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产业比较案例
9672800000019

第19章 区域比较(5)

一、成渝两地文化产业基本情况

成都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成都市位于成都平原中心,面积12390平方公里,2008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125万。成都是四川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国务院规划确定的“西南地区的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及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还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01年发现的金沙遗址更是将成都的建城历史上溯到4000多年以前。三国蜀汉、五代前后蜀及北宋李顺、明末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先后在此建都。

成都拥有诸如武侯祠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永陵博物馆、金沙遗址、古船棺遗址、青羊宫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产,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在这些丰富文化资源基础上,成都市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大力推进基地建设,截至2009年,在文化部命名的134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成都市就有6个。

重庆面积8.23万平方公里,人口3200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和成都比较起来,重庆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底蕴就要逊色得多。要说重庆是历史文化名城多少有些牵强,作为水码头的重庆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更多的则是下里巴人的市井文化,除了巴幔子有得一说外,想要找出其他响当当的文化历史确乎困难。倒是随着抗战而来的抗战文化、红岩文化大有名气。重庆成为直辖市以后,为了改变文化落后的局面,摆脱“没有文化”的帽子,积极拓展思路,特别是向包括成都在内的其他文化城市学习,大力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取得了一定成绩。

就成都和重庆两市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而言,根据相关部门发布的统计资料(见下表)显示,两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都保持了较快速度的增长,占当地GDP的比重也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实现了文化产业持续、平稳发展,为推动地方经济建设贡献了力量。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重庆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幅度要高于成都市,但重庆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2007年除外)和对GDP的贡献都不及成都市,如果再考虑到重庆8倍于成都的面积和3倍于成都的人口,则重庆文化产业的人均增加值就要远远低于成都了。

二、成渝两地文化资源比较

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文化资源和文化消费市场。以巴文化为特色的重庆文化和以蜀文化为特色的成都文化共同传承演绎着巴蜀文化的厚重。从资源的角度来看,成都的文化资源相当丰富,而重庆的文化资源则相对缺乏,特别是历史文化资源不多。

1.成都市的主要文化资源

成都是一个具有40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一座融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特大中心城市,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截至2008年底,成都市有文物保护单位119个,其中国家级17个,省级30个,市级72个。青城山、都江堰更是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名录。成都有天下独有的“大熊猫”生态文化、古老神秘的以“金沙”为代表的古蜀文化、以神奇都江堰为标志的水文化、脍炙人口的三国文化、风流典雅的诗歌文化、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各具风情的古城古镇文化、独树一帜的休闲文化以及各种民间演艺、节庆活动和川菜等民俗文化,这一切构成了一个五光十色、博大精深、种类齐全、魅力无穷的文化资源宝库。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成都市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效益。

成都还是一座以休闲出名的城市,有丰富的休闲文化资源,这也成为吸引成都市民和国内外其他地方市民的重要资源,构成壮观的休闲旅游文化产业。同时,成都又是一座工艺名城,蜀锦、蜀绣风靡天下,漆器、金银丝制品、瓷胎竹编闻名遐迩。这些资源都成为成都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坚实基础。

2.重庆市的主要文化资源

和成都比较起来,重庆的文化资源就要贫瘠得多。在人们的印象中,重庆一直是一个水码头,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甚至有人把重庆看做是“文化沙漠”。重庆的文化资源主要是抗战时期作为陪都形成的抗战文化,包括红岩文化、解放碑等城市符号都属此列。重庆市也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其众多的文化形态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如重庆区域内独具魅力的饮食文化、景观文化、女性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移民文化等,已与抗战文化等构成了重庆人文精神的内核和文化的多样性。这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为发展重庆文化产业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并提供了原动力。因此,深入挖掘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打造重庆的文化产业品牌,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发展产业链,是促进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

三、成渝两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比较

在成渝两地地方经济和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恰逢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和推行“成渝经济区”的战略政策。“成渝经济区”一直是被经济学家看好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是继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经济带之后的又一个热点。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成都与重庆这两座西部重镇在各个领域明争暗斗,但两地互补才能双赢也是共识———成渝经济区从产业结构来看双方更多的是互补。比如成都的优势在于金融、商贸、电子工业、旅游,而重庆的优势在于汽车摩托车产业、装备制造业、能源、物流,两者几乎没有什么雷同之处,完全有条件协同发展。两地有互相可供学习借鉴的地方,应该加强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特别是自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来,两地制定了相应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1.成都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成都较早地觉察到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和巨大空间。成都市委、市政府于2004年就提出和制定了“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通过改革文化体制、创新投融资机制、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净化文化市场发展环境和提高产业服务水平等举措,全市文化产业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2007年,成都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又印发了《成都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成都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总体规划,从多角度全方位发展成都市文化产业。积极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文化之乡命名活动,培育10个国家和市级特色文化之乡和民间艺术之乡;建5个大型博物馆和一批有特色的民办博物馆,到2010年市域内博物馆达到100个;实施“3211”品牌发展战略,集中打造“大熊猫文化”“金沙文化”“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三大国际文化品牌,整合开发“三国文化”“诗歌文化”两大文化资源,建设一批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一系列重大文化节庆活动;全市形成“一片、三带、两圈层”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一片”即中心城区集中发展传媒、广告、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博等都市文化产业片;打造“西部影视基地”,每年完成100集“成都造”电视剧;积极开展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的运营推广,关注下一代互联网NGN、3G等高新技术;重点扶持具有成都特色的文化艺术、演出展览、电视剧、动画片、出版物、民族音乐、舞蹈和杂技等产品和服务出口,每年选择重点国家(地区)举办2个以上具有影响的文化交流活动;全市财政重点加大对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保证新增文化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文化建设。

