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民民小说大学
10455300000101

第101章 个人修养(3)

第四十章个人修养(3)

正勤仁者网友:修慝,首先要从孝做起,孝顺父母,尊敬其他所有人,口不出恶言。言为心声。步石回复:知识分子的基本责任是概念澄清和正名,孝道很好,但与慝实在不在一个概念路子上。请莫要误会石反对孝。正勤仁者:知行合一。如果一个人到处横冲直撞,行为失范,那么可以肯定这人回家对父母态度也好不到哪去。行为如此,心能不慝?谚曰:听其言观其行。光耍嘴皮子不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概念再正确也枉然。

步石:再说一遍,石为什么反对“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的说法?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根系十分发达粗壮,是多根系的!

第二、对论语实在无法拓展开来理解,思想会被这个“根”论彻底封死!请你们相信,石花了很大的力气试图使用这个根论来理解论语,但石得到的是惨重的失败。石是有健全家庭、亲戚朋友圈子的人,石的情感牢牢地系在“孝”上的,但天道不可违背啊!石也因此悲伤的!正勤仁者:1、根有主根,有根须。传统文化儒道佛是三个主根。反对与赞CD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2、看得出,你对孝的理解是不全面的。至少能看出你没读过《孝经》。如果像刘不读那样望文生义,自误误人,贻笑大方的。

步石又回:

(1)概念澄清不是耍嘴皮子,逻辑不通才叫耍嘴皮子。

(2)你知道什么叫知行统一吗?正!知是放在前面的!到处横冲直撞不好,你现在已经在冲撞了,而到处照办照抄更不好!你到处照搬照抄,在学者则是不德有罪。别人给你们善意的提醒你们不知,你还言行一致,你现身说法过吗?

(3)你把你的家庭生活记录下来,发出来,让我们向你学习,不比你抄袭那么多陈词滥调要好百辈?身教重于言教,知道吗?照搬照抄,知识分子的最大耻辱,你不知道?

(4)石就知道你的德性,果真把望文生义作为我的把柄抓上了,你知道吗,它上面有刺的!好吧,不望文生义,新华字典你不反对吧?慝就是罪恶,那么你的话语的逻辑呢?孝就是罪恶啊?概念不澄清,人家把你卖了,你还帮人家数钱。

步石:石到正那里去,一开始他们对石很是尊敬,称石为步石先生,石一激动就教育起他们来并把真言说出来了。本意是希望他们保持雅正,提个醒,结果石自取其辱,不过石的自我牺牲是值得的,正有本质的进步,因为他终于承认传统文化的根不是单一瘦小的虚弱的,更加使石高兴的是,他把儒、释、道三家分开说成三根根而不是一根了。进步是艰难的,也是值得庆幸的,尽管他把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说反用反了。但他的一句道歉语,不论真假,都使石的心软了下来,石对他收起石的长鞭。

事实雄辩地证明概念澄清的分析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它如同拨开云雾见太阳,获得知,获得知才可能有知行合一。没有知哪里来的知行合一?简直是瞎扯蛋!无知者无畏,这种无畏是令人恐惧的,它令上智却步,却能使下智合乌。

要问孝的根是什么?答:孝是本性。石对这种论调的看法是:第一、这种回答属于答非所问,这种人才不可以理喻的。第二、如果孝是本性,那么西方人岂不是统统都迷失了本性?本性应该是先天的,而孝属于后天。有的中国人,知识素养实在太差,所以无知无畏,藐视知识、分析和逻辑,几乎没有什么理性可言。是一种极大的悲哀。

寺院的课程设置要大改革!必须要用自然科学文化知识来启蒙和尚!读了孝经,按正的逻辑,恰恰可以得出无用的结论!情况真实如此。

顶礼阿弥陀佛回复的“好吧,不望文生义,新华字典你不反对吧?慝就是罪恶,你******,孝就是罪恶啊?概念不澄清,人家把你卖了,你还帮人家数钱。”——阿弥陀佛!骂人不好。步石回复:请问朱容机骂人王八蛋是好还是不好?骂人是不好,但不骂不冲不出来,一骂一冲出来了,这是骂人的错还是谁的错?请不要本末倒置,更不要拉偏架,天天讲,很好,但第一莫乱讲,第二允许人批判。虽然我不信佛,但我对真佛真和尚是尊重的,请莫要污染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孔子没有要求人们行善积德什么的!你看对樊迟的崇德要求多么朴实!多么公平!既有他人也有自己。

——先做事,然后得到报酬!这就是崇尚德了!

当一个人的思想达到道德的境界就回归朴实回归自然!

孔子对子张的崇德要求仍然不是什么行善积德,不是什么通过行善来积德,而是徙义!

大家知道,忠信是义或者说价值观的内容。所以孔子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徙义是什么?——特别在古代,忠信是人们相处的原则,很重视,但孔子要求人要做忠信的主人,而不能被忠信所困惑,比如愚忠愚信,按大义上级还值得我去忠吗?这个朋友还值得我信任吗?要思考,要自主判断!孔子不是说了吗?政治清明他才仕呢,对吧?这就是判断!自主判断!

所以,孔子的辩惑、徙义就是分析、认识、认知、判断,掌握知识,通过知识而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为此而竭尽人为!

当然,包括道德的知识与情感判断。

关于崇德:(1)不一定有德。(2)任何人都可以崇德。

孔子讲了通过辩惑、徙义获得知识(智商与情商),苏秦讲了,有了知识,那么就有了德,德加厚到一定程度而得道成为仙人。

很显然,孔子注重辩情惑,为什么?因为要落实“仁”,所以,孔子的辩惑与徙义获得的知识包括智商因素也包括情商因素。仁自在其中。————仁知有德!

好了,与前面的仁知有德论圆满起来了。所以,有的人抱着死义不迁徙,一定顽固不化!还传统呢,传木头桶吧?木桶接力跑。

现在来辩个惑——步石是尊孔的还是批孔的?中国人说的批,恐怕已经是贬的意思了吧?石时而仰望,时而俯视,时而左顾右盼,时而敲敲打打,按传统文化,至少要被评为无礼貌!早已经不知那尊啊贬啊什么的,石不管他这个人,只是分析批判他的思想。

早已忘,

尊卑、利害与好恶。

石要用逻辑分析的手术刀。

将他的思想的消极的转化为积极的;

君主的转化为民主的;

封建的转化为现代的!

为此,石管他外面是叫石先生还是老头呢!

得欲越小,开心越大。开心,开私心容纳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