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民国时期教育电影发展简史
9667500000030

第30章 相对繁荣期(1937年7月-1946年5月)(20)

至于该刊物主要刊登的内容则可从每年《电影与播音》在该年的最后一期刊物上发表的《本刊第×卷总目录索引》上看到,本文就以该刊第一卷(1942年)全年刊登的文章的总目录索引为例,展示当时中国教育电影界对于教育电影及其事业的研究状况和关注重心。

本刊第一卷总目索引[126]

本刊专稿:

试刊辞 魏学仁 第一期第一页

打破电化教育实施困难 潘澄候 第二期第一页

如何推进电化教育 刘季洪 第四期第一页

医学与电影教育 侯宝璋 第五期第一页

电影与动员民众 孙明经 第五期第二页

附民国二十三( 1934) 年全国电影院分布图

一般论述:

电影术语名词辨正 孙明经 唐思礼 第二期第八页

儿童对于电影之估价 刘之介 朱云翔 第四期第九页

再接再厉 电专同学 第五期第十五页

纪实影片 孙乐 第五期第十九页

无线电与国防 陈毅 第六期第一页

电影教育法举例 张乡兰 第六期第四页

实施播音教育小意见 赵振国 第六期第七页

再接再厉( 续完) 第六期第十三页

电视向电影挑战 罗无念 第七八期第五页

电影到农村去 姜赠璜 第七八期第三四页

附表: 活动画大师华特·狄斯尼九大成名作短片

技术研究:

新式交直流接收机之介绍 曹守恭 第二期第三页

活动画影片 傅南棣 第二期第十页

三十五毫米幻灯软片 孙明经 第三期第一页

档案软片 区永祥 第三期第五页

时间望远镜 程睿 第三期第九页

如何欣赏照片 萧修培 第三期第九页

假天馆———别开生面的电化教育 李晓舫 第四期第五页

微音器应用之比较 罗无念 第四期第十二页

DB 浅释 曹守恭 第四期第十四页

单系及复系录音法 曹守恭 第四期第十七页

谈微影档案软片 屈应琛 副刊第一号

介绍两种袖珍幻灯机 李清萼 副刊第一号

略谈三十五毫米电影与十六毫米电影 范厚勤 第五期第十一页

舞台摄影 郭祝松 第五期第二三页

怎样做自己用的底片 吕锦瑷 第六期第十页

贝浩公司十六毫米有声放映机 范厚勤 第六期第十七页

摄制电影 孙明经 毛应骥 第七八期第七页

摄影学上的秘密 孙明经 第七八期第十二页

变积声带品质控制 曹守恭 第七八期第十三页

日冕电影摄影机 谈天客 第七八期第十六页

电影与声音 林崇明 第七八期第三十页

国内电教:

四川电教近况 段天煜 第一期第二页

甘肃电教近况 赵振国 第一期第四页

陕西电教近况 屈应琛 第一期第四页

广西电教近况 林运秉 第一期第五页

川北民众石击银幕 谢质彬 第一期第五页

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近况 戴公亮 第二期第五页

总理实业计划影片 王湛 第二期第五页

贸易委员会电影及照片宣传工作 范厚勤 第二期第五页

四川省教育厅电化教育机构 王显惠 第二期第六页

西北巡回放映述略 区永祥 第二期第七页

现阶段的江西电化教育 曾一之 第三期第四页

广西电化教育设施 编辑室 第三期第七页

成都视觉教育设备调查 孙明经 第三期第十一页

中国电化教育人才训练大事记 戴公亮 第三期第十四页

空中年会 许文兰 第四期第六页

湖南电教最近动态 李昌 第四期第十九页

战时幻灯软片 孙明信 副刊第一号第三页

电化教育配合国民教育实施记 关恒芝 第六期第二十页

一九四一年之日全食 胡玉璋 第一期第二页

广西电教最近动态 编辑室 第三期第六页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近况 第五期第十页

海外资料:

美国大学及中学十六毫米放映机调查 孙明经 第一期第八页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州立大学电影学系学程介绍 区永祥 第五期第二一页

美国三大广播电台系统 编辑室 第六期第一页

美国电影国策之新纪元 编辑室 第六期第二页

罗静予留美动态 区永祥 第六期第三页

米高梅摄影场 编辑室 第六期第九页

美国电影界总动员 马硕 第三期第十五页

图书摹摄法出版 马硕 第六期第二五页

海外文摘:

敷膜镜片减少反光 编者 第一期第五页

英国影片输出海外 鸿 第一期第七页

眼球中之电位变化 胡玉章 第二期第四页

敷膜新透镜 胡玉章 第二期第七页

有声放映机的数量比较 屈应琛 第三期第十页

航空训练影片 屈应琛 第三期第十页

从六英里的高空拍摄彩色影片 应琛 第五期封面内

冲洗彩色底片的方法 应琛 第五期封面内

视觉教育之重要 第五期 第十一页

国内消息:

中华教育制片厂成立 第一期第三页

四川省即将成立科学教育馆 第一期第三页

国际宣传处运到十六毫米宣传影片 第一期第三页

四川省科学仪器制造厂试制电石气幻灯机 第一期第三页

教育部及金大理学院拟合作电池厂 第一期第三页

佳片介绍:

匹妇有责 徐志鸿 第一期第三页

冶铁炉 徐志鸿 第一期第三页

技艺之转化 徐志鸿 第一期第三页

能之转化 徐志鸿 第一期第四页

中国儿童 编者 第一期第九页

滇缅公路 编者 第一期第九页

中国打回去 编者 第一期第九页

软片制造厂一瞥 李清萼 第二期第十二页

华西人民 徐志鸿 第三期第十一页

水力发电 徐志鸿 第三期第十一页

呼吸机构 徐志鸿 第三期第十一页

植物生长 徐志鸿 第三期第十一页

造山运动 徐志鸿 第三期第十二页

声波及生源 徐志鸿 第三期第十二页

重庆再起 孙大营 第三期第十二页

动的几何学 杨大伟 第五期第一四页

西康纪实影片说明 孙明经 范厚勤 第五期第二五页

金大电教:

金大最近购十六毫米有声教育影片 第一期第五页

金大理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充实课程 第二期第十三页

金大理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扩大招生 第二期第十四页

西康影片 第三期第九页

电教学会 第四期第四页

扩充学额并提高水准 第四期第八页

电教文献 第四期第八页

补充器材 第四期第八页

展开编译工作 第四期第九页

特约讲座 第四期第九页

金大理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第五届招生 副刊第一号第三页

金大电影部摄制四川省水利纪实影片 副刊第二号第一页

金大电化教育专修科毕业服务调查 副刊第二号第六页

金大电影部及电化教育专修科新到大批设备 第五期前封里面

金大电教育电影与华大物理化学两系合办科学电影 第五期第三二页

防毒 第五期第二四页

金大电化教育学会向罗静予氏敬 第六期第二十页

金大电专毕业同学通讯 第七八期第三九页

根据《电影与播音》的总目录索引,可见当时的中国教育电影界对于教育电影的技术、电教事业发展和教育电影作品的普及推广都相当重视。

提到《电影与播音》杂志、金陵大学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电影拍摄、施教、放映活动,孙明经是一个虽然几乎被历史湮没,但不能一笔带过的重要人物。他毕业于20世纪30年代的金陵大学,是中国高校教育电影事业的开创者之一,在整个民国期间,他不懈地从事着教育电影工作,在教育电影的拍摄方面、相关国外理论的介绍方面、教育电影专业杂志的创办方面、电影教育事业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电影与播音》杂志,就是由他创刊的,并一直担任该刊的主编。而民国时期,他独立摄制的各种题材的教育电影更多达49部,组织和参与拍摄92部。《首都风景》、《苏州名胜》、《上海》、《西康》、《自贡井盐》、《水泥》、《竹器》、《防空》、《防毒》等重要教育电影都是他的作品。此外,他还参加过多次行程过万里的科学考察,包括抗战之前的绥远省之行、西康省之行等,他的观察和思考都留在了这一系列教育电影中。金陵大学理学院院长魏学仁也高度评价了孙明经,他在为孙明经发表于《电影与播音》上,记载他绥远之行的《万里猎影记》系列文章所作的序中就写道:“本院推行教育电影始于1930年,但自行摄制教育电影却从1934年开始。那时除由潘澄侯教授和本人共负筹划和推进的责任以外,参加我们实际工作的还有本书作者孙明经先生。按摄制教育电影的工作,在国内向无专门训练的机构,而孙君以在本院所受的科学教育和其本人数年来教学的经验,毅然地独立工作,颇为难能。对于影片教材的搜集,稿本的编作,灯光布景,剧情导演,以及摄影、剪辑、写绘、试片,等等,都有很多贡献,为本院教育电影的摄制事业,立下一个实际的基础。”而对于孙明经在抗战前夕远赴绥远拍摄影片,魏学仁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在我们的摄制电影工作过程中,本书作者的绥远之行要算最值得纪念的一次长征,历程既在万里以上,为时又适逢抗战的前夕,所经过的地方,或为文化名城,或为国防重镇,或为国家资源所在地,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前程,均有密切关系。现在这些地方多不幸暂时沦陷,我全国同胞应该更加警惕,时时加以注意和研究,以为收复失地的张本……”[127]

1952年中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孙明经教授转入了北京电影学院任教,一直到1992年去世,据说现在许多当红的电影导演和明星,都受过他的启迪。学摄影出身的张艺谋,正是孙明经的入室弟子。

