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民民小说大学
10455300000064

第64章 认识命运、制度与理论的作用

第十二章认识命运、制度与理论的作用

5—26正青智者问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步石答:(1)知,认知、研究、领悟等。不是“学习”,如果是,何必绕弯子?直接使用学和习不就得了?而君子,在现代所有人都是人,君子属于道德论的概念与小人对立,但在孔子在世时不是这样的,他那时人分君子、小人、自由民、奴隶等,主要指社会地位,君子社会地位高,是有自主自由权的人。(2)你不能积极地去认知规律、把握命运,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那么你拿什么来做自主、自由的人呢?国家制度给予你君子地位与权力,但你不会使用也是白搭。(3)你不能认识礼仪和制度的本质,不能自觉地运用礼仪和制度,你是不能立足于社会的。(4)你不认真地听懂别人的话语就无法了解别人,不认真地研究传世的学说,那你就没有足以认识人性人生的材料了,那就没有什么方法把你变成智慧的人了。历史使人睿智,那么不知历史意味背叛和愚蠢。知道历史,就要看历史书籍,上面全是“言”。

顺便讲一讲笃信与知的关系:笃信——知,笃信,笃信什么呢?即笃信是要有对象的,实际上,知识的内容才是笃信的对象或基础。即没有一定的认知,则不可能有笃信的,包括迷信盲从,也是建立在一定的所谓认知上,虽然认知是错误的,你不能认为石头从山顶滚落下来是笃信地球引力的结果,因为石头一无所知。

我笃信,是因为我知。信仰必须建立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之上,否则处于危险之中,因为没有正确认知的信仰属于愚昧。而愚昧是危险的。

举女人嫁人的例子,曾经有不同的认知:

(1)媒说之言、父母之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木头抱着走。

(2)物质至上,门当户对。

(3)爱情至上,忠诚专一。

(4)两厢情愿、可有隐私。

嫁了的原因:

一、没有感情,根本都不认识,但笃信(1),嫁了,而且婚姻牢固,如同铜墙铁壁。我们的上辈中很多。

二、没有爱情,甚至不喜欢,但男方经济条件优越,笃信(2),为物质享受,嫁了。只要经济不下降,婚姻也算稳定。

三、相互爱慕,并笃信(3),嫁了,婚姻生活幸福、关系牢固。

四、,,,,,,

笃信离不开知识,不同的知识水平,将有不同的笃信。所以,笃信这个词,日常生活中好象少用,有一个地方最有资格使用,那就是学校,因为:学校是知识的殿堂。所以在不少学校,有“笃信、立志、饯行”的标语、校训。呵呵,原来,笃信(对象)就是自认为是确信不疑的那部分知识。

又可以理解,不同知识水平的人笃信的事物和结果表面一样,但理解的程度和含义不同。

如果说对笃信的事物低级的理解无可厚非,那么逐步提高的理解加深则必须要有。比如说,“温故而知新”谁人不知不信?加深的理解有不有?再理解:你能自愿温故的前提应该是爱好,而知新就是再发现,即爱,就要再发现。在有的人那里,笃信就是死守,这是危险的。因为你这样做,有继承没发展。再比如,在封建礼教下,对本章孔子之言笃信,但知命被理解为知天命,知天命被理解为认命,于是,逆来顺受出来了,消极、危险。

90658797网友:因此做一个合格华人的基本条件是四个:笃信、重义、循道、通理。如果自己的“信”出了问题,那就要愿赌服输。我有一个伯父笃信蒋校长,但后来发现错了,他的同学劝他投诚起义,他说“做人不能这样,信错了我离开就是了,要我反他而求发达,我不会做”。于是他出家当了和尚!步石回复:很好的补充。这里涉及信仰体系或说大小信仰。这里有三信仰。改了一个,没有选择推荐的,但始终爱国家,持民族大义。90658797网友:有的人开始时认定了某种信仰,后来发现这种信仰有些问题,如是把原来的信仰全部推翻,自己另搞一套,这种人就是十足的小人!不算一个合格的华人!步石回礼:对。并继续:

进一步抽象本章孔子之言:越是重要或危险或信仰,越是要认知。在当时,言、礼和命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命最重要,对它的认知被首先提出。认识的本意在完善、调整。全盘否定是最简单最好想象的,所以也是最愚蠢的。也许信仰并没有错,而是你的认知和理解有错,或实现信仰的方式方法有错,这些都是不断认识认知的理由。有人可能将认知与怀疑、否定、推翻联系在一起了,这样就有严重误会了,石以“爱,就要再发现”防止之,但可能是徒劳的。

因为认知的前提是肯定,认即认识、承认、认领;知即感知。认知并不以你我的意志为转移,曾几何时,有“宁长社会主义的草,不长资本主义的苗”的论调,后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理论;有“跑步进入----------”的口号,后有“初级阶段”理论。现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理论,又有人在推销“科学社会主义”。

思想不会停止,认知一切一切认知不会停止,惟有先行认知而主动引领。石个人认为,关于信仰要切实作好三件事:

(1)正确认识笃信与改革,在此基础上处理好彼此的关系。

(2)牢牢掌握信仰的解释权。

(3)笃信与饯行一致。信仰与行动不一致,属于从根子上乱起。

有人担心“认知”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在很多的时候问题并不是出在信仰本身,而是出在信仰的动摇等上面。因为信仰动摇就会造成思想混乱,而更替往往会给社会带来可怕的灾难。

但不能因噎废食,同时,我们应该使信仰之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能够具有“不变的变化,变化的不变”,力争作到永远不过时,如仁的信仰,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们都是科学的信仰之名。因为它们的内涵与外延可以与时俱进。只要适时作好解释工作就行了。

实际上,有很多的事物,肯定是对的,如中华文化仁的信仰,悠久的历史无数次证明了。而另外的很多事物则无对错可言,在孔子所处的时代无神论与有神论是谁对谁错?人类无从判断,那么等同无对错,即孔子和中华主流文化选择无神论是对的,西方选择有神论也是对的。(而现代自然科学对无神论是有利的。)

那么你如果强迫中华主流文化改信宗教,那就大错特错了。

问题其实出在自己心里明明知道是错的,还忽悠人们去信仰。这就叫愚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