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改变孩子一生的七堂课
9936000000001

第1章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1)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财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想教好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也许有的家长会认为:“我自己的孩子还不了解吗?”其实,往往就是这种认为,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代沟越来越深。以至于当孩子在父母面前暴露出了种种叛逆的行为时,他们才感到自己与孩子之间的隔阂怎么变得那么深厚。

你了解孩子吗?

现象:孩子与父母之间了解不够深刻在江苏南京曾发生过一起亲生儿子杀死父母的惨案。谁也不曾想到,这起凶杀惨案的凶手李兵是一名从小非常听话,而且从来没和谁红过脸、吵过架,看起来文质彬彬的“好好”学生。当检察官审问他杀死父母的原因时,他非常平静地回答着每一个问题,在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杀害父母后的内疚感。

当检察长审问他为什么杀死父母时,他说:“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家庭对我的错误管教方式;另一个原因,也是导致我杀害父母的直接原因,那就是父母对我的过多干涉和不理解。”在别人的眼里,李兵有着一个非常令人羡慕的幸福家庭。父亲是某科学院的高级工程师,母亲是一名副教授,还有一个姐姐在美国留学,而李兵本人也以597分的“托福”成绩,被美国一所著名大学录取了,数月后就将赴美留学。但李兵却说:“可是谁了解我心里的痛苦呢?”

李兵在杀死父亲之前,父亲问他:“你有什么要求、需要可以对爸爸讲嘛,何必走此下策。”同样,在他用皮带结成一个环套住母亲的脖子时,母亲用很少有过的平静口吻对他说:“你有什么需求?需要什么,你完全可以向我们提呀。”李兵回答道:“晚了!妈妈,你们要是早点这样和我谈话,听到我内心的话,我也不会走这一步,但是现在说什么也没用了。”当李兵描述这段情形时说:“从小,他们就只知道百般地顺从我,无论我要什么,他们都会答应。当我渐渐长大时,便开始意识到自己需要的是精神上的东西——平等、自主、交流,更需要他们的理解。可是这些,他们从来没有给过我。”

探因: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代沟

家长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需要了解孩子。也许有的家长认为“我自己的孩子还不了解吗?”其实,不少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就是不够了解。那这么多的不了解,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代沟。代沟是指孩子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背弃父母原有的观点,有了新的见解而造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代沟现象越来越严重,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代沟总是两代人之间一个沉重的话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不理解,对社会的不同看法,便形成了代沟。

家长大都不愿坐下与孩子谈心,认为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而不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孩子面对与日俱增的课业负担,最终无法承受,他们开始变得沉默、孤僻,不愿与家长交流。当然,也有些父母平时管得太严了,对孩子缺少关心。

一位叫穆阳的初二男生居然有“想把爸爸赶出去冻死,然后我出家”的想法。

原因是从小学二年级开始,他每次都要被爸爸看着学习。为了让他专心学习,爸爸拿走了孩子房间里一切好玩的小东西,而且不让他看电视,不让出去玩。有一次学累了,爸妈竞一人掐他腰,一人扭他耳朵让他去学习。结果呢,穆阳不仅对爸妈说的话坚决不听,就连父母爱吃的菜他都不吃了,为的是“和他们划清界限!”

家长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子女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关怀、呵护、教育。在子女成长时,女儿向母亲学会怎样做女人,和父亲在一起产生安全感、学会与异性交流;

儿子和父亲接触时则学会自信和如何做男人,与母亲在一起体验人世间的亲切,同时也学会了与女性相处。家庭的氛围也很重要,和睦、安全、亲切的家庭,对培养孩子乐观、平稳的个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有些家长事业心强,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工作,早出晚归,无暇顾及孩子,甚至十天半个月见不着孩子一面,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碰到困难或成长过程中的烦恼不能及时解决,导致孩子心情压抑、郁闷,长期不得释放,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所以,父母应该在工作之余,多抽一点时间,多关心子女,多与子女沟通、交流,使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

