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民国时期教育电影发展简史
9667500000009

第9章 初步发展期(1918-1937年)(5)

体现在教育电影中的美学形式也表现为一种实用的美学形态。此外,用戏剧情节结构科普电影,如《农人之春》(在一定情节的穿插中表现农家生活,农业技术及其改进情况),在其他国家也不如中国多见。将一部完整的教育片分成几部分的做法,在当时中国自制的教育影片中也很普遍,如金陵大学为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代摄的《防毒》一片被分为“重要化学战剂”、“个人防毒”、“集团防毒”、“急救”、“消毒”五个部分;《蚕丝》一片则分为“蚕之解剖”、“蚕之生活史”、“蚕病之检验”、“抽丝分量检验”、“品质检验”五个部分。这使得科教片的结构呈现更加明晰化、合理化并且已经具有了较成熟的影片结构。在电影的表现手段上,本期教育电影也已开始使用特殊效果,如《饮水卫生》中用显微镜放大镜头表现学生通过显微镜看到的各种病菌,这一手法在卫生片中较为普遍;将卡通作为表现说明手段的方法也出现在本期的教育影片中,如无锡教育学院拍摄的《五十六年痛史》全用卡通表现。

此外,作为科普片的《饮水卫生》中被塞入的意识形态宣教内容,也占有很大比例。这几乎和片中的科普主题形成一种复调结构,而且意识形态的主题在影片中通过叙事的深入而日益扩张。该片主人公李志超,在片中除了是一个具有启蒙思想的知识分子以外,其作为一个国民党人的代表性也非常鲜明。随着情节的发展,他所具备的主流意识传声筒的职能也日益强化。如片中反复表现李的动因为“他深信改造社会必须有教育民众做起”、“壮年人因不卫生而染病死亡的,是国家民族的损失,无形中减少对外的力量”,这种立场与其说是资产阶级人道立场,不如说是一种国家主义观念,因为壮年人是国家的重要兵员不能损失。而片子最后的庆功会上李的同志黄又兴说“从衣食住行几项基本生活做起,使各个公民的生活,都能够简单整齐清洁,走上新生活的光明大路。”这分明就是蒋介石提倡的新生活运动的宣传。片中的叙事除了引出故事,更在叙述中植入了意识形态理念,如片子通过几个小学生分别回家取水的情节引出对其家人的刻画,“(景)甲生回家欢喜地将瓶送给母亲,他姐姐在旁问他:(字幕)弟弟为什么这样快活?(景)甲生很规矩地说:……母亲慈爱地说:(字幕)好孩子当心不要把瓶摔坏了,还是等一会儿老王在门前河里装些水吧,自己不要去。(景)甲生听从去了;‘又另一学生,童生家庭的本礼,将瓶交给父亲’他父亲顽固地问孩子:(字幕)又是从什么地方拿瓶子来玩?(景)本礼很规矩地说(字幕)……(景)父亲仍顽固地呵斥:(字幕)瞎说!现在学校里的先生竟叫你们干这种玩意。……(景)本礼走出偷偷向河边取水去。”这一对比情节若和学生家庭相联,其中隐含的政治意义便昭示了出来。甲生家里的母慈子孝,甲生对姐姐的规矩等等正是那场含有专制的政治保守主义意味的新生活运动所树立的家庭典范;而本礼的父亲作为“童生”则已入封建遗老之列,成为要反对的落后传统的象征。本礼父亲的顽固和非理性,在剧中被多次强调。而随着情节的发展,本礼父亲果然因喝不洁水身染重病,后被李志超治好,也终于“心悦诚服”地投入新生活运动怀抱。于是,片子中既完成了科学与反科学的交锋,更实现了“新生活运动”对封建传统的胜利。

本期制作较多的介绍风土人情的教育影片,则着重通过对中国各地风物人情、实际生活状况、防守形式、资源开发等形式的影像纪录,培养或激发国人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更有着强烈的国防意识,而这同当时日本对华北一带已经觊觎良久、蓄势待动的紧张局面又有着特定的联系。如金陵大学理学院孙明经辗转华北,行经万里拍摄的一组反映当时华北局势、方方面面状况的教育影片中的《绥远》一片。无奈该片已经遗失,然而从其为影片所配的解说中,也依稀可想见该片的风貌、拍摄意图和时代背景。

《绥远省》说明书[30]

本片为金陵大学电影部出品,摄于卢沟桥事变之际,摄影人员返途中险遭扣留,内容颇为珍贵。本片最近整理完成,即在蓉公演。关于摄制经过,请看即将在本刊连载之《抗战前夕万里猎影记》。

