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创意与责任:中国电视的本土化生存
9658700000036

第36章 潮流与趋势(8)

2005:广播电视发展关键词

2005年的中国广播电视业,从整体上看可谓喜忧参半,喧嚣与焦虑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既充满前进中的探索,也伴随成长中的烦恼。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中国广播电视在宣传、事业管理、技术、内容生产等若干方面做出了更切合现实需求和更符合中国广播电视“行情”的改革。“改革”是本年度的主调,“市场化”与“娱乐化”则为本年度的显著特色。

1.政策:允许外资进入

从政策层面来看,本年度基本上没有大的波动,相较于规章制度频繁出台的2004年,保持了相对平稳的状态,但在平稳中也有调整。国家广播电视主管部门除了进一步履行与世贸组织的相关协议外,还正式发布了《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管理暂行规定》的44号文件,从政策层面首次明确了允许境外、国外资本进入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领域。除此之外,从中国广播影视集团的整体分流来看,还是显示出了对于过去一个时期过快推进集团化的适度矫正。

2.央视:改革极具力度

作为国家电视台的中央电视台,在本年度完成了几个大的动作。

其一,管理体制的改革。由平行运行多年的双轨制(即以事业行政管理为主导的“中心制”和以企业市场化为主导的“频道制”),开始并轨为以“频道制”管理为主导。这一改革彰显了央视力图淡化事业和行政色彩,积极应对市场挑战的勇气和魄力。与此相关,人事制度改革也开始大力推进。在前几年局部探索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全员聘任制,特别是对新进人员和临时工作人员进行公司化管理。分配制度也随之有了更加严格的措施出台。末位淘汰制度自2003年实施至今,虽然毁誉参半、备受争议,但着实让央视的从业者们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改革举措并没有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但其影响应算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那次体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以后,近十几年来力度最大的一次。

其二,频道和栏目的改革。贴近社会生活的“社会与法”频道的开播,很快引起了业界和百姓的关注。而同时西部频道的淡出,也昭示着央视在宣传和市场间的动态调整。此外,各个频道也作了程度不同的改版,如八套电视剧频道节目的播出量和品质都有所提高;三套综艺频道也作了较大程度的调整;二套经济频道则始终处于活跃的变动之中,《今晚》、《财富故事会》等新栏目的不断推出,既完善着节目的品类,更丰富着频道的内涵。另外,诸如《实话实说》类的名牌栏目从一套黄金时间的出局,也显示出央视将宣传、市场和收视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原则没有动摇。《探索·发现》等纪录片栏目继续秉持个性化探索、精英文化取向和较高审美品位的原则与立场,并推出若干符合这些原则和立场的优秀作品。

其三,精品节目“靓”化荧屏。新闻直播实现日常化,带来极好的收视效果。在中国内地与台湾政治交往隔绝半个世纪后,“连宋”首次访问祖国大陆的直播,“神六”上天、十运会、东亚运动会以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持的各级各类的新闻直播,彰显出央视作为国家台引导舆论的不可替代的垄断地位。不少业内外人士担忧,过度市场化会带来对电视剧和娱乐节目的过分依赖,导致电视丢失独特的传媒特质和魅力。一些人出于种种动机从不同角度提出对电视内容低俗化的质疑和批评,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在不断强调收视率、市场、效益、成本、娱乐等字眼的同时,央视依然投入较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推出具有探索意义和前沿价值的节目精品。如与故宫博物院合作拍摄的大型纪录片《故宫》在下半年播出后,受到各方面相当高的评价,一致认为是近几年电视屏幕上此类节目难能可贵的收获。或许中国广播电视在快速市场化、娱乐化的浪潮中,也约略感觉到没有此类精品节目的投入、研究与生产、制作,要维持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

3.省级卫视:亮出特色定位

省级卫视纷纷抢滩注册特色定位,成为2005年中国广播电视业一道极为引人瞩目的风景。继湖南卫视打出“娱乐中国”的旗号以来,安徽卫视推出“电视剧大卖场”定位,湖北卫视推出“公益特色”定位,山东卫视推出“情义天下”定位,江苏卫视推出“情感特色”定位等,而今年浙江卫视、广东卫视也先后同步亮出“财富”定位的旗帜,广西卫视打出“女性特色”定位,陕西卫视推出“关中文化”特色,上海东方卫视推出“财经、时尚”内容特色,四川卫视则找到“中国故事”频道的定位等等,不一而足。市场化浪潮中的中国电视的白热化竞争集中反映在省级卫视这一轮抢滩注册定位的潮流中。尽管这些特色定位有些为业界所认同,有些为观众所接受,有些还仅仅是打出了旗帜,存在着明显的名实不符,还有些在旗帜和实际行动中尚存在着徘徊、犹豫,但有一点可以明确:来自市场的竞争已使省级卫视在上有中央台下有地方台的挤压中努力突出重围,寻求自己的生存空间。