父母过于专制。专制性的父母往往会过多的控制和干涉孩子,要求他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必须听从自己的意见,没有商量的余地,这种类型的父母的信条就是“我养大了你,你就得听我的。”凡是他们定下来的事情,孩子唯一能做的就是执行,如果想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们就以骂来回答,甚至还打。

因此,在这种专制性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是没有过多的自由可言的,因为他们所有的行为都会受到父母所谓的保护和监督。在专制家庭中的父母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意愿和要求,也极少与孩子交流,他们只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他们认为,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一种“大人”与“小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管”与“被管”的关系。

建议: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每个父母都担负着帮助孩子、教育孩子,让他们平安长大的责任。真正的了解孩子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很多的父母总是只听别人怎么说,对自己的孩子了解得不十分的准确,这样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矛盾。如在孩子犯了某种错误的时候,应该怎样去教育孩子?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虽然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对孩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给予他们自由与尊重,不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那么这种教育就无从谈起。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要教育好孩子,父母就必须了解孩子,但如果要想了解孩子,就必须真正地走进孩子的世界。许多父母,在遇到孩子叛逆的态度时,大都会摇头大吐苦水: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他为什么都不肯告诉我?这时候,父母就需要打开孩子的心门,探一探他们的内心世界。譬如,父母可以在空闲的时候,多陪陪孩子聊聊天,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要多听孩子说,鼓励他,再告诉他道理,而不要过多地责难他、呵斥他;尊重孩子的决定,并且支持他的选择,让他知道父母对他的关心和理解。

多留一点时间给孩子。除了对孩子给予各方面的关心和照顾之外,父母还要注意从细小的方面观察自己的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然后采取不同的方法去指导,帮助和更好地培养孩子。很多自以为是的父母并不真正了解孩子,因为他们不愿花时间在这方面下工夫,只是凭借自己的臆想去判断孩子,他们宁愿花时间和知己倾诉,诉说孩子不听话、不老实,却不愿去和孩子进行耐心的交谈。

适当地“放手”。大部分的家长都习惯了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让孩子从小就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家长总是担心孩子出现意外,过多限制孩子的行为。显然,这些做法都是不正确的。家长要真正做到了解孩子,就要放手让孩子去做,允许孩子去做脱离父母设计和安排的事情,允许孩子做错事,甚至做出一些“傻事”来。因为有时候聪明的孩子也会做出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事,这些事情在大人们的眼中看起来似乎是傻事。但是,从这些事情中,可以发现孩子的兴趣和潜能,做父母的必须理解孩子的这些行为,并且允许孩子发表与父母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打骂无法改正孩子的错误

福建医科大学和福州市疾病控制中心的专家近期曾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重点、普通、职业等学校采取无记名问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发现在收回的1343份问卷中,近一年来在家里被家长打骂的孩子占了七成以上,其中35.2%每个月平均被打骂至少三次,有六成以上的孩子是因为学习不努力而被打骂,五成以上是因为考试成绩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而被打骂。

调查结果还表明,遭父母打骂的孩子,有9.2%的人产生过轻生的念头,18.1%的人想离家出走,8.4%的人想和父母打一架,甚至还有6%的孩子埋下了“复仇”的种子。这说明,孩子在遭遇家庭暴力时,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甚至想采取极端手段来报复施暴者。同时,孩子对暴力伤害的恐惧也高于其他伤害,选择“害怕遭别人打骂”的比例高达41.2%。

其次,被父母“经常打骂”的孩子,有不良行为的比例高于没有受此伤害的孩子,“不诚实”的为7.6%,“欺负别人”的达8.3%,而“偷拿他人物品”的更高出18.5%。

此外,犯罪心理学家指出,“在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接受并使用暴力”。父母打孩子,实际上起到了教自己的孩子去打别的孩子的作用。这就是犯罪学中所说的“暴力的循环”。而且,遭打骂的孩子还极易产生其他不良的性格特征,如暴力、凶狠等。

