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新闻创新
9662600000036

第36章 电视新闻生产流程创新(2)

2.以事件为节点延伸

新媒体技术带来新闻叙事方式的变革。互联网提供的超链接功能令用户可以在阅读网络文本的过程中,随时点击文本中的某个关键词,迅速链接到与该关键词相关的另一个文本上。超链接的功能在视频节目的制作中同样得到了广泛运用,视频网站中的视频节目常常是可以相互关联的,受众可以很容易地从一个视频新闻报道“跳接”到另一则相关的视频新闻报道上去。

虚拟演播室技术也提供了这种超链接的可能性。在以演播室为背景的新闻报道中,主持人可以通过对虚拟屏幕的操作,将正在报道的新闻或讨论的话题与其他视频内容,比如新闻背景、人物采访、实时连线、专家评论和受众反馈等进行链接。

如果我们引入“超链接”的概念来组织新闻报道,就会发现每一条新闻的叙事不再是孤立的或者线性的,而是网状的。某一个突发新闻事件是一个出发点,以此为节点进行辐射和延伸可以构建一个新闻报道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上,所有的新闻报道都可以以某种形式与其他新闻发生关联。当这样的新闻报道出现在具有互动功能的个人终端(比如电脑、手机)上时,显然比单独的一则消息、一个深度报道、一条新闻评论更能获得观众的持续关注。

对于本地化的电视媒体来说,当新闻事件发生、记者成功传回一条消息后,新闻编辑部门需要有一套快速反应机制,迅速对新闻价值作出判断,并从新闻发生的事件、地点、涉及人物、社会影响等要素出发,延展新闻内容,并组织新闻背景、新闻评论、深度报道、特写、人物专访等丰富多元的报道形式,尽可能涵盖与该新闻事件有关的一切重要信息。

3.为多平台播出而生产

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媒体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广播”,播出的平台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广播播出系统。进入宽带时代的电视新闻节目(或者叫视频新闻节目)播出平台非常多元。比如网络电视、手机电视、车载电视等。目前省级地面频道与这些播出平台之间的合作还停留在浅表层次,比如将已经播过的节目放在频道的官方网站、本省广电集团的网站或商业视频网站上供受众免费观看;有一些频道和本地的手机运营商合作,提供一些适合手机观看的新闻视频片段做实验性播出。

未来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视频新闻节目的播出渠道还将大大拓展,意义也不会仅仅局限于电视台、网站、手机运营商之间的互相推广。内容提供者与平台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利益分成将会为电视台带来新的利润。

由电视台制作的视频新闻节目,接收终端非常多元,如电视机、手机、电脑、车载电视和掌上娱乐终端等等,不同的播出平台对于新闻的长度、话语风格、表达手段都有不同的要求。中国的电视台既是播出平台又是内容生产商,为了满足向多平台提供视频内容的需求,应当尽快建立一个在线包装和快速分发的工作平台,为多平台播出而生产。

4.建立高效的受众反馈机制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活动的传受关系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的传播,受众的注意力日益稀缺。

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影响受众对大众传播节目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提出过一个公式。该公式为: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报偿的保证”指传播内容满足选择者的需要的程度。而“费力的程度”则指受众使用传播途径得到传播内容的难易状况。

施拉姆的公式至今仍然在电视节目编排和广告投放等领域有很强的应用性,受众倾向于选择最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信息及获取成本最小的信息,这两个因素都与反馈机制有关。受众的反馈能够帮助新闻生产者了解什么样的内容能令受众获得满足,他们关心什么,想看到什么,同意什么,反对什么,喜欢什么形式的报道等等。电视台在构建新闻事件报道网络的过程中,受众反馈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在针对多平台的生产中,了解受众的需求及爱好并主动将他们需要的信息推送到他们使用的终端上,可以大大降低用户信息获取的成本,提高用户选择的可能性。

上述延展新闻报道的路径,无论是新闻事件网的建构、在线包装及分发平台的打造还是受众反馈机制的建立,都有赖于对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进行重塑。

