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规制定后,父母要率先垂范,以自己的行为去影响、教育孩子。
3.对孩子不要溺爱、放任
溺爱、放任会造成孩子唯我独尊,不懂规矩,甚至为所欲为。时间长了,必定养成恶习,置国家法律于不顾,干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到那时后悔就晚了。建议家长在对孩子加强管教的时候,举一些实际例子说明从小放任自己必然走向歧途,让孩子懂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
4.注意孩子言行中的不良苗头,防患于未然
平时多观察孩子的表现,如果发现了不良苗头,及时谈心,了解情况。采取教育措施,预防孩子走上邪路。哪些现象值得注意呢?学习成绩突然大幅度下降,无心向学、情绪反常、烦躁、闹脾气或沉默寡言、忧心忡忡;花钱很多很随便,钱来路不明;经常有不熟识的人来找,不按时回家;对异性特别感兴趣,偷偷看黄色书刊、录像;经常把刀子、棍棒带在身上等行为。家长不要忘了观察孩子,要做有心人。当然,也不可随便怀疑孩子,要多动脑,慢开口。
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
社会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人们渐渐地“大方”起来,尤其是在对子女的培养方面,大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味道。有的家长认为:现在不是生活困难时期了,可不能再让孩子吃自己吃过的苦了。
因此,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可是各位父母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不管是困难时期还是物质丰富时期,勤俭节约都是一个人的美德,钱财不是用来挥霍的,资源不是用来浪费的。所以,父母们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教育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古今中外,在这方面做出榜样的不乏其人。
宋朝的史学家司马光,出生时,父亲已51岁,任河南光山县县令。他的父亲未因老来得子而溺爱他,而是从小就对他进行严格的家庭教育.让他以俭为美,以俭为乐。后来,司马光身居高位,由于父亲的教诲,他始终过着俭朴的生活,“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纯有帛”。司马光不仅自己保持节俭的好习惯,还教育子女不要铺张浪费,不要被社会上的奢靡风气所感染。并举出若干品德高尚、有远见卓识的官员节俭的例子对子女进行教育。
德国人物质生活的丰富程度令人吃惊,但在勤俭节约方面,无论年长年幼,都做得一丝不苟。据报载。一位中国留学生曾在德国同事家住过一段时间。有一次,这位留学生购物回家,他的德国同事见他提的是在商场用5分钱买的新购物袋,就提醒他说:“昨天你买的购物袋,不是可以反复用好多次吗?”
留学生随口回答:“反正也就5分钱。”……德国人很不理解为什么这位留学生对5分钱表现出不值一提的态度,德国人的观念是:钱是劳动挣来的,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要乱花。
那么,在家庭中如何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美德呢?
1.“勤”与“俭”的再认识
法国的大仲马曾经说过:勤俭是穷人的财富,富人的智慧。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勤与俭的相互依存和互补的关系。勤而不俭,终生两手空空。人难免要生病或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可是由于平时不知道节俭,遇到困难时便无后撑之力。俭而不勤,注定一生清贫,生活质量自然很低。
只有既勤且俭,勤于劳作,勤于创造财富,俭于持家,量人为出,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2.从小培养“勤”与“俭”的意识
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家长应该为孩子树立起勤俭节约的榜样。幼年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往往会在成年后给人带来无限益处。
有一位母亲说:我女儿在两岁时,有一天,孩子吃包子,先吃了包子馅,然后趁大人不注意,把她不愿意吃的包子皮扔在垃圾筐里。我发现后.很生气,第一次狠狠地打了女儿一顿。打完后,我一边流泪,一边告诉孩子.不爱惜粮食是多么令人痛心,浪费其实也是一种犯罪,做人要养成节俭的好习惯。尽管当时孩子并不完全理解我的心情,也不很明白浪费的严重后果,但是她从自己的所作所为引起我的强烈不满和十分痛苦的表情中,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刻下了“不能浪费”的意识。
3.从生活方方方面面渗透节约意识
(1)正确对待孩子的需要
人都是有需要的,对于孩子来说,满足他们吃饱穿暖的基本需要,是保证他们健康成长的必要物质条件。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也不断发展,不仅有物质的需要,更有精神的需要,做父母的应该深人了解,并认真地进行分析。在物质方面,凡恰当的、合理的需要,可根据家庭经济条件予以适当的满足,但一般不超过社会上同龄孩子的物质水平。在膳食营养方面。一位家长的做法很不错:“一把蔬菜一把豆,一个鸡蛋加点肉”,这样的标准对孩子的成长是很有益的。
