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精品导视
9667600000080

第80章 考试

影片档案

出品:中央电视台

年代:1995年

片长:48分钟

编导:郭佳

导演简介

郭佳,生于1970年,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广电专业,1993年进入东方时空《生活空间》任编导,主要作品有:《考试》、《校园心理变奏》、《金钟》、《中关村的故事》、《创业故事》等。

内容简介

影片讲述了许阳、胡梦、吴艳、王晶四人都是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了北京,准备报考中央音乐学院,面对自己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她们租了相邻的琴室。四个女孩子的父母为了她们的考试倾尽所有,几乎把整个家都搬来了,全天陪伴着她们进行考前的准备工作。实际上参加考试的已经不仅是这四个孩子了,还包括了她们的家长。每个家长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孩子尽所有的努力。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这几个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走进了考场,结果只有胡梦通过了初试,其他三人纷纷落榜,胡梦又开始准备她的复试了,而她最终也没能通过复试。他们每个家庭都很悲伤,但是他们都很快找到了继续走下去的勇气和方式。出国、继续考、不考了等等都构成了他们对这次考试的总结,全片的最后又拍摄了一个母亲和她的儿子田昆,他们也将家搬到了北京,母子二人将在北京进行着像四位主人公一样在期待与憧憬中的学习和生活。在面对生命的转折点时,人的无力与抗争,在这部片子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分析

整部影片运用了六段进行叙述。普遍用到的就是片子加结束语的结构,结束语的内容大多是以总结性的话语为主,比如第一段的结束语:远“离家乡的大人和孩子,被越来越临近的考试逼得似乎生活中只剩下钢琴,那每一个家庭都理应享受的天伦之乐随着考试的临近,在他们生活中变得越来越远,越来越淡。”同时出现的画面是一个在走廊里透过门拍摄的固定机位的长镜头。这种方法的运用在这六个段落里都涉及了,原因除了是要使段落更加清晰之外,还有就是因为这是《生活空间》的节目,由于时长的限制,只能分成这样几块来说,让观众能在明天同一时间继续关注。下面简单谈谈这个节目的几个特点。

一、主体人物的性格特点捕捉

主要集中在第一段,用去了8分钟,主要是介绍四位主人公,让这四位主人公一一登场与观众见面,这四个小主人公都有一个共性,她们都是来参加中央音乐学院的钢琴考试,而编导在这个时候也在寻找,寻找她们的不同,我们知道在拍摄纪录片的时候,差异性和如何用镜头语言去表现这种差异性是至关重要的。编导郭佳恰恰在这一段中,努力向观众介绍她们的共性与区别,只有进行了这样的铺垫才能为后面的故事展开打好基础。而这种差异性可以分成很多方面去把握,比如家庭背景的差异,家长期待的差异,孩子本身水平的差异,孩子性格的差异等等,而其中孩子性格的差异我们又要尤为注意,当我们在结构自己的影片的时候,肯定是喜欢自己的影片充满着跌宕起伏的情节,那么片中主人公的性格就决定了其在出现预期以外的结果后的反应,这种超出了孩子心理接受能力以外的结果,直接会导致孩子的情绪变化,在画面中我们就有可能看到:孩子面目表情的变化、孩子语言的明显增多或者直接沉默,有可能会出现拍摄前后的明显差异,而这种差异将会转化为影像语言,展现给观众,使情节更加生动。所以,对拍摄者来说,拍摄时对于主人公各个方面的差异,在前期要有一个清楚的判断。

二、纪录片平民化回归

第二段主要说的是四个孩子的家长是如何付出的,这段貌似轻轻一笔,实则重要之极,有很多学习纪录片的朋友在拍片子之前都希望找到自己满意的主题,很多人都会将主题想象得很宏大,比如记录一个时代的变迁,记录一个人和一段历史等等,但是却在想象了主题之后很难把握主题,经常出现由于先入为主的主题构思过于宏大而无从下手的情况,这部影片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却恰到好处。这是一部反映小人物生活的影片,纪录着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与人生的坎坷。这部纪录片是《生活空间》的片子,在《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中《生活空间》这个栏目被中国传媒大学何苏六教授划为平民化纪录片时期,也就是说在1993年到1998年这个期间的电视纪录片呈现出基本的状态是平民化的,人性化的纪录片在这个时期被提出来。也就是说这部影片不求多么宏大的主题,但求平凡生活中的百姓故事,在这部影片中,家庭对孩子的责任意义被特殊化地呈现出来,每个家庭都会为了孩子成长付出最大的努力,在这部影片中家长的作用不能忽略,不只是不能忽略还应当放大,编导要让观众看到其实选择的权利在家长手里,而孩子仅仅是付诸行动的实践者,考试考的不单是孩子,还有家长,这也是编导在这个段落当中想要说明的问题。

三、细节的表现张力

影片第三段、第四段和第五段我们可以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它们所承载的内容是考试,初试和初试发榜之后的喜乐悲欢。而段落又清晰明了,很好地表现出了在每一个时间段里四个主人公的状态。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于影像工作者来说,如何表现考试才是我们要重视的问题。上面刚刚提到,作者在每个时间段内都记录和表现了她们的不同状态,但是如何表现不同的?又是什么让我们感受到了主人公的不同心情的?语言和细节抓取,可能会是完成这项任务比较好的方法。在这里列举几个小例子供大家参考,首先来说语言,大多数人对许阳在初试发榜后对胡梦有攻击性的一番话记忆犹新,几个孩子在面对失败的时候,许阳的表现最为突出,她的话在整部片子里显得格外抢眼。再次,关于细节,最突出的例子就是胡梦在候考的时候,搓手、大口呼吸等细节表现,这能很好地突出胡梦那时那刻的心情,而在整个影片中类似精彩的细节捕捉,比比皆是。再次,摄影师的临场应变能力也是值得我们参考的,比如初试发榜的时候,摄影师并不是一味地关注着初试成功的胡梦,而是将摄像机镜头一直对准没有通过初试的王晶,我们会发现,这时候王晶的戏很足,小小年纪却在那种情况下还表现得如此自如,这就多亏了摄影师的冷静捕捉了。

四、主题深化的探索

是说所有人在得知自己考试结果后又重新找到努力方向的段落,同时又是一个深化主题的段落,每部纪录片都会努力让观众看清楚自己要说明的主题,四个主人公的离开不代表着事件的结束,梦想还在继续传递给那些为了梦想而继续前行的人,田昆就是其中之一,怀揣着梦想像胡梦她们一样,继续追逐。这样的结构方式能很好地深化该片的主题。

这部影片的六个部分让我们再串联起来看一下:介绍主人公、家长的努力和付出、初试、初试发榜之后、初试发榜之后将何去何从、复式发榜后和另外一个希望的追逐。编导用这样六段的处理,将家庭与考试紧密地用影像联系在了一起,时间线极为清晰,也容易被观众把握。

纪录片在那个平民的时代以记录平凡人的命运故事拉开了纪录片人性化的序幕,可能正如《生活空间》呼号一样: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中国的电视纪录片从那时起开始创作得更生活、更贴近、更有人情味。

(董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