4.民生新闻:持续升温趋热

2005年度,在内容生产领域,民生新闻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并成为省市台趋之若鹜的新领域。民生新闻最初在一些省级地面频道出现,如江苏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开播后以鲜明的民生内容、百姓视角和突出的贴近服务特色,赢得了相当大的市场和关注度。目前,仅这一个栏目的广告收入即高达一亿五千万以上。空前的影响力和巨大的商业利润,产生了极大的示范效应,仅在南京的电视屏幕上,就有7档民生新闻类栏目:江苏台有《星网传播》、《南京零距离》、《江苏新时空》,南京台则有《直播60分》、《南京新闻》和《社会大广角》,就连江苏卫视也开办了同质类的《1860新闻眼》,卷入这场民生新闻大战中来。民生新闻在2005年度达到了空前的热度,杭州、合肥、成都等省会城市,竞争如火如荼。各省级台,如浙江台、安徽台、辽宁台、湖南台等,纷纷开播名为《第一时间》的民生类新闻栏目,由此可见一斑。而一些城市台,则独辟蹊径,如杭州台西湖明珠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内容的选择上尽量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形式上则采用杭州本地方言播报,深受当地观众的好评。

5.电视剧:收视与收入的支撑

本年度韩剧热流持续高温,一部《大长今》红遍大江南北,《加油,金顺》、《我的名字叫金三顺》等韩剧风靡一时。电视剧作为各大电视媒体甚至所有频道获得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创收来源,在2005年的投入更是前所未有,中央电视台先后高价买断《汉武大帝》、《宝莲灯》、《加油,金顺》、《京华烟云》等电视剧的国内播映权,湖南卫视更是斥巨资买下韩剧《大长今》的国内独家播映权,这开创了国内电视剧一个新的播出模式。“独播时代”的到来,无疑会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使中国电视市场的垄断与反垄断之战更为激烈。从本年度的经历来看,具有超强经济实力和品牌优势的央视,在购进大量优质剧的“首播权”、“独播权”之后,稳固了作为中国第一电视剧播出品牌的垄断地位,而一些有实力、有远见的地方卫视,也积极地投入到这场利益的纷争之中。除了湖南卫视的独播剧外,有“电视剧大卖场”之称的安徽卫视,一方面加强了资源的整合力度,另一方面更是把触角延伸到电视剧生产的上游,即直接参与优秀电视剧的拍摄制作,从而牢牢地控制住节目的来源。这些无疑都会使各媒体在竞价中对电视剧的依赖越来越重,也拉动了电视剧生产的热潮和电视剧市场的活跃。

6.《超级女声》:空前轰动的电视文化现象

本年度另外一个极其引人注目的就是湖南卫视的大型综艺现场节目《超级女声》。这档节目在湖南经视地面频道有过两年的热身,本年度依托蒙牛集团强力而深度的介入,同时裹挟着相关网络、平面媒体的炒作,加上手机短信这一“第五媒体”的积极参与,使得“超女”从一个单一的综艺娱乐节目逐渐升级为引人注目的媒介事件。尤其下半年,更是演化成为一个万众瞩目的社会文化现象,“超女”的影响力甚至远远超出主办者的预料。尽管它的原始模板是《美国偶像》,尽管它的巨大影响力招致了许多非议,但“超女”注定要在2005年的中国广播电视发展进程中写下重重的一笔,因为在这一现象背后我们不仅看到综艺娱乐在今天如何以真人秀的方式实现更大范围的观众互动,还看到企业的深度介入,网络、平面媒体的跟进炒作,手机短信的积极参与将会带来怎样的效益。由此可以看到,在市场化的浪潮中,娱乐不可避免,而全民娱乐的实现不仅仅是广播电视自身的事情,更是与企业、相关媒体的深度介入相伴相随的。《超级女声》的巨大成功,产生了极大的示范效应,随后不久,中国电视荧屏上相继出现一系列演艺选秀类节目,但大多为模仿跟风之作,尚无出其右者。

7.技术:营造传播新景观

正是在这种跨媒体、跨内容、跨行业、跨区域的纠葛中,广播电视越来越焦灼,不断审视自己还有何种独特的传播优势和艺术魅力。一些不甘于电视逐渐从时尚强势媒体中走下坡路的电视人,企图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挽回观众对电视的注意力和关注度,继续强化电视不可替代的媒介影响力。

临近岁末,首届电视SNG(卫星新闻采集)研讨会在济南召开,并同时成立SNG城市电视台协作体。在电视内容日益娱乐化的浪潮中,SNG的倡导及同步、快速、现场直播这些元素的强调,可以视为电视人继续探寻电视独有的传播魅力和传播方式并进而获得巨大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可贵尝试。

2005年是中国数字电视推广上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一年,经过2004年数字电视年的大力推进,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在各试点城市陆续启动,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量出现倍增的发展局面。但无论是青岛模式、杭州模式还是佛山模式,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都还存在着政策目标与利益主体的不同步问题,需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与摸索中逐步协调。作为内容产业的付费电视,也充当了数字电视发展的一个推动力。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简称“中数传媒”,是我国第一家覆盖全国范围、从事数字付费频道集成及代理营销业务的运营机构,目前已开办近20个数字付费频道。部分有实力的省级和中心城市电视台也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开疆拓土,纷纷申请开办数字付费频道。截至2005年7月,国家广电总局已经批准132个付费频道,其中三分之一已经开始试播。但就现有政策力度和运作模式而言,做大做强数字电视产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传统电视业内部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式下,手机电视、网络电视、IP电视、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新的电视节目传播形态,进一步抢占传统电视的收视群体和收视份额,不断改变着电视传播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