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新闻报道
9663300000051

第51章 重大敏感问题报道(9)

五、如何做好重大军事问题的对外报道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国防政策和中国军队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伴随中国军队参与国际军事交流活动的增多,我国的军事问题国际传播也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丰富传播手段,增强传播的实效性。

近些年,我军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建立了国防部新闻发布制度,筹建并开通了国防部网站,广泛开展多边军事交流,邀请外军代表团来华参观交流,组织驻华武官和境外媒体记者参观军营、观摩军事演习等,这些举措都彰显了我军日益开放、透明、自信的姿态。路透社文章曾评论说,“中国军队已经向世界发起了魅力攻势”。其实,我们的目的是想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军队。要想真正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我们加大军事问题国际传播的力度。

(一)重申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和决心

中国政府多次重申和平发展的理念和决心,但面对“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我们要加大相关报道力度,利用已有的国际传播平台,通过各主要媒体以图片、文字、视频、直播、录音报道等多种形式推出海量报道,多语种播出、多文字刊载,掌握报道的主动性。报道时要突出重点,立场鲜明。

2006年6月,胡锦涛主席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并发表讲话,新华社播发一篇稿件《胡锦涛:中国的和平发展将首先给周边国家带来巨大机遇》。胡锦涛重申,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并表示,中国的和平发展将首先给周边国家特别是本组织成员国带来巨大机遇。这篇稿件的对外性很强,有力地阐述了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

(二)增加军事报道的透明度,消除神秘感,进而减少外界的种种猜测

由于西方媒体与我国在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意识形态、价值观等诸多领域存在不同,对我军之偏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有其背后政治图谋与经济利益的考量,因此,在涉及中国军事问题的国际传播时,我们不应存有“毕其功于一役”的幻想,而应力求“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我们要把报道的立足点放在消除偏见、消除神秘感上,有针对性地传递信息。

2009年下半年,中国军方组织了“跨越—2009”跨区基地实兵系列演习,这次演习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以来首次大规模的跨区实兵检验性演习,自然会引起外媒的广泛关注。新华社于当年5月播发了一篇题为《“跨越—2009”系列军事演习将于下半年举行》的稿件,介绍了演习的兵力部署、重点内容、参演武器装备以及演习目的等,路透社、法新社等外媒纷纷予以报道。与以往充斥着猜测、动辄以“威胁”字眼显现的报道相比,此番外媒的报道相对“就事论事”,大多引用中国军方的说法,挤掉以往猜测的成分。比如法新社报道说,即将举行的“跨越—2009”大演习,旨在评估和提高解放军的全面战斗能力。它将成为解放军指挥与决策能力、陆空协同能力、复杂电子电磁环境中作战能力、空降部队突袭能力、各军兵种专业能力的“试金石”。

可见,随着我军军事问题报道透明化的提高,我们可以争取报道的主动性,从而有效引导舆论,减少外界对我军的种种不实猜测。

(三)对西方的恶意报道和言论及时做出回击

一些西方媒体和机构在谈及中国军事问题时,出于政治目的和其他利益考量,极力鼓吹“中国军事威胁论”,有意丑化我军形象,对此,中国媒体要及时做出回击。

2008年3月,美国国防部出台了当年的中国军力报告,对中国正常的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说三道四、横加指责,错误地引导国际舆论。对此,中新社及时采写了一篇报道予以回应。该报道援引中国军事专家的话指出,五角大楼的报告充斥着错误信息、歪曲的事实、负面的解读。不少对中国的指责和评价依然可见冷战思维的痕迹和毫无掩饰的霸权逻辑。中新社的这篇报道有力地驳斥了美方的论调,起到了以正视听的作用。

(四)多报道和平时期中国军队在抗灾救灾方面的突出表现

当今的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中国军队在承载着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使命的同时,也担负着时代赋予的更多的责任。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中国军队一直是抗灾救灾行动中的重要力量,这从另一个角度展现出中国军人的优秀品质与独特魅力。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震惊了中国和世界,从5月12日到7月21日,从迅速出兵到开始回撤,中国军队在汶川大地震的救灾战场上战斗了71天,在这期间,中国军人英勇救人的场面频频出现在电视画面和摄影图片中。不光是中国媒体,一些外媒也就中国军队抗震救灾进行了报道。通过中外媒体的报道,中国军人为抢救生命、重建家园作出的巨大努力,体现出的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着每一个人,赢得了海外各界的赞誉。

英国《卫报》说,中国军队表现出的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了中国政府倡导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指导思想;美国《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这样描述地震灾区的中国军人:“他们坚韧投身于救灾的形象清晰呈现于公众视野和新闻媒体,也给分析家们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来评估中国军队在危机中的表现。”

从此次报道可以看出,多报道和平时期中国军队在抗灾救灾方面的突出表现,可以使军事问题国际传播的正面效果更为明显,从而树立中国军队的良好形象。正如英国《金融时报》对此次中国军人救灾行动的评价:“这次救灾活动的公开透明,不仅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和好评,也使西方国家进一步了解中国军队,使那些长期以来故意丑化中国军队的言论不攻自破,使一些对中国军队有歧视态度的人改变了看法。”

