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最有趣的101个心理学实验
9941400000007

第7章 揭示遗忘的规律

赫尔曼·艾滨浩斯

第一次发现记忆、遗忘的规律

所谓记忆,就是人们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应用过程,是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正是依靠记忆的能力,人类才得以学习、积累和应用各种知识、经验,才能不断地推动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记忆是大脑的生理功能,自然有其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最早揭示这一规律的,是文科生出身的艾滨浩斯。

1876年,哲学博士艾滨浩斯偶然在巴黎一家旧书摊上买了一本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从而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也影响了心理科学的进程。费希纳研究心理现象的数学方法使年轻的艾滨浩斯顿开茅塞,他决心像费希纳那样,通过严格的系统的测量来研究记忆。

当时艾滨浩斯没有大学教职,没有导师,也没有进行研究的专门设备和实验室。但是他还是花了5年时间,用自己做被试者,独自进行实验,完成了一系列轰动世界的研究。

艾滨浩斯发觉,理解语言的人容易把意义或联想跟单词形成联系,这样就不能对实验加以控制。为此,他寻找一些不能形成联想的、完全同类的、对被试者来说不熟悉的材料,这种材料便是“无意义音节”。无意义音节是由两个辅音夹一个元音构成,如lef,bok或gat。他尽可能把辅音和元音的一切组合写在不同的卡片上,总共有2300张,从中随意地抽出用来学习的那些音节。由于这样的无意义音节只能依靠重复的诵读来记忆,就能使记忆效果一致,便于统计、比较和分析。

为使实验有条不紊,他甚至改变了自己的个人习惯,尽量使作息时间保持规律,按照同样严格的日常做法去工作,学习材料时总是在每天的同一时间。

为了从数量上检测每次记忆的效果,艾滨浩斯又创造了节省法。它要求被试者把识记材料一遍一遍地诵读,直到能流畅无误地背诵出来为止,并记下诵读到能背诵所需要的重读次数和时间。然后过一定时间再学再背,看看需要读多少次数和时间就能背诵,把第一次与第二次的次数和时间比较,看看节省了多少次数和时间。

然后,艾滨浩斯又根据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艾滨浩斯遗忘曲线”。这条曲线告诉人们记忆和遗忘是有规律的,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

艾滨浩斯还在实验中发现,不同性质材料有不同的遗忘曲线。他识记拜伦诗作《唐璜》中的段落,每段有80个音节,大约需要读9次能记住一段。然后他识记80个无意义音节,发现完成这个任务几乎需要重复80次。于是他得出结论说,无意义材料的学习比有意义材料的学习难9倍。

他还发现,较长的材料需要较多的学习时间。比如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而记住36个无意义音节则需重复54次。

1880年,艾滨浩斯受聘于柏林大学,在那里继续研究记忆,5年后出版《论记忆》一书。这是实验心理学史上最为卓越的研究成果之一。此后,艾滨浩斯就再也没有什么突出的贡献,但是他对学习和记忆的许多发现在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可靠,所以仍然在心理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从艾滨浩斯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研究就成了心理学中被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

心灵智慧点滴

观察艾滨浩斯遗忘曲线,可以发现复习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输入的信息在经过学习后,便成为人的短时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复习,这些短时记忆就会成为长时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很长的时间。同时,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死记硬背是费力不讨好的。

人的记忆的能力从生理上讲是十分惊人的,可是每个人的记忆能力只有10%被挖掘出来,还有更多的潜力空间。

人物志

赫尔曼·艾滨浩斯(Hermann Ebinghaus,1850一1909),德国实验心理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

1885年出版了《论记忆》一书,标志着实验心理学突破了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障碍,开创了全新的研究领域。1886年被柏林大学提升为副教授,同年在该校创建了一个心理实验室。1894年应聘于布雷斯劳大学,发展了句子填充测验,这是第一个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成功测验,为现代心理学上智力测验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