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新闻报道
9663300000060

第60章 评论性报道(3)

(一)和平

1.和平是中国外交的基本立足点

《现代汉语词典》将“和平”一词解释为“没有战争的状态;温和,不猛烈”。在不同的语境中,“和平”一词还有其他的一些解释。比如,指“没有敌对、争端或骚乱的状态”,通过“非暴力的、非武力或非战争的方式”解决问题,等等。

强调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一个基本立足点。中国外交的基本政策就是和平共处,它主张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国家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彼此争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彼此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关系。

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是中国和印度等国在1954年共同倡导的,它包括五项基本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十多年来,这五项原则在国际关系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承认和应用,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也为中国赢得了尊重,赢得了朋友,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尽管在这几十年里,国际风云变幻莫测,但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经受住了种种考验。

今天,中国依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在历次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得到了重申。在当前中国提倡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以及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背景下,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时强调和平共处显得尤为重要。

2.和平作为话语权设置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增强,中国未来是否会以和平的方式发展自己,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因此,中国不仅需要在外交实践中贯彻和平共处的基本政策,而且需要在国际传播中将“和平”作为重要的议题进行设置,积极争夺国际传播中的话语权。

把“和平”设置为国际舆论话语权争夺的基本议题,其核心之处是使中国的国际传播在强调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的话语表达时,获得一种价值观的支撑和道义上的立足点。

依据中国“和”文化的价值观,无论西方国家所标榜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如何具有普遍意义,但是,如果它不能给世界带来和平与安宁,反而给世界带来了不和谐,带来了动荡与混乱,那么,这样的价值观在其推行的过程中就出现了问题。

依据这一议题,“自由”、“民主”的价值观不能强加于人,“人权”也不能扼杀“主权”的尊严。凡是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旗号侵略他国、干涉他国内政的行为,都是在处理国际关系中不值得提倡的行为,都不利于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案例十六

回顾中国参与国际维和20年

新华社2010年7月31日电。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长期以来热爱和平、珍视和平,也需要和平及重视维护和平。多年来,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一批又一批中国军人和警察戴上蓝盔,走出国门,奔赴世界各地参与维和行动。

作为和平卫士与友谊使者,中国蓝盔战士忠于职守,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用汗水与劳动传递和播种着友谊,与驻在国人民之间建立起了经得起风雨考验的深情厚谊,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中国维和部队和世界维和史上的新篇章,也为世界维和部队树起了新的丰碑。

自1990年起,中国开始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20年来,中国共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官兵1.5万人次,有16名维和人员在执行任务中光荣牺牲。目前,仍有近2000名维和官兵在联合国9个维和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现在,中国已经成为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军人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联合国116个出兵国中派遣维和保障分队最多的国家。

无论是在刚果(金)、利比里亚、苏丹、黎巴嫩,还是在非盟达尔富尔、海地、东帝汶及柬埔寨等,都能看到或曾经看到过中国维和部队威武的身影,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新一代军警的光辉形象。他们纪律严明、作风严谨,表现出了高水准的职业素养和奉献精神,不仅因此赢得了驻在国政府与人民的认可,也赢得了联合国的赞赏。联合国负责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勒罗伊日前表示,中国的参与对于联合国维和行动十分重要,联合国感谢中国为国际维和事业所作的贡献,期待继续并扩大与中国在维和领域的合作。

20年来,中国维和部队这支肩负着维护和平、传播友谊重任的队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风貌,也用卓越的表现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2007年2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亲切看望了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官兵,并欣然题词:“忠实履行使命,维护世界和平”。这不仅表达了胡锦涛主席对中国维和部队官兵的殷切期望,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意志。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与主旋律,合作与对话也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作为正在追求和平发展的中国,迫切需要一个和平与安全的国际大环境,而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又需要稳步发展的中国。可以说,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作为一支正在崛起的力量,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维和部队也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小视的维和力量。

相信中国维和部队一定能够牢记祖国人民的重托,发扬战斗精神,出色完成各项维和任务,为国争光,为军旗添彩。

新华社的这篇报道充分说明,中国20年来积极参加国际维和行动,是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一个生动体现。中国没有向其他国家派驻一兵一卒,中国军队走出国门,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和平。

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也同样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力量。

(二)发展

1.发展权是一项基本的权利

“发展”的基本意义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是客观的、必然的。

“发展”作为中国国际传播中的一项基本的话语权设置,核心的议题就是要强调发展权,强调发展权和生存权一样是一项基本的权利,无论是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民族,还是对于一个国家,都是如此。