2.重庆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前面已经提到,重庆市的文化资源和成都市比较起来要薄弱得多,再加上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慢。但是,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重庆市政府也开始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并制定和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

2006年6月,重庆市委、市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积极培育文化市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指出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利用2-3年的时间,形成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平台、人才平台、科技平台和管理平台,在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完善文化市场体系、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上取得突破,基本形成与重庆产业发展相适应,以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为骨干支柱,全方位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重要的文化产品生产基地和交流中心。

2005年12月29日,重庆市政府颁布了《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保持年均19%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总量达到147亿元,占当年全市GDP比重达到3%;在文博事业方面,加强对大足石刻的保护和研究,申报涪陵白鹤梁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备忘录预备目录”,力争新增5-8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广播电视业,力争到2010年,重庆广电集团(总台)自有和可控资本达120亿元,努力建成“国际知名、全国一流、西部第一”的传媒集团;在报纸期刊业,培育期发行量超过50万(册)的报刊各1种,期发行量超过30万(册)的报刊各1种,期发行量超过20万(册)的报刊各2种,期发行量超过10万(册)的报刊各5种;在文化旅游业,扩展“红岩联线”,发展红色旅游,打造长江三峡文化旅游,建设古镇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等文化旅游精品产业。

和成都比较起来,重庆还没有对全市的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考察与梳理,没有对已经进行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在制定文化发展规划时,虽然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但在具体项目的开发实施上都明显不及成都,特别是由于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相对缺乏,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全面性、层次性等整体要弱于成都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在本地GDP中所占的比例也比成都低。

四、成渝两地的文化产业发展比较

在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成渝两地都充分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源,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

1.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成渝两地的文化资源异常丰富。成渝两地在发展文化旅游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成都在着力深度挖掘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在开发新型旅游资源,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方面高招迭出。

在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方面,我们以文博品牌的打造为例。成都发展文博品牌的过程中,重点打造金沙文化品牌。首先是建设金沙遗址博物馆。为了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有效推动成都市重大文化设施和重点产业化项目建设,经市政府批准,成都市文化局牵头组建了注册资本1亿元的兴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投入近4个亿开发建设金沙遗址博物馆,场馆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由遗迹馆、陈列馆、文物保护中心、园林区和游客接待中心五部分组成,建筑总面积约近4万平方米,于2007年4月16日开馆与游人见面。

其次,大力打造《金沙》音乐剧。按照集约化发展的思路,成都演艺(集团)公司成功推出了《金沙》音乐剧。该剧自2005年5月在成都演出已经演出超过800场,观看总人数超过45万,创下中国音乐剧两个纪录———观众人数最多、演出场次最多。《金沙》音乐剧的推出,不但改变了成都长期缺少知名演艺品牌的现状,而且在艺术产业化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

再次,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图案被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随“神六”遨游太空。

在发展金沙文博产业的过程中,成都市还伺机进一步深入打造三国文化品牌,以成都南郊公园并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为契机,积极建设“三国文化中心”项目。武侯祠(南郊公园)总体规划方案已完成,并启动了“锦里”延伸工程、水景剧场建设及水系改造工程,努力将武侯祠建成“三国文化收藏、研究、展示中心,传播、体验中心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同时,将积极拓宽三国文化产业链,使武侯祠的外延产品与服务不断出新,譬如打造“锦里”古街。“锦里”是依托成都武侯祠而打造的一个蜀地民俗文化“博物馆”。它的建成,丰富了武侯祠品牌文化内涵,体现了川西古街民居建筑风貌及三国蜀汉文化特色。“锦里”采用武侯祠控股公司化运作模式,引进专业人才进行市场管理。据统计,该街自2004年10月开放到2008年底,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千万人,实现销售收入近亿元,拉动周边经济2亿元以上,为社会提供近千个就业岗位,形成了成都民俗旅游休闲文化的一个知名品牌。2004年11月,“锦里”古街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在开发新型旅游资源方面,成都同样匠心独运。典型者如“五朵金花”的成功打造。成都市积极探索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在锦江区三圣乡打造新型农村文化产业运行模式的“五朵金花”。2003年,该乡将花乡资源开发与特色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将全乡5个区分别建设成为“幸福梅林”、“东篱菊园”、“荷塘月色”、“江家菜地”、“花乡农居”等5个各具特质的农业文化旅游观光区,并以此发展产、供、销联袂并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购物、美食、消费等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经济。“五朵金花”使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4426元增长到2006年的7306元,收入增幅超过了成都市城镇居民。2006年4月,国家旅游局将三圣乡命名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年5月,文化部命名三圣乡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