本片共分两段:第一段,到绥远去,第二段,畜牧农垦。

第一段到绥远去

绥远省在长城以北,西接宁夏,南邻山西,东界察哈尔,北连外蒙古,为我国北部之国防要区,由北平出发到绥远,可乘平绥路火车,该路全长凡八一八公里。

自北平北行不久即见八达岭及长城,峨然耸峙,岭南有总工程师詹公天佑之铜像,巍立于青龙桥车站之旁,列车自此折西行,穿过八达岭山洞,以穿越长城,而达康庄,由此前进过察哈尔之省会万全(张家口)及山西之大同,折北面入绥远。

集宁(平地泉)为绥远军事重镇,国防设置极为强固。

归绥在集宁之西,居全省中央,为本省省会,大青山(为阴山山脉之一部)横障其北。市郊有烈士公园,舍利图召,南部大黑河畔有青冢等名胜。

归绥有新旧二城,新城大到联络于二城之间,道旁有省立图书馆,九一八公共会堂,绥境蒙藏会等机关,绥蒙会之主席沙王,其他王公亦于本片内出现。在旧城有羽山公馆者,为日军派驻绥远之特务机关。

省立工业职业学校在新城,对于制革及毛织实习颇为重视。二十六(1937)年夏全省中小学校教职员集中训练即在此校内举行,绥省之一般人民须受国民兵训练,每年分期集中受训。

第二段畜牧农垦

阴山山脉横贯全省境,山之北草原千里。最宜畜牧,由归绥北行越阴山,即为武川县,武川之北二百余里为白灵湖,适在绥北中心,居通外蒙古及新疆之要道,傅作义将军为收复白灵湖之总指挥官。

阴山以南多平原沃土,灌溉便利,宜于农垦,在萨县境内有民生渠,引黄河之水,灌溉农田,平绥铁路自归绥西向过萨县而至包头即达终点,黄河上游之粮食皮毛,多由包头转平绥路出口。

包头以西,狼山以南之地为后套,所谓“黄河百害惟富一套”者即此,河套之利:(一)通舟楫,(二)便灌溉,后套有十大干渠,总长千里,支渠尤多,灌田达三百万亩至八百万亩,年产粮食六十万石。

五原居后套中心,屯垦事业极为发达,有军队屯垦,有移民屯垦。

段承泽先生所领导之民众颇有希望,垦民努力耕种,村童亦皆有工作,新村内举行集团结婚,并使壮丁参加自卫训练。

绥远地方重要,资源富厚,国人应努力开发边疆,巩固国防!

《河套即景》

广大的平原,没一点儿人烟;

浩浩的黄河,横在眼前;

一片片的飞云,点缀着青天,

还有那小鸟三四,围着我们盘旋;

放宽鼻孔来呼吸,这空气太清鲜!

总的来说,在教育电影的初步发展期,“教育电影在我国推行之历史较短,自制教育影片之数尚不能与欧美各国等量齐观”[31],所制作的片子受欧美片影响较大。且在七七抗战以前的十年,中国社会仍处于动荡之中,国共两党的实力消长起伏,日本始终构成对中国的威胁。因此,从作为国民党官营产业的教育电影本期放映区域及放映次数来讲,影响地域也多限于沿海南京、上海、北京一线或一些重要城市,而在那些虽已经被划定为巡回区的广大内陆乡村却仍然难以推广。

本期,在教育电影的理论建设上,一批教育电影理论专著也纷纷出现。其中包括:徐公美的《电影教育》(出版于1933年1月),涉及了教育电影的意义,电影与教育之关系,教育影片的研究,儿童与电影,电影的学习指导方法等;1933江苏省镇江民众教育馆编印了电化教育的相关书刊,而到1937年该馆又编印了《教育电影半月刊》。该刊通过当时江苏省的《苏报》发行,发表的文章还相继收编为《教育电影研究集》、《电影教育实施法》、《电影教育丛刊》、《影片教学方案》、《非常时期本馆电化教学的实施方案》、《两年来教育电影实施概况》、《两种教育电影放映机使用方法》等。出版于1934年,由刘之常、蒋社村编的《电影教育实施法》书中谈到了教育电影厂的设备法、建筑法、教学法等。

1934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聘请陈立夫、王平陵、戴策、潘公展等7人组成编委会负责编撰的《中国电影年鉴》中也包括了教育电影的探讨,全书一千多页,分为九大部分,并在通论部分登载了陈立夫所作的《中国电影事业的展望》、刘之常的《教育在电影上的价值和实际》以及Lonis著彭百川译的《国际教育电影协会之目的与任务》等文;1935年,郭有守著《我国之教育电影运动》,介绍教育电影在欧洲、日本、我国的开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