小到一个个体,每个人都有受教育和发展的权利,只有个人得到了发展,他存在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实现。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就明确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见,个人的发展不仅对于他自己,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一个必然的要求。

大到一个国家,只有得到发展了,才会有尊严,有价值,才会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近代一百多年来落后于时代的屈辱历史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后不久,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就提出“发展是硬道理”,这是对中国摆脱贫穷落后和走向繁荣富强所提出的必然要求。

今天,尽管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各国人均GDP的排名中仍在100名之后。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与发达国家,甚至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距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中国的发展在国际社会中遇到什么样的阻力,我们在国际传播中都必须强调,中国拥有继续向前发展的权利,中国人拥有继续向前发展的权利,这样的发展权谁也不能剥夺。

2.从发展到科学发展

不过,从长远来看,一味强调发展权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毕竟今天的中国已不同于以往,从经济和贸易规模,到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中国的行为已经举世瞩目,在经贸、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各个领域和场合,中国受到的国际压力都与日俱增。面对一系列的质疑和责难,中国一味以强调发展权为自己的行为辩解,越来越难以在国际社会找到支持者。而且,中国在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资源、环境、人口以及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积聚。因此,在国际传播进行“发展”议题的设置时,既要考虑到中国的发展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要考虑到中国的发展给国内带来的变化与冲击。

从2003年开始,中国强调要科学发展,这是在对发展带来的国内外问题进行全面审视后作出的战略决策。与片面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等观念不同的是,科学发展强调,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的。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将更加追求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教育、医疗等各领域的全面发展,更加追求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沿海与内地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协调发展,更加追求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人口增长等方面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也日益重视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活动,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些举措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认可。

因此,我们重视发展,但我们更看重科学发展。从发展到科学发展,这是新时代的中国在国际传播中争夺话语权,将“发展”作为议题设置时需要顾及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和依据。

案例十七

新华时评:用科学发展观破解发展难题

新华社2010年4月12日电。

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破解当今中国发展面临的关键性难题,是深化学习科学发展观、继续推动科学发展实践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务之急。

当前,我国正处在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越是情况复杂的关键时期,越需要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

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关键性难题需要破解,如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体制机制不顺成为制约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还有待重大突破,“三农”基础不牢的问题还将长期存在;综合运用汇率、利率等手段调控宏观经济形势的难度越来越大;农民工户籍、房地产价格、城市管理等问题深度影响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收入结构失衡、分配不公等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政府职能转型滞后于社会转型的局面尚未得到扭转等等。这些都需要从科学发展上想办法、找对策,破解难题。

真信、真学、真用,是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关键。科学发展观给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不竭的思想养分。已有的发展成果充分昭示,哪个领域、哪个地区坚持科学发展不懈怠,哪里就会涌动科学发展的春潮。

……

运用科学发展观,破解关键性难题,必须鼓足除旧布新、知难而进的勇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一定程度上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摈弃不合时宜的发展经验、消除不科学发展的惯性、克服改革畏难情绪的过程。这需要动真格、下苦功,不是停留在一般认识上。

运用科学发展观破解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难题,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在前进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非一蹴而就,需要充分认识其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必须坚持高举科学理论的伟大旗帜,在不断破解难题中实现新跨越。

新华社的这篇评论,对当今中国为什么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了中国走科学发展道路的背景、条件、途径、必要性及意义。而从更大的方面来说,中国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不仅是为了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世界的发展与进步。

(三)合作

1.处理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形式

“合作”一词的基本意义有为了共同的目的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合作”是国际组织和国际关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个词汇,也应成为我们进行国际传播议题设置的一个重要词汇。

目前,国际上以合作为名称或以合作为基础的组织十分普遍。像“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都是直接以“合作”为名称的组织;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则是以合作为基础的组织。

比如含“合作”字眼的上海合作组织。该组织成立于2001年6月15日,其宗旨是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发展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他领域的有效合作;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尽管本身不含“合作”的字眼,但它的核心仍是强调合作。该组织成立于1949年4月4日,其宗旨是指成员国在集体防务和维持和平与安全方面共同努力,通过政治和军事手段,促进欧洲—大西洋地区的民主、法治和福利,保卫成员国的自由与安全。

中国一直是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提倡合作的国家。近些年来,中国在对外交往中进一步加强了合作的力度。在处理核不扩散问题,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以及一些国际敏感、热点问题时,中国都采取了良好的合作态度。

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合作,而且在双边合作方面也日趋活跃。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非合作论坛、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等,都是中国在双边活动中利用合作机制促进国家关系发展、促进互利共赢的重要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