(五)充分报道中国军队参与的国际维和行动

从1990年至今,中国军队参加了十几项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国维和官兵在异国他乡修建桥梁、维护道路、排除地雷及各类爆炸物、收治病人,为联合国维和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军人以过硬的素质、良好的形象、友善的行动赢得了当地人的好感,他们参与国际维和事业,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2010年是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二十周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于9月独家策划组织了赴苏丹和刚果(金)中国维和部队驻地采访报道活动。特派记者辗转前往苏丹南部城市瓦乌的中国维和部队驻地,他们发回大量展现维和士兵风采的图片和文章,用镜头和笔记录下了那些为了联合国和平事业默默奉献的可爱的中国战士。比如在他们发回的一篇题为《联合国维和官员称与中国军人共事感到幸运》的录音报道里,记者记录下联合国官员以及维和友军的评价:“中国士兵是世界上最为训练有素的。”“有中国维和分队在当地参与维和行动,我感到很幸运。”“无论什么时候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兄弟。”

国际台的有关报道较好地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维和军人的事迹,展现了维和军人的风采。然而,出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当前我们所能获取的中国维和军人的信息还并不充分。为做好军事问题的国际传播,应加大力度向世界介绍中国维和军人的感人故事和取得的成绩。

(六)学会辨别军事信息的真伪

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各样信息充斥网络等媒体,其中有很多非正式渠道流传的关于中国军事力量的报道,这些报道往往具有较强的煽动性和冲击力,它们或者夸大或者贬低中国军力,混淆视听,造成信息混乱。这些报道的背后,不是一些国外媒体在故意夸大其词,就是一些媒体不负责任地在造谣。比如曾经流传一时的“中国海军护航编队成功驱逐某国潜艇”的消息,使一大批读者激动不已。然而经有关方面证实,这是一条假新闻。不仅当时护航编队不在所说的海域,就连最初“报道”这篇新闻的那家报纸也不存在。

军事报道上的偏差会影响新闻的客观公正性,给国内外了解并理解中国的国防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容易加深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误解和不信任,使“中国威胁论”的声音进一步扩大。因此,我们在做军事报道时,切不可随意引用外媒或网上的一些看似华丽、实则经不起推敲,蓄意夸大,甚至无中生有的信息,以防为“中国威胁论”留下新的口实。

案例十四

中国邀请外军观摩“砺兵—2008”军演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2008年9月26日播出,记者:刘东伟、刘寅芳等。

中国军方在中国北部内蒙古朱日和地区举行的“砺兵—2008”军事演习于25日结束。本次演习突出了在信息化背景下多军兵种联合作战的特点。中国国防部邀请36国军事代表团和观察员对演习进行了现场观摩,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坦诚和自信。下面请听本台记者的详细报道:

“砺兵—2008”演习是中国两个不同军区部队之间进行的实兵对抗演习。参演部队在信息化、机械化等方面都属于中国军队中的精锐部队。这次演习的目的就是要让两支精锐部队在互为对手的对抗中检验建设成效,为谋划军队转型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中国国防部外事办公室官员耿雁生大校介绍说,此次演习不设预演,参演双方完全自主对抗。他表示,这种类型的演习是最能体现部队战斗力、最能真实反映部队官兵素质的一种演习。

中国军队的优良表现,得到了观摩演习的外国军事观察员的肯定。美国军事观察员约翰·苏瓦尔德先生在观摩后对中国军队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

(音响一,约翰·苏瓦尔德讲话,英语)

苏瓦尔德:演习的效果很好,中国官兵们训练有素,表现出色。

外国军事代表团和观察员们还对中国邀请外军观摩演习的做法表示赞赏,他们纷纷表示,感受到了中国军队对外开放的良好愿望。

来自孟加拉国的军事观察员莱扎·哈桑先生表示,通过观摩演习,他感受到了中国积极加强与他国军事交流的良好愿望。

(音响二,哈桑讲话,英语)

哈桑:中方邀请外军观摩军事演习是个积极的信号,军事领域的合作可以为彼此交流军事思想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增强军事训练能力方面的合作,也可以增进国家间的友谊。

据介绍,这是自2003年以来中国军队第6次邀请多国军队人员来中国观摩演习,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军队邀请观摩国家数量最多、人数最多和层次最高的一次演习。随着近年来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中国军队正变得越来越透明,与其他国家的军事交流合作和参与国际维和的行动都在不断增多。目前,中国军队已同20多个国家开展了国防部、总参谋部级别的战略磋商、防务与安全对话。截至今年4月,中国军队已参加了18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军事人员超过1万人次。

本次演习联合导演部导演、总参谋部官员王亦军大校表示,邀请外国军事观察员观摩演习对促进中国的军事外交和深化军事训练领域合作具有积极意义,他希望今后能有更多专家前来观摩。

(音响三,王亦军讲话)

王亦军:将来开放程度会越来越高。我们欢迎外军来参观,尤其欢迎外军的专家来看,一块儿研究问题。

中国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也表示,今后将继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宽军事领域国际交流的范围,积极为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这是国际台记者赴内蒙古朱日和地区采写的一篇录音报道。自2003年起,中国已经6次邀请外军观摩军事演习,而这次演习是“邀请国家数最多、人数最多、级别最高”的一次,来宾包括尼泊尔、文莱、泰国、巴基斯坦、南非、蒙古等10国的军队领导人,孟加拉国、印度和斯里兰卡3国的军事代表团,以及美国、德国、阿根廷、俄罗斯等23国的军事观察员。

报道不仅折射出我军过硬的军事素质,更向世人展示了我军在建设现代化军队进程中的一份自信与坦诚。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国际传播媒体在敏感问题报道中的职责和作用?

2.与对拉萨“3·14”事件的报道相比,中国媒体对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的报道有哪些改进?

3.结合中国与西方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的分歧与斗争,谈谈国际传播媒体如何配合国家的外交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