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脉经
968200000016

第16章 (3)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也。

吐、下、发汗后,其人脉平,而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太阳病,医发其汗,遂发热而恶寒,复下之,则心下痞。此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火针,因而烦,面色青黄,肤瞤,如此者,为难治。

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服桂枝汤,下之,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属桂枝去桂加茯苓术汤。

太阳病,先发其汗,不解,而下之,其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解其外则愈,属桂枝汤。

下以后,复发其汗者,则昼日烦燥不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而无表证,其脉沉微,身无大热,属干姜附子汤。

伤寒吐、下、发汗后,心下逆满,气上撞胸,起即头眩,其脉沉紧,发汗即动经,身为振摇,属茯苓桂枝术甘草汤。

发汗、吐、下以后,不解,烦燥,属茯苓四逆汤。

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剧者,反复颠倒,心下懊,属栀子汤,若少气,栀子甘草汤;若呕,栀子生姜汤;若腹满者,栀子厚朴汤。

发汗若下之,烦热,胸中塞者,属栀子汤证。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其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时自极吐下者,与承气汤。不尔者,不可与。欲呕,胸中痛,微溏,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太阳病,重发其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坚满而痛,不可近,属大陷胸汤。

伤寒五、六日,其人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此为未解,属柴胡桂枝干姜汤。

伤寒汗出,若吐下,解后,心中痞坚,噫气不除者,属旋复代赭汤。

大下以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可以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伤寒大下后,复发其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其痞,当先解表,表解,乃攻其痞。解表属桂枝汤,攻痞属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属白虎汤。

伤寒吐下后未解,不大便五、六日至十余日,其人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神之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属承气汤。若下者,勿复服。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溺。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厥冷,自汗,属白虎汤证。

阳明病,其脉浮紧,咽干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反偏恶热,其身体重。发其汗即躁,心愦愦而反谵语,加温针,心怵惕,又烦躁不得眠;下之,即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苔者,属栀子汤证。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若饥不能食,但头汗出,属栀子汤证。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其人腹微满,头坚后溏者,不可下之。有燥屎者,属承气汤证。

太阳病,吐下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坚,可与小承气汤和之,则愈。

大汗若大下,而厥冷者,属四逆汤证。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胸满者,属桂枝去芍药汤。若微寒,属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属栀子汤证。

伤寒下后,烦而腹满,卧起不安,属栀子厚朴汤。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属栀子干姜汤。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急当救里;身体疼痛,清便自调,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再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续在,先与小柴胡汤。呕止小安,其人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与大柴胡汤,下者止。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而微利,此本当柴胡汤下之,不得利,今反利者,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再服小柴胡汤,以解其外,后属柴胡加芒硝汤。

伤寒十三日,过经而谵语,内有热也,当以汤下之。小便利者,大便当坚,而反利,其脉调和者,知医以如药下之,非其治也。自利者,其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属承气汤证。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不可转侧,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属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其表未解。医反下之,动数则迟,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因坚,则为结胸,属大陷胸汤。若不结胸,但头汗出,其余无有,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不为逆也。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坚痛者,此为结胸,属大陷胸汤。若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复不中与也。属半夏泻心汤。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之泻心,其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小便不利者,属五苓散。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坚而满,干呕而烦,不能得安。医见心下痞,为病不尽,复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之坚,属甘草泻心汤。

伤寒,服汤药,而下利不止,心下痞坚,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理中焦,此利在下焦,属赤石脂禹余粮汤。若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挟热而利不止,心下痞坚,表里不解,属桂枝人参汤。

伤寒吐后,腹满者,与承气汤。

病者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脉虽浮数者,可下之,假令下已,脉数不解,今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属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不止,必夹血,便脓血。

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腹满时痛,为属太阴,属桂枝加芍药汤。

大实痛,属桂枝加大黄汤。

伤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后,脉沉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为难治,属麻黄升麻汤。

