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产业比较案例
9672800000042

第42章 文化传媒(15)

相比之下,四川电视节虽说也有影视明星参加,但仅仅局限于为自己的电视作品“吆喝”或参加颁奖仪式,对明星资源的利用不足。四川电视节的宣介更多的是在四川卫视和全国各专业刊物上进行广泛宣传,参加国内外的知名展览活动,向全国各省的地区县以上的广播电视机构发出正式邀请,请他们组团参加,也积极邀请和接待其他文化、教育、邮电、部队、公安、工矿等企业事业单位参会,但由于长期忽视受众的参与,四川电视节仅仅局限于圈内,“养在深闺无人识”,不少普通老百姓还以为四川电视节就是专门卖电视的。在国际纪录片界颇有名气的“金熊猫”奖纪录片的评选可谓四川电视节的金字招牌,四川又是中国纪录片创作重镇之一,然而,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个最大的亮点仿佛总被藏着掖着,让人们只闻其名,未见其影。“电视节实际上是个非常好也非常难得的机会来推广纪录片。

即使在这个过程中涉及版权问题,也算不上展映的障碍,完全可以做好协调与保障。优秀的影视作品特别是纪录片无法与广大观众见面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不过我们欣喜地看到,第九届四川电视节期间“金熊猫”大奖首次走出展会,走进大众生活。本届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优秀纪录片、动画片的部分获奖作品第一次走进高校,主创人员与学子们畅谈创作体会。2009年第十届电视节还首次在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省内5所高校设立了电视节分会场,在7所高校进行了国际优秀节目巡展,各高校参加活动的师生达6000余人次,扩大了四川电视节的社会影响力。

2.品牌保护

中国有法定资格举办国际电视节的省、市只有上海和四川两家,国家认可的电视奖项也只有上海的“白玉兰”奖和四川的“金熊猫”奖。“白玉兰”奖国际电视节目评选,以上海市的市花白玉兰命名,象征着该奖的纯洁、公正和艺术至上,它是中国第一个国际性电视节目奖项。“白玉兰”奖自第二届上海电视节开设以来,20多年来长盛不衰,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电视节奖项。而“金熊猫”奖虽然自第一届四川电视节就已经设立,但却由于耗资较大、无直接回报等原因,在连续举办了三届之后,第四届、第五届却遭到停办的厄运,“金熊猫”奖险些夭折。所幸的是第六届四川电视节又重新回到了评奖的轨道。

四川电视节作为一项重要的国际文化科技交流活动,“金熊猫”电视节目评奖无疑是其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是国际上同类活动的惯例,更重要的是它能为提高四川电视节的知名度、影响力、权威性和文化含量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1996年,中央宣传部在全面清理国内各类节目评奖的情况下,仍将“金熊猫”奖作为国家认定的正式奖项予以保留,这样的政策资源不是哪个省市都可以享有的。进入21世纪,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卫星电视节目不断增加,有线电视迅速发展,影视制作公司不断涌现,节目、设备交易日益活跃,特别是有的省、市在没有国家政策扶持的情况下,自发组织进行影视节目和设备交易。这些都是对四川广播电视业的挑战。

在这种情形下如果不办或办不好电视节都是对政策资源的浪费,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损失。

3.大众参与度

电视节不单是电视界的盛典,也是一个大众与媒体近距离接触、沟通交流的平台。

电视是当今社会的第一大媒体,与大众工作生活最为密切,如果电视节排斥了百姓参与,就等于自己戴上了“紧箍咒”,跳不高,也跑不远。

上海电视节从第一届开始,就注意拉近电视节与普通观众的距离。历届上海电视节,都会组织一系列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大型文艺晚会、明星见面会、影视节目展播等,使群众参与到电视节中来,在群众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2009年,上海电视节还首次推出电视剧观众票选活动,参与人次超过1亿。即使专业性很强的“白玉兰论坛”,上海电视节也用将近三分之二的时间留给现场观众作面对面的交流对话,进行现场提问和解答,促进交流的互动性。2007年“白玉兰论坛”还首创了“在线对话”,采用嘉宾与网民网上对话的形式,向全社会开放,以便于更多观众的参与,实现资源共享。

