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民民小说大学
10455300000127

第127章 仁在于心灵,文可致伪(1)

第六十一章仁在于心灵,文可为伪装(1)

5—78正青智者问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步石答:孔子有两钵衣钵,其一是官衣钵,其二是教衣钵。子夏继承了孔子的教师衣钵,在论语里并没有子夏从政做官的记载吧?这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可以认为纯洁的教育事业自孔子开辟开创,以子夏为确立树立。哎,这个教衣钵在以后的几千年都没有受到国家的足够重视,更没有被国有化,一直以可怜的私塾存在着成为追求官衣钵的知识分子的留守所。他们的志向不在儒而在官啊!

教育事业最好不要直接用来赚钱谋求利润,这是道的规定,这是道义,否则读两本或教两本书就行了,还需要开工厂商店农田干什么呢?但根据道义办事,则教育事业必须得到国家的扶持。各有各的职能各有各的使命,教育与军事都没有直接赚钱的使命,分别是指导与服务。但小人喻于利,那么小人儒就会将教育与利润挂钩了。比如课堂不教,留到晚上搞有偿家教时教,如果这样做,标准一小人儒。

将学校商业化,小人思维。

君子儒安贫乐道,按道义取财用权,一朝为官不为滚滚利益所动,方可洁身而全身而退。可是悲观地看世界好象小人儒太多了些,君子儒德治,小人儒,法治。

再注意,古人以“子”起的名字,老子、孔子——子夏、子张。好象在暗示,老子是精神的种子,孔子既是精神的种子,也是民众教育的立新者。子夏、子张使他们的精神得到夏天里生长并扩张开来,发扬广大!

拥有仁慈的心灵是判断一个人为美丽的标准,不能依据仁慈的心灵以仁为原则来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判断选择的认知活动,当然不一定得到正确的认知不一定作出正确的选择。所以光有知识,没有仁,仍然不能确保自己进行正确的选择。即不能说能正确认知了。通俗地讲,当知识告诉我们既可以这样选择,又可以那样选择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孔子说要以仁为准则,否则要犯错误,等于没有知识。

仁心决定美丽,知识决定力量。知识提供道路,仁心选择道路。女子无才便是德是胡说,仁知有德,有才有知不一定有德,无才无知一定无德。

盛东风:仁的信仰也是力量。步石答:仁是山般的力量,知识是水样的力量,两者是山水相依的关系。一个主定,一个主动。仁心主定,知识主动。

5—79正青智者问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步石答:听人言“强者找办法,弱者找理由”,用在这里真是合适啊。又听人言“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强者的逻辑和信心。“办法总比困难多”的信念有利于人克服合理合情的悲戚,避免长戚戚而形成小人心态。找理由成为思维定势,意味着什么?找理由成为思维定势,人可以有这样的存在与发展:

(1)恋过去,即思绪沉浸在过去的是非之中而怠慢了现实。

(2)凡事原谅自己。

(3)凡事怕承担责任,甚至推卸责任。

(4)掩饰自己。那么对自己的过失过错错误不但不能反思而想办法改正,反而狡辩、掩饰和美化。

(5)人事关系不和谐甚至紧张或隐藏裂痕。

所以,找理由不如找办法。一个善于找办法的人常是自信、阳光、祥和的,人们总是愿意接近他,并与他相处。这是在说工作中的小人是怎么炼成的,他心思不在找办法上面,自然就匮乏办法,如何是好?只能虚假,一虚假,什么都来了。

研究过“事业”的人都知道,事业存在“高原现象”,比如一位学者,他在学术上取得一定的成就,达到某一高度,但再上一个台阶就很艰难了,看得出来这种困难不是他的能力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人认为与找理由有关系,比如工作忙、自己已经很满意,很享受目前的荣誉等等。高原现象发生在大多数人的身上,我们不能将大多数人归于小人,但它的确造成大多数人是一般的人。但找理由粉饰己过属于小人,而这样做是总体有害的。Pinganjia网友回复:个人认为古代词很多不适合现在。古代人,可能刻个字儿没一时半会儿的下不来,很节省用字。词汇、语法都不能苛求,但古代文言不如白话精准,更不如现代语言精准。古代名词,比如:君子、小人的划分方法不科学。这些词现在即便在骂人或拍马的场合,都很难做到精准。一个人的习惯行为可以随时间和地点改变,所以,当代人倾向于就事论事了,一般不说君子小人了。步石回复pinganjia:很好的补充,谢谢!就是那些钻故纸堆的人经常使用,所以我想说说,好让他们明白其中的原来意义与变化。

这里的“文”应该有偶两层意思:第一、为找理由和粉饰自己愿意花费心思,思属于文。第二、为此调动文才和口才,巧言令色,玩弄辞令。我所看见的现代小人之过也必文:一、过失掩饰:(1)原谅自己的过失,用夸夸其谈尽量掩饰,永远正确。(2)文学式汇报,没有数据,无法进行数据分析,也就谈不上定量分析。二、乐于过分:(1)言过其实,喜欢添油加醋,大量注水,十分动听。(2)虚假承诺,信誓旦旦。(3)过分要求,轻描淡写,楚楚可怜。(4)强加于人,强词夺理,哪怕是做地痞也要做文痞,比如以“狂邪”、“妖孽”等词语辱人。

借用我农民兄弟的话,那就是鸭子死河边,嘴也是硬的!十分令人讨厌。正青智者:鸭子嘴硬作何解?还有为什么“文学式汇报”属于过失?

步石:我们的农民兄弟要说某样东西很好,有时不直接说很好,而是说它“呱呱叫”。而顶好说成“顶呱呱”。这是善于观察鸭子的行为的结果。鸭子终身呱呱叫,好象是要将自己的一切都叫得响亮漂亮,以至于死了,还保持这种姿势。说明这已经是它的本性了——“也必文”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