第三节 本期的教育电影作品及理论建设

1.关于本期教育电影作品

重庆时期教育电影的作品中,以完全由国民政府置办的教育部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的出品最具代表性,金陵大学本期的出品则在满足学校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具有“救亡”主题的教育影片的拍摄。

在1942年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的制片目录中,出品分为两类:社会教育片、学校教育片。而学校教育片又被具体分为三类:中心国民学校部分、中等学校部分、专科以上学校部分。

在这些教育片中,社会教育片所包含的内容最为丰富。其中,《健康的国民》旨在展示每一个国民应有的日常生活卫生习惯及公共卫生方法。《新家庭》介绍了普通家庭的家事改良方法及其设备,“以期一般人仿效实施”[128]。《游泳》重在介绍一般游泳知识以提倡国民体育。《家庭副业》(共分甲、乙、丙三辑)介绍普通家庭妇女可以从事的农业、小工艺、畜牧生产副业。《新四川》介绍当时四川的情况及地理常识。《社交礼仪》介绍国民政府所规定并倡导的新的社会礼仪制度。这些社教片充分折射出官方的意识形态指向,尤其是《新家庭》、《社交礼仪》等片更同国民政府所鼓吹的“新生活运动”一脉相承。而《家庭副业》则跟在抗战特定的时代背景中,男子作为兵源被征召上前线,大后方需要妇女充作劳动力发展生产的社会现实有关。《健康的国民》一类的社教片,则立足于资产阶级的启蒙主义立场,以开启民智、提高全民素质等作为电影的重要主题。这些社会教育片无疑都或隐或显地成为国民政府当时的政治表达,而其目的则在于希望这些政治表达能够最终转化为相应的实践。

在学校教育片中,国民党专制主义态度更是昭然若揭。在《起居规律》一片中,包括了十八场:(一)早起、(二)盥洗、(三)刷牙漱口、(四)整理被服、(五)穿衣、(六)戴帽、(七)开关门、(八)洒扫、(九)进膳、(十)立正、(十一)端坐、(十二)行路、(十三)读书、(十四)写字、(十五)咳嗽喷嚏、(十六)洗澡、(十七)便溺、(十八)睡眠等,并且这些举止行为规范还被用“连环故事表之并用其四字诀及图说文字为字幕以资配合在可能范围内并以起居规律歌二十首配音”。[129]《社交礼仪》也被分为十八项,包括:敬礼、相见礼、坐立次序、并坐、共食、宴会、集会、应时、进退、授受、招待与做客、同行、行旅、拾遗、慰问、庆贺、吊唁、祭礼等等。在抗战的非常时期,国民党官营教育影片仍表现出了对于“礼”的异常执著,对于传统和现行的既定秩序不断加以强化。这种做法一方面直接体现出在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政府希望通过影片来建立一种民族认同感,强化民族主义的企图。另一方面则正如英国保守主义理论奠基者柏克和英国保守党政论家赛西尔所指出的:保守主义主要依靠传统主义、权威主义、国家主义这三道屏障,力图将政治、思想和社会的变革严格限定于特定的价值趋向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等学校放映的教育片中,“训育片”的数量最多。如《童军管理》(供初中学生童军管理之示范)、《军事管理》(介绍高中军事管理办法以及一般之设施、情况、示范而拍摄成)、《青年生活标准》(介绍青年心理、生理知识与生活标准习惯以期完成青年之健康生活为主旨)等。这类影片中的意识形态性最为明显。此外也有相当数量的科教片,如《我们的衣》、《我们的食》、《我们的住》、《我们的行》(介绍国人主要的用衣方法、主要的食物种类、房屋的种类、习用之交通工具及建筑)、《富庶的边疆》(介绍藏蒙新疆之各种经济事业,各种物产、矿产、农产情形及富庶地区以启青年开发心志)等片,这些教育影片被用来作为活动的“教科书”,具有科学普及片的性质。

此外值得注意还有:在抗战前的滥觞期,一直没有具体涉及到教育片形式及画面等方面内容的探讨。而抗战中的“中教”在建厂之初,就提出了对教育影片的明确要求与一系列规定。这些要求和规定主要涉及到了教育影片意识形态宣教功能、画面拍摄方式、科学性、影片可看性等方面。在“中教”的《演摄之通则》中就写道:“各片排演时,置景、动作均尽量合于新生活原则,无论一言一动一草一木均需注意其教育价值;历史片中所用场面服装均需和各该历史时代相合,普通片中所用场面服装须与国情相合且具有改良意味为准;一切有关立训垂教之影片其演员之动作均需表演模式;各场面并应视对象为转移,例如:以农民为对象者应以本国足资模范之农村景象为背景,余以类推,绝对避免应用纸醉金迷之奢侈场面;扮演角色应尽量选择适合身份之演员,充分以求合于自然而引起观者同情;凡地理类科学知识之类别,遇不易摄取之对象的利用外国固有优良影片剪接之,万不得已采用模型卡通拍摄之。”[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