而四川电视节在第八届电视节之前,一直局限在“圈内人”办节的思路之中,活动由四川广播电视局和四川电视台(后为四川广播电视集团)承办,各项活动的参与者均来自传媒界的专业人士,排斥大众的参与以及与普通百姓的交流互动。自2005年的第八届四川电视节始,才一改以前“圈内人”办节的思路,特别注重成都市民的参与性。

2007年第九届四川电视节以“电视影响生活”为主题,更加注重与大众的贴近性。本届电视节陆续推出9大类20多项主体及配套活动,突出专业与大众的结合、交易与展示的结合、线上与线下的结合。比如“金熊猫”获奖作品首次走进高校展播、“金熊猫”首次设立新人奖、把极具观众缘的动漫数字博览会免费向公众开放等,同时还增加了明星演唱会、民间演唱赛以及节目制播过程的公开体验等活动,吸引大众参与,用近距离的接触方式把电视节变为真正意义上的“观众节”。

4.开放包容度

一个颇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电视节必然是具有较高开放包容度的电视节。开放包容度不仅体现在不同类别的参与者上,也表现在电视节奖项的评选结果中。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国际电视节目评选和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电视节目评选是两大电视节的重头戏。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是一个综合性的奖项,不但包括电视剧、电影电视、纪录片,2007年起又开设了动画片奖项。四川电视节的“金熊猫”奖则更加重视纪录片的评选,2005年增设国际动画数字艺术作品评选。奖项设置类别不同,“两节”在国际电视节目的评选中表现出来的开放包容度也有很大的差异。

据统计,截至2009年的第十五届上海电视节,共有184个单位和个人获得“白玉兰”奖,其中外国机构和个人为123个,占获奖总数的66.8%,“白玉兰”奖的开放性和包容度由此可见一斑。而四川电视节的“金熊猫”奖的评选则带有明显的保守心态。仅以最近几届的纪录片的评选为例来说明。2001(第六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评选活动中共有14部国内外纪录片获奖,其中国外获奖作品8部,国内获奖节目6部。2003(第七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评选活动中共有17部国内外纪录片获奖,其中国外获奖作品8部,国内获奖节目9部。2005(第八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评选活动有21部国内外纪录片获奖,其中国外获奖作品9部,国内获奖节目12部。2007年(第九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共有37部国内外纪录片获奖,其中国外获奖作品18部,国内19部,国内获奖作品占据大半江山的格局基本未变。

我们并不否认中国的纪录片节目取得的喜人进步,部分已经具备了与国外纪录片对话的实力,但我们同样要清醒地认识到:纪录片的西强我弱是个不争的事实。第七届四川电视节期间,“金熊猫”奖评选办公室主任孙剑英曾说:中国纪录片在这类评奖中并不占优势,中西文化差异是最大的阻碍,所以这几年中国纪录片都有意在走自然和环境的路子,既有很好的国内市场,更有良好的国际市场。但西方纪录片精到的画面语言、高科技的拍摄手段等都是中国纪录片无法达到的,所以导演、摄影等单项奖都被BBC、国家地理频道一网打尽。“金熊猫”奖国际电视节目评选委员会主席卢子贵也说,由于投资少、设备低、人力不够等原因,中国的长纪录片也一直处于劣势。至于最佳摄影、最佳导演等单项奖的空白,充分暴露了中国纪录片的弱点。卢子贵与孙剑英在谈到四川乃至中国纪录片与国外的差距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BBC、国家地理频道依然是世界最强,长纪录片国外仍然占垄断优势,中国要在这方面赶超还需要多方面努力。但从评奖结果来看,中国纪录片却是形势一片大好,这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电视节评奖要求务实、公平、公正,不能搞平均分配或刻意倾斜,如此方能不愧电视节目评选本身的专业性和国际性,提高电视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四、全球化背景下“两节”面临的问题

和上海电视节相比较,四川电视节经济收益虽然稍逊一筹,但正在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放眼世界,中国的两大电视节的影响力仍远远不足,与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的电视节还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1.专业化程度尚需提高,筹资渠道亟待多元

