孔子维护,但孔子维护奴隶制本身无可厚非。而“复辟”是哪里对哪里呦?正在盛行,你接受甚至使用了,叫复辟啊?知道复辟的概念不?所以,复辟的指责是错误的,很不厚道。那么顽固复辟也就无从生根了。复辟奴隶制论具有拿在今天的社会看来属于罪恶的制度来加罪于人的嫌疑。即使人的罪过罪加一等。

袁世凯那是复辟,我们将对“孔子维护奴隶制”的认知级别由“事物”级调整到“礼”级,那就是:——孔子维护现行的国家基本制度,(不要用奴隶制吓人好吗?)而用孔子记录周礼来证明孔子想复辟文武之治就很有点缺德了。我记录了你恶行就是想复辟你的恶行?那么历史剧还不能演不能看了?研究历史事件和人物怎么能用猜猫猫、估堆堆的办法呢?

大家看一下等式是否成立:礼=制度=奴隶制。不成立的!修礼记=复辟=复辟奴隶制。不成立的!如果你要证明孔子是顽固的复辟奴隶制的人,证据要到其他地方去寻找,而且要摆出来给大家审查!要不是孔子,我们后人到哪里去看周朝那系统的制度呢?到你那里去看好吧?孔子晚年不辞劳苦修订经典,使它们得以传世,我们后人不但不感恩,反而嘲笑他是吃饱了撑的,请问:是谁愚昧?!你看,石在此义务地分析分析,扯淡扯淡,有人不高兴了,由此想一想孔子在世时的待遇吧!

孔子治学的严谨态度与操守,现在有很多的文人给他拎草鞋都不配!对于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各朝各代的制度及其变迁历史,是不能不重视而得到记录与研究的!孔子说自己知道三朝的礼,但是夏和商的礼,虽然他知道,但他们的后人不能够提供证明,历史的文献又不充分,所以他没有以自己的“知道”为依据而断然记录,这是多么的严谨的学者素质啊!在今天少有了!孔子还有“阙文”的佳话。不要说孔子保守不保守,而要说孔子照顾了保守的社会环境和保守者的感受,就好象不要说石保守不保守,而要说石照顾了保守的环境和保守者的感受。

太过先进的东西不会流行,而落后的东西倒往往可以的。

我们应该感谢孔子修礼记。采跨级认知对待具有跨级认知的人,才是对他的公平态度,采跨级认知对待孔子,才是对待孔子的公平态度。关键的,这样做对我们现代人才有利益。

有三个孔子:真实的孔子,留给专业的历史学家、广为流传的孔子和论语中的孔子,我们注意论语中的孔子,并通过更新对论语的解读,更新那个广为流传的孔子的形象。从顽固复辟论的那篇文章的结尾可以知道它是一篇旧运动会的批判文章,它在网络流行,意味着还有人热衷这个。而只搜索到这个,意味这个属于陈旧的理论好几十年了都没有得到应该有的反思和更新了。意味我们的有些方面的理论分析研究工作是停滞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细致入微分析工作是正确的。运动会的定论也属于陈旧的历史了,主要的需要纠正,这对下一代有利,否则有害。

有人认为,它的危害是没有正确地对待历史,石要反问你一直保证自己都是正确地对待所有历史问题的啊?它的真正危害在于传递一个很有害的认识论、认识论的方法论,即根的危害。

顽固复辟论的文章代表那个时代进一步巩固了一种认识论,即将语言、认知当做确定的知识。

确定知识的认识缺失什么呢?打一个比方,A、B两个国家互为邻国,A在分界线的这边,B在分界线的那边,这边属于A国,那边属于B国。请问:分界线属于什么国?确定知识认识论缺失“分界线”的认知,成熟的心理、研究者的处理方法是善于在认识的时候将事物、语言放置在分界线上。即作为不确定知识。认识在先,认知之后而有信,笃信而饯行,呵呵!确定知识论者将对事物的认知、语言、理论放在“真”的位置,不容置疑,并拼了小命列举事实来证明它属于真!这种心理路程属于极端幼稚,现代人要不得的!研究者心理则将一切作为不确定(在认识的时候),即真假两可,然后假设;论证、推理;从而得出“真”或“假”的结论,而结论又可以进入第二轮的研究。研究者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而确定知识论者则常常失败。将“轻信”作为对上当受骗者的认知级别属于“礼”级。而认识论的正确寻找已经来到“德”级了。

琢磨“德不孤,必有邻”,它属于一种信念,如果你知道“为什么”,那么认知属于“义”级,如果不知道则属于“礼”级。拿它作为标准来对照人的言行是否属于有德,美其名是明辨是非,其实认知仍然属于“礼”级,因为你只是拿它作为镜子来对照。这也是分析,但不是逻辑分析,而是对比分析。按这个信念的认知,德必然能够聚集人众。有德的人必然能够团结、聚集群众。

这包括反认知,真实的情况是:真的有德——聚集人群。被以为有德——聚集人群,比如骗子能够骗人而得逞一定是被以为有德的。不能聚集人群——真的没有德或德不够。不能聚集人群——无德或德不足!这是孔子的认知的反认知。由于没有涉及为什么“德不孤”,所以以上认知级别统统属于“礼”级。

在论语中,“德不孤,必有邻”还有后句,后句是前句的举例诠释,可以说它突出了前句中的“邻”,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德——距离美。个体的独立、自主、自由不会因为任何的人的德而受到丝毫的伤害,相反是受到维护而变得更好了。这又是另一种德性——德的性质。这样的分析将我们带到了“义”级。这就是后面孔子讲“知德者鲜”的一个逻辑基础,即在他所处的时代,德的这种根本性质受到严重的践踏而实际没有什么德。

——即孔子憧憬我们所处的时代——尊重个体的独立、自主、自由!实现个体的独立、自主和自由,但同时又能够更好地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坚强而有无比力量的集体!——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德!道德。依据以上德的内涵,而有“同心同德”和“离心离德”的传统说法。要强调的是,在这里的德是将能力、知识纳入其中的,而现在平常所说的德是将能力排除在外的,甚至将知识排除在外,这样做不是轻视能力而是将能力与好心做一个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