三、新闻生产流程再造

(一)传统新闻生产流程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呈现线性管理的特点。从选题的确定、素材的拍摄、传输到后期编辑、播出,每一条新闻报道的制作都是在这样的单向生产线上完成。在新闻节目播出后,新闻组织通常会对新闻报道的质量有一个反馈,以便与生产者的绩效挂钩。受众也会对新闻报道做出一些反馈。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存在着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

第一,在确定选题的环节,目前主要依靠新闻报料、记者跑口、网络议题等方式获取线索,确定选题后再安排采访和拍摄。在确定选题环节,新闻编辑部掌握的有关新闻事件的信息比较少,不利于快速组织一系列新闻报道,无法高效地建构新闻事件报道网。

第二,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对素材的处理能力比较低。来自公共部门的素材、来自受众的素材、记者自采的素材各自独立,不能有效地整合在一起,降低了新闻生产的效率。

第三,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不利于组织多平台生产。目前大部分电视台都是将在电视上播过的电视节目交由本台或者集团的网络部门,重新播出和上传。电视台有一套后期编辑技术人员,网络部门有另一套后期编辑技术人员,人员未能有效整合。新媒体的生产与传统媒体的生产被截然分开,不利于资源共享和组织高效生产。

第四,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缺乏即时的受众反馈环节。即使目前受众已经有众多的渠道可以对电视媒体播出的节目进行反馈,这样的反馈仍然是延时的,新闻生产者无法迅速了解受众的需求,对受众的意见做出回应。

在新闻节目生产流程的再造方面,许多省级地面频道都进行了尝试,比如齐鲁电视台与果壳视界联合开发的“天骥”全网直播系统,试图将新闻采集的前段、制作终端、播出平台有机结合,让记者在事件发生的现场就可以依靠一个终端完成采访、制作和播出,同时在新闻播出后,所有相关素材会同步出现在系统的数据处理中心里,以满足其他不同节目制作的需求。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生产流程的基本要求

适应媒体融合环境的电视新闻生产流程,至少应当满足以下需求:

第一,基本功能:新闻生产流程应当体现新闻资源管理和采编业务统筹的功能。能够为新闻主编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新闻编辑部能够在统一的平台上完成新闻选题的确定、报道的策划和组织实施等工作;通过完善的管理软件处理来自不同技术手段和渠道的新闻线索;实现对记者的动态管理;实现跨媒体资源的共享与整合;实现多平台的生产管理;构建包括受众和专家团队在内的反馈机制。

第二,信息处理:在全新的新闻生产流程中应当包含一个功能强大的信息处理平台,真正实现“处理”信息的功能,而非仅仅“存储”信息;该平台需要处理的信息包括对记者报道的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对新闻报道质量和记者绩效的评估,对受众反馈的处理,对编辑完成的视频新闻的审核,等等。

第三,数据分析:在新的新闻生产流程中,素材的共享应当置于生产的前端。素材库应当成为新闻报道策划和组织的数据支持,成为受众反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在线编辑及分发:建立在线编辑和节目分发环节,整合资源和人员,实现多平台生产。

第五,受众互动:建立即时受众反馈机制,不但包含受众对已播出新闻的反馈,还应当包含受众的新闻前馈。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生产流程的理想模式

第一,新闻资源库是信息共享平台,不但可供电视台的新闻从业人员使用,同时也向公众开放。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电视台都建设了自己的网站,但除了将本台的节目内容文字化及开放部分视频点播服务,与电视台进行交叉推广外,效用远没有被开发出来。新闻资源库可以在改造现有电视台网站的基础上进行建设。

新闻资源库位于新闻生产流程的前端,这意味着它不但是已经播出的节目的素材库,更是决定新闻选题、组织新闻报道的原始素材库。

新闻资源库中包含的素材至少包含六类:

(1)电视台记者自采的素材。

(2)一般公众通过电话、短信、彩信、手机视频等多种形式自行上传的素材。

(3)来自公共服务机构,如气象局及其他政府部门的公共信息。

(4)正在播出的电视节目。

(5)已经播出的电视节目。

(6)其他媒体的新闻报道(文字、音频或视频)。

从外化的形式上说,新闻资源库可以以专业新闻网站的形式出现,公众可以随意浏览一般性的信息,可以发表评论。注册用户可以使用上传功能,将自己拍摄的新闻图片或视频上传至网站。