探因:认为棍棒底下能成材

在任何一个家庭里,孩子挨打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作业不会做,挨打;考试没有得高分,挨打;做错事,挨打;没有考上好的学校,更要挨打。这种打,甚至还会演变成严重的家庭暴力。

虽然,也有不少家长都清楚打骂孩子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后果,譬如迫使孩子离家出走、报复父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但这种家庭暴力依然屡禁不止。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父母对孩子期望值的增加和孩子独立意识的增强,一些地方打骂孩子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那么,父母为什么要惩罚孩子?有些什么原因呢?

认为棍棒底下能成材。至今还有不少家长仍然相信“棍棒教育”,动辄向孩子出手,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也许他们本身是被“打出来”的,故不假思索便将父母对自己所做的,原原本本地转移到自己的子女身上。他们以为教导子女的方法只有打骂,打骂等同纪律和处分,做错了便一定要惩罚,才可以把孩子教好。

一位父亲出生在农村,小时候经常挨打,后来当兵到了部队,并且小有成就,于是反思:我成材了,是因为父亲打我打得对呀!于是他的儿子就倒霉了:喝奶要军事化,犯错就罚站,进屋喊报告。打得孩子的泪流干了,打皮了,于是就在学校里发泄,去打别人,学校里的不少学生都惨遭他的“毒手”:只要看其他同学不顺眼便打,不小心碰到他也要挨打,跟他的朋友有过节也要挨打……终于成了学校里的一害,于是父亲在家里打孩子打得更凶。最后孩子留下一个纸条,离家出走了,家人追悔莫及。

把孩子当作“出气筒”。人的情绪时好时坏,谁都不能例外。心情好的时候,怎么看都觉得所有人和蔼可亲,整个世界充满阳光;遇上不顺心的时候,坏情绪就像难以控制的流感病毒,沾惹上就很难摆脱,非得找别人发泄一番,才能解气。尤其是针对孩子,虽然所有家长一直都在尽量避免,但也免不了有用“情绪”教育孩子的时候。每回脾气发过之后,看到孩子委屈的眼神,心中又不知有多懊悔。

“五一”前夕,孩子所在的学校要组织他们去春游。听说要到汾河景区的碧水沙滩玩沙子,小家伙高兴得不得了。在活动的头天晚上,她翻出了所有的沙滩玩具,装了袋子还拎到门口,几次提醒我别忘记带。第二天因为天气缘故,活动突然被迫取消。下午接她的时候,老师说小家伙因为这,竟然一整天都不开心。而这一天,我的工作也不太顺利。听见她从放学起就缠着要到汾河景区挖沙子,我压在心头的怒气顿时爆发出来,不但狠狠地数落了她一顿,还打了孩子一巴掌,拉起她就回了家。那天以后,我便发现孩子的小脸上一连几天都没有笑容,接触我的目光时也总是躲躲闪闪,还不太愿意跟我说话了。

孩子屡犯错误。父母大都认为可以通过打骂来迫使孩子记住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殊不知这种做法却是徒劳的。孩子屡犯错误往往会使大部分父母失去耐心,甚至会发泄他们的恼怒,有时打骂会变得更加严厉。如果再次遭受打骂便会造成的孩子对自己失去自信,性格软弱甚至产生自卑心理,而性格特别倔强的孩子会造成他的逆反心理,憎恨自己的父母,并下次故意重犯。久而久之,这样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甚至严重影响亲子之间的关系,造成无可挽回的错误。

建议:将打骂变成循循诱导

由此看来,打骂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并且不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既然如此,家长何不试着换一种方式来跟孩子交流,从而改变亲子之间这种紧张的关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惩罚时要“点到为止”。有些家长教训孩子时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质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也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把父母的话当做一回事。

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把我的话不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并非孩子不听父母的话,而是父母的唠叨太多了,让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然后观察孩子的反应再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