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民民小说大学
10455300000044

第44章 32—34术

第十章32—34术

4—3—32盛东风问第三十二术因性制人

《谋篇》曰:“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征之。”

步石答:揣摩迎合人即怕得罪人,可用“得罪人”恐吓。处高就怕跌倒,就故意动摇(它清高的基础)。搞小动作的见不得人,所以揭露之。怕得罪人的人,你对他说“你这样会得罪人的”,他就有顾忌了。甚至会因此改变主意。“性”是指一个人的特性、特点,一个人的“内部”情势,不得不说“因性制人”太厉害,但运用得天衣无缝才是高手。注意:那种爱揭人伤疤、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好事做法、幸灾乐祸心理,并不属于此计谋。

幸灾乐祸心理是小人心理,

4—3—33盛东风问第三十三术三步制君

《谋篇》曰:“符而应之,壅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

步石答:说,小人一般分三步制约君子:符合心意、附和声行,博得欢心和信任,继而被重用;被重用后努力做唯一耳目,君子的信息和联系全靠此人;传递虚假信息,迷糊君子而言听计从,无形之中接受摆布。

解说,由此提醒君子们,要提防小人啊!君子原本都是强者。一方面要用人不疑,另一方面要兼听则明啊!否则,恐怕要变成傀儡。君子无求于人,人有求于君子。君子要用人,信息及其分析务必要亲自而为。这一点并不违反“用人不疑”原则。说老实话,强者强在哪里?强就强在洞察力。其他方面无法比人家强。小人的“三步到”,就是君子的“三步倒”,实当之名叫架空。我们看到大有其人啊,通过拼搏,展示了才干,创出了事业,获得了地位、权力和金钱,于是乎小人环伺、美女如云,请问是谁在迎合谁?又是谁在引诱谁?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啊。此术其实向人们在描述了一个凡人容易有的弱点。有人说,一个人要兴趣广泛,这要看是什么人呢,位高权重,钱多的不知如何使用,对于这些人就应该是清心寡欲了。

石体验,喜欢跳舞怎么样?跳舞的机会出现了。看来要改变兴趣,钓鱼吧,于是钓鱼的机会出现了,看来要改变兴趣了,,,,,耶!邪门!整个一个心想事成!看来要大大地改变兴趣了,于是乎。钻进废纸堆吧,——————“整天之乎也哉的,一身酸腐味,你搞的这么和我们格格不入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好处?不管你多么英俊潇洒,到时候还不得照样的过期作废?”“有钱不花,到老不长”,“有称不用,过期作废”,这些都是现实中的用语,属于人性自私论的,所以,清心寡欲,还要不为所动,你为所动,就意味并未达清心寡欲的境界。这段古文老师们都是这么解的,但这样解与主题并不吻合,有失牵强,那么它到底应该如何解呢?

不要总是怪你怪他,就这么个社会风气,是吧?你来行不行?一定不中“三步倒”?享受是做人的权利,允许自己超规格享受,是个人道德出了问题。不能用人性自私论原谅的。更不能用人性自私论鼓励。昨晚,在梦里,石与老师们开会讨论这段古文,没有争论,更没有争吵,有的是石的陈述汇报和老师们的静默,陈述已过,静默继续,静默过后,老师们点头微笑,并用赞许的眼神打量石,石则怀一颗感恩心、仰视他们。要问石的行为是对老师们的肯定还是否定?石要对你说,你去问植物的种子吧!种子破土而出,向上生长,它的行为是对土地的肯定还是否定?

4—3—34盛东风问第三十四术欲去故纵

《谋篇》曰:“故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说,欲要敌手离开,就不管他,反而放纵他。放纵者才有机可乘。

步石答:说,欲要敌手离开,就不管他,反而放纵他。放纵者才有机可乘。

解说,提醒被放纵者注意了,你知道人家的图谋吗?不能将人家的放纵误会为放心、偏爱啊!那样会倒霉的,到时候,被抓住把柄而开除,自己哑口无言、只能滚蛋。自己要走,就光彩地走。绝不能是灰溜溜地被赶走。你知道它的厉害吗?你被灰溜溜赶走,可能还感谢人家的宽大处理呢。即使获得充分的信任,超常规的待遇,特别是任性行为不能受用,更不能主动谋求,在道德上有愧于人家的信任。而在利益上,如果不考虑别人的利益,也要考虑自己的长远的利益,应该懂得收敛和低调,得罪了众人或者是犯下重大工作错误,信任你的人也不好为你说话。要知道得到了信任,就少了监督。人们对于外来的监督一般不会感到舒服,但监督对于常人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注意,你得到了信任,往往意味你的竞争对手减少了被信任。一般,能力强、业绩高、舆论好、春风得意、功高震主,易得捧杀。

反思:

造办公房,到底多大合适?要有标准啊!办公:(1)办公面积应该是多少。(2)实施设备条件是多高。(3)考勤考迹怎么搞。出行:(1)用车。(2)住宿。(3)生活费。生活:(1)礼遇,(2)招待宴请。(3)享受权利。等等。要有标准,供给参照执行和评判依据。由上至下,审批检查;由下至上监督;全方位矫正。不管不问,突然问责,不负责任,等同抛弃。

呵呵,“考迹”是发明。

现在有的主有肉身,而胃口特好。

石上面的标准说和抛弃说,可能并没有引起你的注意,有点遗憾,

有人说,标准还用说啊?不都知道吗?自觉性哪里去了?好象很有理啊!那么石问你,法制与法治是同义词吗?没有相应的法制,你就把他给法治了,什么情况?什么性质?顶多一政治吧?法官是如何审理案件的呢?是拿听筒听你的心声,还是拿耳朵听你的说话声?是翻书对条文吧?旧社会人治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平时礼制太松,弄得怨声载道,就抛一牺牲平之,应该补建礼制大典,交给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