上海电视节的组织机构筹备初期是临时的。后来,借鉴国外机构经验(国际上影响大、长期成功举办的电视节多由专业公司进行运作),具体由“上海电视节办公室”(一独立事业单位)承办。而四川电视节则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常设电视节办节机构,也没有办节专职人员,只是在要办节的那一年才成立临时性的“四川电视节办公室”,人员从四川电视台抽调。虽然上海电视节和四川电视节在办节机构上有常设和临时之分,但相同的是“两节”的组委会成员大多来自政府各个部门或媒体,他们亲自参与节庆活动的业务活动,从策划设计、宣传包装、出票展演到搭台布置、请人聘员等一系列具体业务都由自己操办,而较少考虑由专业公司来承办。电视节是一项大型文体节庆活动,常常耗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而单一的行政手段排斥了多元的市场操作,造成文体节庆活动的运作成本过高、财政负担过重等问题。因此,可以考虑,对于电视节这种专业性较强的文化活动交由专业性的机构来组织举办,政府在调控、指导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在市场化的筹资手段上,上海电视节通过政府资助、票务、广告、赞助等手段,办节收益届届攀升,而四川电视节以往主要依靠政府拨款,第八届之前办节一直都是赔钱的“买卖”。从第八届电视节起由于广大市民的参与带来的门票收入,电视节不但没花政府一分钱,反而还略有盈余,四川电视节的效益初显。但和国际上的节庆活动相比,上海电视节和四川电视节的筹资手段依然比较单一。因此建立多元的筹资机制,加强文体节庆活动的市场功能开发仍是“两节”共同面临的课题。国际上的电视节和其他节庆活动,除了政府财政资金外,还特别重视广告、彩票、捐赠、票务、赞助和专营权转让等收入。而我国的两大电视节,即使在市场化的筹资手段上,也大都集中在广告、捐赠和赞助上,而专有权经营、彩票等国际上常见的筹资方式还较少见。

2.品牌延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上海电视节和四川电视节作为国内仅有的两家国家电视节,已在业内树立了各自的品牌。电视节期间,众多国内外影视机构、影视专家和客商汇聚一堂,来宾除参加颁奖、节目交易、设备展览等主体活动外,很多人还要在当地旅游、购物。他们亲眼看、亲耳听、亲身体验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对当地形成了十分深刻而又具体的印象,并成为信息源,通过传媒工具把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地,从而使宣传范围不断扩大,宣传效果数倍放大,使更多的人了解、认识上海和四川,树立中国的良好形象。因此,上海电视节和四川电视节可以不只是传媒界的盛典,在品牌延伸、资源整合方面大有文章可做。如可以设立“电视节指定接待宾馆”、“电视节优惠购物商场”、“电视节期间优惠旅游线”、开发电视节纪念品等形式,使电视节形成一条产业价值链。

国内如湖南电广传媒承办的“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就是很好的例证。“金鹰”这一品牌就从艺术节本身随之延伸到湖南广电中心大楼“金鹰大厦”的兴建、“金鹰影视艺术学院”的设立以及湖南第二套上星频道“金鹰卡通卫视”的开通,湖南电广传媒从金鹰节这一优质品牌上的获益是多方面的。在国际上,著名的艾美、班夫和北美这三个电视节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他们在选择举办地问题上,都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结合上出发,有一种大旅游文化的概念,或者叫旅游产业意识。实际上班夫是一个小地方,它本身就是按旅游的规格来设置和附会这样一个电视节的。另外,法国戛纳电视节也是利用自己的气候特点,利用在地中海最好的位置,靠电视节把它的旅游业带动起来。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只能乘飞机到尼斯,然后再乘车赴戛纳,这些都体现了旅游城市与国际展览会相辅相成的关系以及整体设计的精明,值得上海电视节和四川电视节借鉴参照。

主要参考文献

代月波:《四川电视发展初探》,《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05年第13期

蔡尚伟、龙莉:《四川电视批判与“天府生活卫视”之构想》,《声屏世界》2006年第1期

石力月:《2005年第八届四川电视节印象》,《新闻大学》2006年第2期

《市场化运作大型文体节庆活动研究》课题组:《大型文体节庆活动市场化运作行吗》,《上海综合经济》1999年第8期

佚名:《上海电视节历程回眸》,《广播电视信息》2004年第5期

《四川电视节对策研究》课题组:《四川电视节的实践分析》,《西部广播电视》2000年第9期

陈晓萌:《走向成熟的上海电视节》,《世界电影》2000年第5期

山石:《商机无限金鹰节》,《新闻天地》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