电视台工作人员则可以通过专用的入口进入记者工作平台,在此平台上浏览及调用各类新闻素材,完成选题的申报,等待信息处理中心的指令。

新闻资源库中的所有内容在后台技术部门和管理软件的配合下,能够实现对素材的初步分类和关键词搜索等功能,以方便记者筛选选题,以免遗漏重要新闻。

第二,信息处理中心是新闻生产流程的核心部门。它的职能包括四部分:

(1)确定报道选题,组织报道,对记者进行动态管理。通过管理软件,值班主编可以在信息处理中心的平台上看到记者申报的选题,可以调阅新闻资料库中与选题相关的素材,可以向记者发出报道的任务,可以围绕新闻事件组织新闻报道网络,考虑跨媒体合作的可能性。经由信息处理平台认可的新闻选题将第一时间回传至新闻资源库,不但记者可以迅速领任务,受众也可以了解到电视台下一步的行动。新闻资源库的用户可以通过发布评论的方式让生产者了解到他们的需求,信息处理中心迅速对受众的需求做出反馈。如在采访中提出受众关心的问题,就受众关心的话题组织报道。

(2)对新闻资源库中公众上传的内容的真实性进行初步的审核。公众提供的信息将作为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素材使用。审核信息的真实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3)对已经制作完毕的新闻进行审核。记者采访拍摄的新闻素材经过在线编辑部门的包装后,信息处理中心值班主编需要对内容进行审核,以确定是否达到播出和多平台分发的要求。

(4)对记者绩效进行管理。新闻节目播出后,完整的节目将放至新闻资源库供用户观看和使用。信息处理中心需组织受众和专家团队对新闻的质量进行评估,将其作为对新闻从业人员绩效考核的依据。

第三,在线编辑部门是整个新闻生产流程中最能体现技术含量的部门。它的主要职责是根据不同播出平台的需求即时对新闻节目进行深度加工。在这方面,不少电视台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探索,比如在新闻节目后期编辑和包装环节加入对虚拟演播室的应用、对3D成像技术的运用、对视频开窗的运用等等。

在线编辑部门与传统的新闻编辑部门最大的不同是,它整合了掌握新媒体技术的人才,编辑人员中既包含传统的电视后期编辑人员,还包括为新媒体播出平台生产的编辑人员。

第四,终端分发系统是视频新闻节目的出口,针对电视、手机、电脑、掌上娱乐系统等不同用户终端的视频新闻节目全部经由这个出口统一发送。未来这个分发系统还将包含一整套计算流量和费用的系统,可以按照用户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定制的新闻内容,并收取相应的服务费。

除此以外,在整个新闻生产流程的外围,还有一个技术保障团队为每个环节的顺利运行进行技术保障,同时电视台要根据需要开发相应的软硬件。

全新的新闻生产流程看似是一个线性结构,实际上包含了诸多“控制-反馈”环节。在这个新闻生产流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至少有两个对记者进行动态管理的环节、两个受众反馈的环节和两个审核环节,这些环节几乎全部围绕信息处理中心工作。

在两个记者动态管理环节中,一个指向新闻资源库,是对记者日常工作的控制和调度;另一个指向终端分发系统,是对记者新闻报道质量的考评。

在两个受众反馈环节中,一个指向新闻资源库,是信息处理中心针对新闻资料库的反馈,这其中既包含了对受众上传素材的反馈,也包含了受众可以对尚未进行或者正在进行的新闻报道进行的反馈,也就是前馈。另一个指向终端分发系统,指的是节目播出后受众可以在新闻资源库中对已播出的节目进行反馈,而受众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的实时反馈也会出现在新闻资源库中。

在两个审核环节中,一个指向新闻资源库,是信息处理中心对一般公众上传素材的审核;另一个指向在线编辑部门,是信息处理中心对记者报道的审核。

全新的新闻生产流程的各个工作模块看似有明显的先后顺序,但在高效生产的媒介组织中,各个模块之间配合严密,可以实现无缝衔接。在线编辑部门甚至可以事先制作一些简单的现场报道模板,前方记者完成采访后可以自行通过模板完成后期制作,经审核后直接发送至终端分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