每个月要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零花钱,假如这个月要给孩子20元零花钱,那么每给孩子一次钱,都要“记录在案”,不能超支,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都是辛辛苦苦赚来的,不能让孩子养成乱花钱的坏习惯。
(2)从身边的小事讲节俭
教育孩子养成节俭的美德,家长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洗完手要随手关好水龙头;睡觉记得关灯;发现公共场合有浪费现象,应该做出适当的反应。带着孩子购物时,对孩子不合理的物质需求,家长要说服、劝导孩子不买;饭桌上,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不能让孩子每餐都有剩菜剩饭。
总之,勤劳节俭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是孩子生存的必修课,也是孩子将来勤俭持家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让孩子养成自我管理的好习惯
父母管孩子,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是孩子健康成长所必需的,不管孩子则是父母的失职,这是常理。然而管要有度,不把孩子管死;不管应有不管的原则,绝不放任自流。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做日常生活小事,把握好这个度,对孩子成才是十分有利的。
一位母亲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从孩子上幼儿园时起。她就训练孩子把自己的东西用过之后放回原处,需要父母做的,让孩子来提醒,孩子能做的,父母从不代劳。有一次孩子上少年宫学画忘记了带纸,她看到之后只是在一旁提醒孩子:
“再检查一下.有忘记带的东西吗?”孩子漫不经心地回答:“没有”,背起画夹就走了。到了教室才发现没带纸,于是只好自己回家去拿。有的人说她这样不管孩子未免太过分了,在她看来,对孩子来说,惩罚错误的方法,必须是自己去改正,父母替他们改正,永远也“改不正”。这次孩子虽然上课迟到了,但这事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再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
许多事情就是这样,父母事事替孩子想得周全,孩子就会想不周全.而在父母的“周全”当中去享受;父母事事“不管”则能调动孩子的思维和四肢自己去管。让孩子这样管下去,就能逐渐地管好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孩子事事不管才是最好的管。
在许多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管教与包办得越多,造成孩子身上的问题越多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在生活上,父母成了孩子的保姆,使得五六岁的孩子还不会自己吃饭,上小学了不会穿衣服,上中学了由父母收拾书包,上大学了仍需要大人给洗衣服……这种保姆式的管,使孩子没有自己动手的机会,丧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在学习上,有的父母甘当孩子的“拐杖”,陪孩子读书,帮孩子做作业,不惜重金为孩子请家教,在亲子关系上,不少父母以长者自居,言行专制,总是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习惯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希望孩子时时处处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孩子做这不行,做那不行,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全由父母支配,结果使得已经有了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受到伤害,父母表面上管了孩子的事,却管不了孩子的心。这种专制式的管使孩子逆反心理强烈,极易误人歧途。
其实,对孩子管与不管是相辅相成、相互包容的。这就要求父母们要以自身优良的榜样影响孩子,用无声的教诲为孩子展示做人的准则:
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允许孩子在实践过程中摔跟头、犯错误,进而帮助孩子总结教训,树立信心,继续前进;要以理智的方式指导孩子,给孩子指明成长的道路,奋斗的方向,如此便可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为此给父母们如下建议:
1.让孩子自己衣
要想让孩子自己在三四岁之前完全学会穿脱衣服是不可能的.但自己穿衣,自己叠被,自我管理的意识都需要从小开始培养。两岁左右的孩子已有自己穿脱衣服的独立意识,虽然费时较长,也穿不好,但还是要不厌其烦地鼓励孩子慢慢实践,同时教给孩子正确的穿脱衣服方法。否则依赖性一旦形成,孩子会做的事也不愿自己动手。除了鼓励孩子自己穿脱衣服,还可以通过言传身教使孩子逐步具有冷了添衣.热了脱衣的意识。可以教孩子叠自己的小棉被,洗自己的小手绢、小袜子等。
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观念。
2.让孩子自己整理玩具物品
在自我管理中,玩具物品的收拾整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①父母可以为孩子的玩具和物品准备一个专门的放置地方,让孩子知道这些东西各有各的“家”,每次玩好用完都要送回“家”去。
②要让孩子意识到收拾玩具是自己的事,父母只是帮忙而已。
③要尽可能地用游戏的方式吸引孩子参与收拾整理,并坚持不懈.不断强化,最后形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