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写作与语言教程
9658500000017

第17章 文章的修改(1)

【学习提要】

写文章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疏忽和错误更是难以避免。只有反复思考,不断修改,才能使文章逐步趋于完善。修改主要从主题、材料、结构和语言等方面入手,修改的方法有诵读法、冷却法、求助法和商讨法等。

第一节修改的意义

一、修改的内涵

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要想获得成功,必须经过艰苦而又细致的修改。曹雪芹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呕心沥血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仅开头就修改了15次;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多遍……所以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修改,是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文稿的内容及语言等多方面的修正、加工,是写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修改是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的一项基本活动,在采集中有对材料的增删变换,在构思中有对主题、观点的修正完善,在表达中有对遣词造句的推敲选择。这些都属于个别或局部的修改。修改也包括作者对已经发表的文章再次甚至多次进行的修正和润饰。文章修改的目的是使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最终达到完美统一。

修改可分为一般性修改与艺术性修改两种。一般性修改是基础层次的修改,主要是查缺补漏,追求表达通顺与准确,也就是把残缺的完善化,歧义的单义化,含混的清晰化,生僻的平易化。艺术性修改主要是锦上添花,追求新颖和深刻、精练和生动。这是在一般性修改基础上进行的更高层次的修改。

二、修改的意义

古今写作大师都十分重视文章的修改。左思呕心沥血,十年写成《三都赋》,使洛阳为之纸贵;钱钟书多次修改《围城》,变动上千处(包括典故),正是对《围城》的精心琢磨,才使这部作品总体上趋于精致,最终诞生了一部文学经典名著。“文不厌改”,“不改不工”。文章或作品的质量是在修改中不断提高并达到高峰的。

首先,体现作者思想认识的深化。文章的修改从表面上看,体现在对语言的增删和润色,而实质上是修改文章思想。多次修改,最终就是要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使文章正确反映客观事物。《骆驼祥子》再版时,老舍对其进行了一次大修改。据统计,这本书被删改共有145处,还删去了数万字,只剩九万字。这些删除,都是出于文章主题的需要。如在原书的第24章,写祥子吃喝嫖赌,好吃懒做;为了弄到钱,他混迹于乞丐、送葬者的队伍,出卖了“革命者”阮明,彻底堕落为一个行尸走肉。修改时,老舍把描绘祥子堕落变坏的尾巴一刀砍掉。这样使他由一个令人憎恶厌恨的坏透了的堕落者,变成令人同情怜悯、企图征服环境却被环境征服,想与命运搏斗而最终向命运屈服的失败者形象。祥子虽然处于消沉、绝望境地,但他身上仍然保持着勤劳、质朴、诚实的劳苦大众的本色。另外,写作是一个由“物”到“意”再到“文”的过程。修改,就是作者通过检查初稿,发现试图表达的和已经表达的之间存在的距离,寻找出尚未表达的意思,使“言”和“文”尽可能地接近“意”和“物”,最大限度地把自己的写作意图准确完美地表达出来。

其次,修改能使作者提高写作水平,进而提高文章质量。修改文章的过程,既是进一步加工文章的过程,又是学习写作技巧的主要机会。经过仔细推敲、修改,就可以理清思路,进一步掌握各种表达方式,使写作更加成熟。鲁迅曾把领悟“不应该那么写”称为极有效的学习方法,其实就是要善于修改。所谓文字频改,功夫自出;善作不如善改。经过认真修改文章,我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写作能力在修改中也会得到提高。初学者如果能够认真仔细地研究写作大家的文章修改范例,则更能从中获益匪浅。

最后,修改是作者严谨写作态度的体现,是对读者、社会认真负责的表现。一切写作态度严谨的作者,总是以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自己的写作,总是对自己的作品反复修改,永不满足。据《晏简》记载,欧阳修晚年为自己编文集时,仍下苦功修改,夫人问他:“何自苦如此,尚畏先生嗔耶?”他笑着答道:“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不将半生不熟的文稿遗留于身后,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读者、社会和未来负责。

虽然影响修改的因素很多,但主要还是取决于作者的写作态度以及对修改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所以我们应该首先培养认真修改的习惯,然后不断提高自己的修改能力和技巧。

第二节修改的范围

修改的范围主要包括内容和形式。内容主要指主题和材料方面,形式包括结构和语言方面。修改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以达到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一、提炼主题

主题方面的毛病,常见的是文章立意或不鲜明,或无新意,或没深度等等,因此提炼主题过程中应该思考: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主题是不是表达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题是不是充分体现了材料所包含的意思?文章的主题对于读者和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

列夫·托尔斯泰最著名的三部长篇小说,主题深刻,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然而他每一部作品的主题都是在反复修改中不断深化的。以《复活》为例,十年间其主题有两次大的改动。1889年,作者把“科尼的故事”写成中篇小说,写一个贵族青年由于悔罪而与一个妓女结婚。表现的是一个贵族青年的忏悔,主题纯属道德心理方面。五年后,托尔斯泰重写这个故事,经过开掘、深化,使《复活》的主题由表现道德心理方面转向社会政治方面,使之更具有批判意义。后来作者几经探索,思想上又有了新的突破,认识到人物的悲剧命运是社会罪恶的必然结果,由此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沙皇专制制度,使作品的思想意义更为深广。

主题的修改不是增删几句话或者几段材料就能完成的,它取决于作者的思想水平以及对事物理解、挖掘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