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
9945400000003

第3章 自序

20世纪是新闻传播的时代,作为人类日常生活的构成方式,新闻传播广泛地渗透于我们的空间里,不但与时代共振同魂,而且作为消费内容与消费方式,制约人类的发展——我们的语言、思维、公共空间的形成,正多方依赖着新闻传播的资助。新闻早已成为散发着人类追寻精神的文化力量。它既是发出嗡嗡的文化之声的东西,又是一种有相对自主性的存在物,因而,它的机动繁殖性颇值得注意。

全人类都在关注着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因为我们能否实现现代性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于新闻业的力量以及表现了。

于是乎,人们看到了新闻绝不单单是满足寻求新知、传递信息的工具,它更愿意关心天下兴亡。很难想象,没有“关切”的新闻会导引世界步人何种境界。于是乎,人们认定传统新闻价值中规范的贴近性、时宜性、显著性、奇特性、重要性应由“生态框架”(ecological framework)的理论加以改造,新闻传播应放目四海,由社会、人生作为引导,关注那些更具时间跨度、渐进的,却对历史产生影响的事实,更关注一些间接的结果,考察那些没被谈论的事物。它的用心应在追索现代性生存问题上。于是乎,人们更加谨慎地关注媒介扮演的“管理者”角色,就像达纳·L·克劳德对波斯湾战争期间美国电视新闻报道所作的深刻分析那样一~波斯湾战争期间,美国电视新闻把政治上的不满情绪改编为个人的焦虑之情,把反战的愿望改编为对军队的支持。于是乎,人们意识到现存的诸种表现与理想新闻业间悬殊千里,有别于作为“心灵交流工具”、“揭呈当下生存状态”的新闻本质。

赫伯特·甘斯指出:因为记者要在“日常思想的习惯性结构”里运作,所以,新闻报道在努力维持着秩序,它告诫人们混乱可能产生危险,其实是一种卫道士。基于此,通常新闻报道遵循一种叙述格式:简介,发展,高潮,回落,结论。这种结构,像一般叙事文一样,按照下列顺序叙述新闻事件:权威,社会团体,秩序一破坏这种秩序的企图一最后恢复秩序和团结。这就是新闻报道中的“修辞”现象,一种让人类永远只能在途中追索理想境地的现象,一种置放责任伦理于人类目前的现象。

这便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进行现代性新闻教育的问题。不用说,人们一致主张要有宏大的“阅读”空间,主张将琐屑“事件”置于社会人生的十字街头来拷问其包含的意义。诸如“公共价值”之类的地位日益重要起来。美国记者、学者杰克·富勒的意见代表了较为极端的一面,这些意见反映在他的《新闻的价值——一信息时代的新思考》一书里。他主张学校要尽可能花大力气促使学生去思考新闻中的主要问题,为此,完全可以牺牲诸如新闻写作、编辑以及版面设计等方面的实践训练。何去何从,值得考虑。

在如此的形势下再如一般坊间著述那样教条、死板地讲条条框框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而目标也不当在“训练”上,悬在我们心魂上的应该是大大的“交流”。

这正是我不惜力气从事这一工作的原因。

在一些相关的讨论中,我曾批判过将新闻视为纯工具性存在,因而大讲特讲技术问题,有意无意避开其交通心灵效应的精神性及人类性特质的倾向。新闻世界的正当组织应有它的盟友——人类学、社会学作最坚强的支援;在这里永远驻扎着怀疑论的灵智,因为我们的世界模棱两可,一切都是暂时的、试验性的,不肯定是极为自然的,因为我们的选择需要深刻的批判理性。这也正是我分本书结构为上下篇的考虑。在上篇中,大体重组了对新闻的一种现代性判定,具体表现在诸如“心灵交通工具”、“事实是说话的语言”、“尊重现象与反对缩减”、“反文化暴力”、“在大的生命空间里纵横”等的讨论里。我始终坚信,没有深湛的人生体验或对本文存在的人类学感知,没有广阔的生命空间,便无法走近对象,充分地进行真正的交流。只有建立了深刻的命运观、人性观、本文观,“对象”才能与我们一同震荡,我们也因此能更妥善地处理好一切,包括对技巧的具体运用。基于这一立意,这里所介绍的思路或许显得多了些,文字也相对晦涩,尽管我始终努力使它通俗、透明。希望经由这些文字,我能清楚地交代新闻写作是干什么的,应当如何把握它;也希望能使我们摆脱原有的困惑。在这里,一切不实用的概念、说辞应该退却。

既然着眼点是交流,便要在展现理论图景这一写作策略外,完成进一步的具体沟通。因此,本文并没有单纯做“名/实”之辨。在下篇里,一一列示了具体新闻样态的各自风云景象,借着“俗世”工作,进一步踏实前叙观点。让现象行动起来,让文本显示自身的成功或失败,在一个充满事务的世界里显然是十分必要的。于是乎,我做了一些额外的增值工作:一是所举范文较多,而且,尽可能灌注统一的现代性标准原则而不分中外;二是加入了最后一章的有关新趋势体裁写作的论述与示范。借着它们,我们分享技巧、认知、感悟,并互相充实。我们应当在自由的空气里拼命呼吸,我们应当努力扩大我们的“生命空间”,让自然与生命在我们的灵府做成理想婚床,呼唤新时代的宁馨儿。

本书的写作,应当说是人类许多探索者智慧的体现,他们共聚于斯,合力支持了我的讨论。如果引述有误,那是我的责任,绝不可累及他们的盛名!对他们,我要表示我最诚挚的谢意!

许多天才经常与新闻业打交道,本书所提示的思路、发出的声音是否具备现代性,相信他们能做出公论。并且,在这不圆满的概述基础上,讨论会继续扩大下去,无边无界,因为任何话语都是一次盛宴邀请。事实是,在拙作《实用新闻写作》出版的这几年里,许多未曾谋面的同行、朋友,一些胸襟开阔的师长,给予我许多真诚的意见,以及较之我所在院系反应更让人鼓舞的评议。这当然要有胸怀与气度!遗憾的是,一些“引征”有扭曲的印痕,例如,有人就将巴克赫斯特这位倡导传播制作中KISs原则的专家描述成新闻学家,而事实上,出版过《完全的女人》、《打开知名度》等畅销书的巴克赫斯特先生是一位真正的传播专家,他是在讲建立自我世界问题时谈及KISs原则的。这里当然有“转手贸易”的问题,也与我喜欢在行文中同义词替换不无关联。在这本小册子里,我特别地注意到了这一点。

最后,我要对张克平先生表示我衷心的谢意。他是一个深具理想和抱负的朋友,是他做成的理想之桥,使此书终能问世!新闻文化的空间早已由交互影响而扩大,它无远弗届,任何讨论都不足以笼括一切,都只是渺小的一种追问,本作自然毫不例外。因此,当它置于十字街头经受拷问时,它的使命即已完成。

本书作者水平有限,认知与感悟肯定会有许多不足,但请先进不吝指正为荷。

作者

2007年11月28日

于西北大学南村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