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民民小说大学
10455300000103

第103章 斗争属于自然法则,标准是个问题

第四十二章斗争属于自然法则,标准是个问题

5—57正青智者问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步石答:呵呵,如果已经贫富太过悬殊,那么你作为政府官员,应该怎么办呢?求是这样做的,孔子相应是怎样做的呢?孔子发动“鼓攻”,“唆使”闹事了。用今天的标准,孔子的做法可能会犯法的。他把求当成门生了,有清理门户的味道。我们知道清理门户的这个意识和理念是比较陈旧的了,改革为带头揭发与批评,并用合法的方法。孔子的“季氏富过周公”论也是值得质疑的,问题应该是他的财富合乎国家法律吗?有贪污吗?如果不合法,我们除了反对“助”的求,还应该做些什么事?石觉得首先要问为什么,根本原因在哪里?

好了,不进行深入仔细的分析了,那就抽象概括孔子的话,而得到以下肯定:

(1)任何时代,正当的抗争应该被肯定,甚至是被鼓励。注意肯定、鼓励的人应该包括抗争对象!这样实际对每个人都有利。因为这是每个人的权利。

(2)不包庇“自己人”。含先进行“内部”说服解决。“鼓攻”即“文攻”。

孔子的话与仇富心理没半点关系。我们在这里小心是批判、甄别,发展地继承一些东西!

大家明白为什么封建礼教家要搞那个并不存在的儒释道一家论吗?——相互抵消积极因素!比如用“逆来顺受”掩盖论语中的“抗争”。

而“逆来顺受”也是被误解的!它其实是一大实话!比如小工在地面往上面给瓦工师傅抛砖头,师傅们总是顺着砖头运动的方向使自己的手也向上运动而接住砖头,后来它变成忍受了。忍受再蜕变为忍气吞声,至此完蛋了蛋完了!不说了,耳朵清净了。天下太平了,洋枪进来了。园明圆放火了。他们根本分不清太平与发展的区别,这些封建道德家都是罪人。

了了了,

了不了,

不了了。

鸟人鸟蛋何其多?

有人将知行合一退化为鸟蛋合一了,

鸟蛋轮回,

因果轮回,

六道轮回!

有人将大嘴当大师了!

仓禀足知礼节!古人早已明白,为什么今天的人们反而不明白?

5—58正青智者问孔子谓季氏,“八佾就舞于庭,是可忍,熟不可忍也!”步石答:自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应该带头做到。自己许下的诺言,要认真落实。季氏要求老百姓讲礼守制度,自己却带头违反制度。但这是孔子讲的“是可忍”,因为他只是在家里,看了八个行列的舞蹈,在生活待遇上突破了一点,不为大过,或可大可小之过。

大家看见了吧?孔子讲了“是可忍”,即:(1)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有要容忍的地方。(2)独立自主,容忍是自己决定的。(3)制度是标准,礼让——容忍,下面是什么?下面恐怕就是“以直报怨”了。公平公正——礼让——容忍——以直报怨。这才是孔子的仁义礼智信!但这并非是孔子的,而是规律!

容忍之后就是爆发不如及时释放!

小怨不积,大和到来!

大家都有丰富的生活经验,都知道的,你已经再三礼让,你已经再三容忍,下面是什么?你不清楚啊?平常有小误会及时讲开,比什么都好!不能仅靠礼让。礼让要与及时交流艺术地结合起来。有什么大不了事情?这是石的人生感悟!30年前同学之间就传石有那个能力却没有帮一个同学的忙,前几天石与这些同学聚会,一对证,同学才知是误传,于是同学都大醉,唏嘘不已。现代社会的自由价值观如同大禹治水。孔子的话在今天应该被抽象为:“如果什么都可以容忍的话,最高原则不可以忍!”即不能突破底线!比如什么都可以谈可以商量可以让步,

但是国家统一不可以谈不可以商量不可以让步!至于孔子所言的本意留专家学者去研究。

本章继续讲斗争,——“仁者乐山”的本意之一——捍卫原则。做有原则的人。所以,你的原则你要仔细掂量而决定啊!不要捍错了。对吧?

再次抽象:国家大事,人人有份有责有义务。

原则应该尽量少,尽量“基本”,这样可以给行动足够的空间和灵活性。比如,保护一棵树,一点不受侵犯才好呢,对吧?但原则应该确定为“把根留住”,你说呢?由此可以意会以下陈述:我们要把我们的关键、命门、命根作为我们的原则。而不是任意确立原则。

有了原则,

有了仁心,

有了礼(制度),

有了礼让,妥协,

甚至有了忍让,

抗争

斗争,

维护公平公正,人人有责!

我们已经来到现代社会,现代文明的社会含义之一是,以爱为基础原则建立家庭,生活在一起。在中国传统文化(实际是封建文化)中的孝的理念里有上下尊卑观念,而要孝敬的对象有“天”、“地”、“君”、“亲”、“师”!上下老幼是事实,而尊卑观念与现代文明的人人平等精神严重相背!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就是封建文化!大家想能不能简单讲发扬传统文化?的确,在封建礼教家的眼睛里,孝是传统文化的根,用它组织家庭,还无大错,但请想一想,用他组织社会行不行?而封建礼教家就是用它组织社会的组织国家的。

用孝组织家庭,儿子孝顺父母,父母慈爱儿子,很好,老百姓孝敬达官贵人,能换来慈爱吗?是一个问号吧?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是“孝”,即想继续用孝组织社会组织国家,是可忍熟不可忍!

不要成天想着谁“治”谁,“建设”、“共同建设”的理念不是更好吗?

以“孝”治国论荒谬了。以孝治家论有问题。

家庭有孝、慈,孝止于家,孝莫红杏出家墙。

治国不孝。这是对中国所谓传统文化的必须的改造。

顺便解释,汉字“治”带有明显的强制性,所以它的组合词有“政治”、“法制”、“法治”、“治水”等。

忘记了,还有“治病”。

说标准是个问题,问题在于标准应该具有时代特征。而孔子距离我们2500年,时代不同,标准应该有不同或有所不同,孔子用孔子的,我们用我们的。孔子的可以是我们的参考。问题还在于孔子的斗争法制意识不明朗。而今天的法治社会,人务必要有法制精神而依法办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