伤寒,本自寒呕,医复吐之,寒格更遂吐,食入即出,属干姜黄苓黄连人参汤。

病可温证第九

大法,冬宜温热药及灸。

师曰: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更疼痛,当救其里,宜温药,四逆汤。

下利,腹满,身体疼痛,先温其里,宜四逆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

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当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脉沉者,急当温之,宜四逆汤。

下利,欲食者,就当温之。

下利,脉迟紧,为痛未欲止,当温之。得冷者满,而便肠垢。

下利,其脉浮大,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当温之,宜当归四逆汤。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者,即呕汗出,必数更衣,反少,当温之。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急当救里,宜温之,以四逆汤。

病不可炙证第十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脉浮,当以汗解,而反灸之,邪无从去,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当重而痹,此为火逆。若欲自解,当先烦,烦乃有汗,随汗出而解。何以知之?

脉浮,故知汗当解。

脉浮,热甚,而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咽燥必唾血。

病可灸证第十一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贲豚。气从少腹上撞者,灸其核上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

少阴病,其人吐利,手足不逆,反发热,不死。脉不足者,灸其少阴七壮。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者,即呕汗出,必数更衣,反少,当温其上,灸之。

诸下利,皆可灸足大都五壮,商邱、阴陵泉皆三壮。

下利,手足厥,无脉,灸之不温,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伤寒六、七日,其脉微,手足厥,烦躁,灸其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为可灸少阴、厥阴,主逆。

病不可刺证第十二

大怒无刺,已刺无怒。新内无刺,已刺无内。大劳无刺,已刺无劳。大醉无刺,已刺无醉。大饱无刺,已刺无饱。大饥无刺,已刺无饥。大渴无刺,已刺无渴。无刺大惊,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身热甚,阴阳皆争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无刺病与脉相逆者。上工刺未生,其次刺未盛,其次刺正衰,粗工逆此,谓之伐形。

病可刺证第十三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自当愈,其经竟故也。若欲作再经者,当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而反烦不解者,当先刺风池、风府,乃却与桂枝汤则愈。

伤寒,腹满而谵语,寸口脉浮而紧者,此为肝乘脾,名纵,当刺期门。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其人大渴,欲饮酢浆者,其腹必满,而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为肝乘肺,名曰横,当刺期门。

阳明病,下血而谵语,此为热人血室。但头汗出者,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发,濈然汗出者则愈。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其人谵语,此为热人血室,当刺期门,随其虚实而取之。平病云: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三焦与此相反。岂谓药不谓针耶?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痛,颈项强而眩,时如结胸,心下痞坚,当刺大椎第一间,肺输、肝输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谵语则脉弦。谵语五日不止,当刺期门。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妇人伤寒,怀身腹满,不得小便,加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利则愈。

伤寒,喉痹,刺手少阴。少阴在腕,当小指后动脉是也,针入三分,补之。

问曰:病有汗出而身热烦满,烦满不为汗解者何?对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也。太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治之,表里刺之,饮之汤。

热病三日,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所谓五十九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间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头入发一寸傍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发三寸,边各五,凡十痏;耳前后、口下、项中各一,凡六痏;巅上一。

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苛菌为轸,鼻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心也。

热病,嗌干多饮,善惊卧不能安,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目眦赤,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木,肝也。

热病而胸胁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针于四达。筋辟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肺也。

热病数惊,瘈疭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泻有余者。癫疾,毛发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肾也。

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骨病食啮牙齿,耳清,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土,脾也。

热病,先身涩傍倚,烦闷,干唇嗌,取之以第一针五十九。肤胀,口干,寒汗。

热病,头痛,摄目脉紧,善衄,厥热也,取之以第三针,视有余不足。

寒热病。

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于其输及下诸指间,索气于胃络,得气也。

热病,侠脐痛急,胸胁支满,取之涌泉,与太阴、阳明,以第四针,针嗌里。

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大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汗出太甚者,取踝上横文以止之。

热病七日、八日,脉口动,喘而眩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手太阴,病甚,为五十九刺。

热病,先手臂痛,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

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

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目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

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热病,始足胫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

病不可水证第十四

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