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
9945400000014

第14章 新闻写作的材料及主题深掘(2)

另一点是,正如麦尔文·曼切尔所云,“这种主题思想可以像一般的新闻报道一样,出现在消息的开头;也可能像学生在圣诞节期间写信向父母要坐飞机回家的钱一样,出现在信的结尾。

然而总要有一个主题思想”,必须给它的呈示以自由。

因而,标题有时也是主题,但二者绝不等同。例如:

不吉祥的“17”(标题)

[路透社罗马1990年7月4日电]在阿根廷队打破了意大利队在本土上第4次夺取世界杯冠军的梦想之后,悲痛欲绝的意大利人举国哀痛。

接着,报道从多方面说明了意大利人的悲痛心情,因此,这一标题并不是主题,只是一种诱人的技巧。它以神秘来点示,加强其魅力点。

再如:

农民都夸三中全会政策好

赤壁公社基层干部称赞三中全会给农村带来十个好处(标题)

此一标题点到了相当的主题,其新闻事实是:赤壁公社的农民说三中全会政策好。纵观全文,它的主题应是:通过赤壁公社对党的三中全会政策的反应,说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政策,通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受欢迎的,按此政策搞下去,中国农村定会大变样。

三、选择的律求

主题既如此复杂与灵活,因而,对它的认定与选择就极为重要。

一般而言,我们选择和确定新闻主题时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1.对真实情况的发现

这种兴趣,有其神圣和永恒的价值。人对真实的参悟与追觅,实则由人性所致,失去真实则人生无依托与根基,必虚浮摇荡,不得稳定之态。因此,千百年来,求真的内驱力始终不衰。

对真实情况的发现有多种可能:第一,原先看到的只是假象,现在看到真相;第二,原先看到粗象,如今发现细部;第三,原先见的是局部,而今发现总体。这都是对惰性的克服的考验。例如,当全国一致禁止坐豪华超标车的舆论遍及中华大地时,人们欢呼官本位、官僚主义得以遏止。然而,悄悄兴起的新的动态又使之面临考验:装修汽车热又成高潮。花十七万买一辆“桑塔纳”,而后,花二十三万元进行装修,进口的全套音响、车轮子、坐椅、空调、玻璃、发动机,甚至每一个螺丝,一齐装进桑塔纳的外壳……考验来临!例如,当满心欢喜采访全国第一个“电视村”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这电视村却与干部的贪污、挪用公款相联系……又一个考验!

它针对的是盲目,追寻的是本来的真实。

2.人生的细究及社会学的透析

主题的开掘尽可能使人类体谅人生三昧。让我们品尝人生无可逃遁的苦涩之味,让我们品尝世态人情的冷暖,让我们见了“天折”的人生。也由此,让我们见了历史。

我们在一代名记者黄远生的笔下早已见出了这人生的真况,见出了时代的影子、人生的无奈、昨日的巨变、今朝的续接,亦见了“既不能为真君子,亦不能为真小人,一身分为二截”的心态写真。

彭子冈在端阳节里找到的是“是谁不让这小姑娘吃上粽子”,而在北京街头菜贩的行为中,她则找着了叫人惦记的自然与和谐,在公社化对鲜嫩菜蔬的折磨中她发掘了对生命尊重的呼吁。

其他的名作也是这样的流露着大气的人生之力。中国作家林语堂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人生读来几乎像一首诗。它有自己的韵律和节奏,也有生长和腐坏的内在周期……我们应该能够体验出这种人生的韵律之美,应该能够像欣赏大交响曲那样,欣赏人生的主要题旨,欣赏它的冲突的旋律,以及最后的决定。这些周期在正常的人生上是大同小异的,可是那音乐必须由个人自己去供给,在一些人的灵魂中,那个不调和的音符变得日益粗大,结果竟把主要的曲调淹没了。

这份领悟定能使思想的深挖克服掉世俗的表面的浮嚣,只剩下人生最晶莹的精髓做着闪烁的指点。以人生名义来思考,把无数的想法吸引到这里来,不要把自然灾难看作什么自然的流变,而应视为对人类的惩罚,或视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劣化;不要把九旬老翁、七旬老妪的婚姻看作自然地暴露,而更多地视之为人类对孤独抵御的艰涩;不要把飞上天的航空器看作单纯的技术进步,而更多地看它为人生空间的开拓。把喜悦与悲苦都理解为人生的品格;把进步与残暴都看作历史的特征。例如,聪明的华兹华斯写道:

——我学会了如何看待自然,

不再像没有头脑的青年人一样。

我经常听到那平静而悲伤的人生的音乐,

它并不激越,也不豪放,

但却具有纯化和征服灵魂的浩大的力量。

这是一种策略,任何自然现象都只能是一种本文,由我们用历史劈开它。

看来,每一事实都是开放性的,允许并邀请人类去叙述它,重新思考它,结构它,将它置于大历史中去悟化去感觉。

3.暴露未知的追寻

以社会复杂网状结构来解析每一事件,就已知了社会的不可全析性。新闻写作所追求的深层剖析,有许多是极难用逻辑语言说清它的主题的,需要我们面向着未知领域的态势,或许正是它的一种请求。法国现代诗人皮埃尔·让·诺夫1946年曾在布鲁塞尔作过题为《一个诗人的辩解》的演讲,其中说道:

……任何一首诗,只要它是真正的诗,那么它就永远是一个谜。在音乐方面也是一样,我们实际上对音乐的内涵并不清楚,既不了解一首最负盛名的交响乐对我们的心灵所叙述的究竟是什么,也不清楚我们的心灵通过这首交响乐所表达的又是何物。对于一个人来说,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既不可耻,也并非不幸。所以,当一个人与永恒的境界交流,却又无法判断本人是通过何种途径达到了这种永恒境界的时候,于他亦分毫无损。因为此时重要的只是他所获得快感的性质,所感受喜悦的程度,以及他所作为一个生命有限的人,为何开始感到自身已经改变和生命趋于无限的原因。

新闻写作也是为了揭秘,让我们困惑与不解。然后,激活人类与生俱来的“完型冲动”,探询这“伟大的秘密”,终究跨越它。新闻写作在开发着精神。我们以下列例子为由头说明这一点:

这里就是寒风凛冽,千里冰封的地球之底,一个寂寞的未开发的地方,即使到现在,仍然没有什么人迹。这儿方圆几千英里之外,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平坦的冰地。极地高原原始的寂静吞没了所有的一切。

“天哪!这是一个可怕的地方。”罗伯特·福尔肯冻死在雪地以前几个星期在日记上草草写下的这几个字,仍然在人们的耳边回响。这是六十九年前的事,但是那些探险者的亡灵似乎现在还在这块凄凉的地方游荡。

它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在终日是黑夜的冬季,温度下降到华氏零下126度。时速两百英里的大风在南极高原呼啸,在大洋南部卷起层层带着冰山的波涛,使船只和飞机在一年中有9个月无法接近这块大陆。

这是美国记者马戈特·霍恩布洛尔描述南极大陆状貌的特稿《世界之底》的一部分。他以神秘的诗意之笔勾画出南极难解之谜,带我们感觉死亡、寒冷、凄凉及终究的无奈。

它们跨越了时间、空间的广度,而是对人生的一种追问,以难题来拷问我们,给我们不快,给我们神秘,给我们微妙。

然而,相信我们会无言地感动。战斗将永远延续,一个“未知数”悬在历史之前。

这里没有浅薄的答案,而是如实写出生命的悖论。

有人会说,这似乎不负责任,然而,如若把未解决的问题在报道中轻便地转移与解决了,那才是不负责任!

有人会说,还找不到说辞,可不予表现。然而,正是不解才显示了人面临的不知尽头的难点。

神秘的不可言说。必须以不说去“说”,否则,我们人还能怎样面对它呢?

4.向新与锐的创造

信息主题的挖掘应当在合理的框架与恰当的语境中寻求它可能的新颖,同时,在新颖的外相里发明锐利的思想。必须要新颖,否则,旧闻与旧的主题不能引动人类心旌飘摇。

5.审时度势并在意义脉络中迎遇事相

新闻是时势性极强的一种表现样态,因而,必须考虑到社会心态及焦点的现状,然后做出就深就新的开掘。例如,当沈振兴状告生母之事出现后,有几个不同的报道主题可供选择:

(1)第一例此类案件。

(2)可思考现代人法制观念。

(3)婚姻观的深掘。

(4)中国当代法制体制的完善。

(5)人类情与法之冲突。

而中央电视台的报道则在《东方时空》节目中选取了第五类,以此迎合了当代人们矛盾与困惑的心理需求。

四、提炼主题的方法

这是令许多人败下笔阵的一关。我们永远也无法悟化出其中全体精髓,我们只能依着细味与探究的法子打通主要的路数。关于这一点,中国记者艾丰提出四种路子:

凤凰落在梧桐树,

穿珠红线在何处,

绿叶衬得红花美,

玩味再三意更殊。

所谓“凤凰落在梧桐树”指先有主题,后寻题材;所谓“穿珠红线在何处”系把一个一个的素材当作珍珠,研究其内在联系,找出贯穿其中的红线;所谓“绿叶衬得红花美”即记者要善于在大量的材料中发现具有对比性的材料,并挖掘出这个对比的实质性的含义;所谓“玩味再三意更殊”的意思是提炼主题的工作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要反复地进行。

复旦大学新闻系刘海贵、尹德刚在其《新闻采访写作新编》中总结为:

(1)追根究源法。

(2)对比联系法。

(3)见微知著法。

他们的总结都有相当的可行性。但是,任何的归类都不能穷尽这创造性的门径,生活与具体的操作可交给我们更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