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民民小说大学
10455300000114

第114章 注意选择合适的态度

第五十章注意选择合适的态度

5—66正青智者问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步石答:用此章看看孔子的言道。可以认为,论语提供了在官方与在民间两种情况下“言”的榜样,学与不学在于你。

有些代表出席正式的重大的会议只会“静听”与“举手”,是有大不善的。会议之所以被称为会议,即各抒己见以让思想交流交融。成功的会议必然促使共识形成,甚至在共识的基础上形成了被称为决议的集体意志(或说集中意志)。

会议纪要记载会议成员的发言与会议的程序,真实反映各成员当时思想情况与思想流动的情况。好的会议决议充分反映了民主决策、集体智慧、形成集体意志与共识,为最终决策决定提供可靠依据甚至直接成为决策决定。才能应该用在正事上,特别在国家层面的参政议事会议上,应该要向孔子那样积极发言、有准备的发言、持严谨的态度、口齿清楚、言辞达意、雄辩滔滔,避免咬文嚼字、巧言令色、粗鲁无礼。

在历史上曾经留下多少凄厉动人的死谏传说啊!就是死,也要说出自己认为是正确正义的意见!这种杀身成仁的精神现在已经十分的难能可贵了。俗话说的好啊,三个臭皮匠,一个诸葛亮啊,是在说会议讨论之德也。搞一言堂的人则不德。在会议之时,你能不畏权贵吗?呵呵。开会,往往是考验你的道德与勇气的时候到了。一个提案也没有则说明他懒惰无能,浪费议席。在乡里、在街坊,面对的是基层群众老百姓,应该怎么办?

孔子在国家的议政和议论国家大事的会议上,那是积极发言大胆地发言,而在地方在面对乡亲的时候,则是“循循如也,似不能言”,这可能是正确,石看到有一种人,从小在农村长大,吃百家饭长大,上了大学,有了知识与素养,后来在社会有了地位,便对乡亲越发的客客气气、保持距离、有意无意回避,表面却是恭敬,实际已经离心离德。这种人已经十分嫌弃乡亲,拿着架子搞隔离。

生活无老师,不要对人民群众指手画脚的;从感情上讲也应该尊敬乡亲们;人民群众处于生产生活的最前沿,因而在他们那里有丰富的出自实践的思想火花,知识分子要注意观察与学习;生活是自主自立自由的,任何他人无权干涉,——那么我们向孔子学习吧。不要把乡里街坊误认为课堂,更不要错认为朝堂。在此,石提醒热衷于道德教化的人不要搞得连孔子的认知水平都没有,更不要在中华大地搞什么宗教情结。喋喋不休。

抽象本章,应该是讲孔子注意到场合与言行的关系问题,并在不同的场合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在家里,他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在乡里恂恂如也,拒绝横行乡里。在公司、办公室、特别是会议室,严谨与有条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可以据理力争。原则性地讲就是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态度。这在现实中很是重要。

按孔子的逻辑,对待人民,对待乡亲,对待同胞,就不能嫌弃,更不能动辄用“愚昧”形容。而是要注意倾听。

逻辑:你感觉他人愚昧,那么意味你就没有办法唤醒引导他,你的“没办法”就是你的愚昧!而愚昧的人没资格判断他人愚昧。不是这样的吗?是这样的。特别是精英和领导者,更不能动辄指责人民群众。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如果你是精英、有道德、有才干,怎么会没有办法与群众沟通、使他们信任你而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呢?怎么会埋怨他们愚昧呢?要尊重乡亲,尊重基层群众,永远不能说他们是愚昧的,切记!否则就是嘲笑自己无德无能!

德不孤,必有邻。孤立,德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