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8年卷
9671000000109

第109章 试谈中国电视改革30年理论构建历程(1)

于聚义

我想以自己切身的体会和在西方国家的所见所闻,结合我国电视媒体近30年的变革,从三个方面来讨论电视的改革开放:一是新闻立台,从神秘走向多元;二是品牌名台,从多元走向透明;三是产业强台,从透明走向开放。

一、新闻立台从神秘走向多元

中国新闻事业从诞生起,就忠实履行自己的光荣使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新政权的建立与巩固,为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随着我国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我国在国际社会地位的日益提高,新闻战线特别是电视就显得有些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不能适应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新闻界一直都是比较神秘的,特别是广播电视。像1975年我上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时的入学通知书都是保密的。通知书上没有××专业这一栏,而只有大红印章盖上去的四个字“机密专业”。从这个小小的事例中,对当时电视媒体的神秘感可窥见一斑。像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了里氏7.8级大地震这样的突发灾难性事件,我们在校学生和驻京部队一起,立即投入到抗震救灾的行列。可有关大地震的第一篇新闻报道,却是7月29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的一条新闻:《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而作为新闻媒体中反应最快的广播,却在当天晚上没有任何报道(当时的电视手段还很落后,我们无法挑剔)。当国际社会伸出援手时,我们却拒绝了国际社会提供的任何援助。就连人们关心的具体伤亡人数,还是在三年后的“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时才被公布。所以,这个时期的新闻内容生产的评价标准是生产党和政府满意的,准确体现意识形态价值、宣传价值的内容。很显然,这种牺牲公民知情权的做法是很不利于地震的救援和灾后重建的,这种以牺牲受众知情权为代价的灾难报道思想,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延续到80年代初期,并成为当时灾难性新闻报道以保密为原则的一大特点。

这个时期的电视,在中国新闻媒体的体系中,比不上广播“老大哥”,更比不过报纸“老前辈”,当然也比不了通讯社和纪录电影“老资格”。所以,电视就是纪录电影的缩小版、《人民日报》的影像版、人民广播的图像版、新华通讯社的精简版,基本上是人家的附庸。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电视开始尝试改革。像1983年“四级办电视”的提出,搭建了中国电视的纵向结构;1988年大办经济台,广播电视进入产业的萌芽期;1993年大办有线台到1998年全国省级电视台节目全部上星,横向铺展了中国电视的发展格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电视台纷纷尝试打破神秘,使电视节目更加丰富多彩。这个阶段的探索有两个标志性成果:一是创造出了一些有中国特色的电视节目品种样式;二是形成了电视自己的标志性符号,主要是主持人的出现。像《为您服务》、《祖国各地》等栏目,就是电视人努力的结果。

广东率先提出的“开门”理论,使中国电视媒体又掀起一阵改革的旋风。特别是提出对电视频道整建制进行改革,震撼了全国的电视界。珠江电视台的开播,使节目设置改变了过去的单一模式,实现了电视媒体第一次与社会、与百姓、与生活的真正对接。作为考察南方经验的代表团成员之一,我参观了珠江电视台的采、编、播等方方面面。通过学习,我认为南方经验的最大特点是转变了“新闻观念”,实现了“新闻立台”。

值得一提的是,央视在媒体改革中虽然后于广东,但其新闻栏目的改革力度,却超过了各省、市电视台。《现在播报》、《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东方时空》、《夕阳红》、《国际时讯》等栏目的相继开办,进一步体现了电视媒体创新形式的“新闻立台”观念、纪实观念、栏目化观念、娱乐观念、制片人观念、直播观念等等。这个时期的电视内容,以生产作品为主导过渡到以生产产品为主导的道路上来,中国电视媒体开始了全方位的改革。

二、品牌名台从多元走向透明

中国电视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有线电视的出现,即电视专业频道品牌的定位。电视节目品牌也从笼统的观众市场走向细分的受众市场方向。节目品牌、栏目品牌、频道品牌使电视台有了更加明显的标志,品牌影响力同时也使电视台的名气大增,从而大大刺激了电视产业化市场,电视品牌也从多元走向透明。

电视节目的不断创新,使电视市场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电视的竞争不再单纯是节目的竞争,而是经营媒体的竞争。电视的快速崛起是和全面经营媒体分不开的。特别是1992年,电视媒体的广告经营和其他产业的经营第一次超过了中国新闻媒体“老大”的报纸。

快速运转的电视改革车轮已经势不可挡,例如沿海的江浙一带迅速刮起一股“集团”风。最具代表性的是无锡率先成立了广电集团,其口号是“整合资源,集纳新闻,服务百姓”。广电部还在无锡召开了现场会。但一些新闻媒体的CEO,没有把这些有益的经验与自己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而是照搬硬套,结果适得其反。甚至有些CEO还为了既得利益,不顾省情、国情,借此机会扩大地盘,重复设置机构,使原本就显得臃肿的系统,变得更加庞杂,致使本来健康的电视改革改变了原来的初衷,国家不得不出面叫停“集团化”。

经历了从神秘走向多元,从单一频道走向多元频道的艰难探索之后,电视人把目光聚焦在“内容为王”的节目改革上,一大批创新节目层出不穷。像央视的《实话实说》、《新闻调查》、《新闻会客厅》,陕西台的《都市快报》、《开坛》,江苏台的《南京零距离》,浙江台的《民生休闲》,广东台的《快镜100》等等,都是中国电视创新节目、办出特色、办成名牌的具体行动。尤其是陕西台利用两台合并之机,聚合自己的实力,把新闻节目从两档扩充成五档,即《新闻联播》、《早间播报》、《阳光播报》、《今晚播报》和《今日点击》。它们从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角度较为全面地向社会报道和点评了时事新闻,以区别互补的形态,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新闻播报网络。他们又把自己的53个栏目作了大胆的合并和压缩,以凸显名专栏、名品牌的战略思路。

2005年1月,广电总局印发《广播影视工作要点》,明确规定:“除新闻类、社会访谈类节目外,文艺、体育、科技类节目等可逐步实行制播分离,引入市场机制,实行节目的市场招标采购。”电视节目的制播分离成就了中国的电视市场,也为中国民营电视的兴起,为专业的和业余的电视制作人,搭建了一个广阔的施展平台。目前,有数以千计的电视制作公司,在中央电视台周边聚集了5万多人的社会制作队伍,除了承担央视一些栏目的制作业务外,这些制作公司制作的节目还向全国各级电视台售卖,最典型的要数北京歌华电视公司了。所以说,中国电视已经是一个多元结构的中国电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