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大戏剧论坛(第4辑)
9658000000017

第17章 王瑶卿经典剧目《悦来店》解析(2)

(三)对踩跷的改革

踩跷是传统京剧表演程式中的一项特技。先前余玉琴演的何玉凤以踩跷著称,王瑶卿“去跷”应当说在当时是一个重大的创举。对此,史若虚说:“原来余玉琴是作为武旦本工戏扮演的,以踩跷、上栏杆、打弹弓等技艺,称绝一时……王瑶卿先生却敢于别开生面,断然废跷,脚底下改为大脚片蛮装,穿红段绣花薄底靴,不上栏杆、不亮小脚,而从刻画人物着力。”

改穿小蛮靴,虽然只是一个不起眼儿的“鞋”的改变,但舞台上的何玉凤却由早先的“小步”改为“大步”,这一改,使何玉凤的形象与以前完全不同了。这一改,也连带着戏曲舞台上其他表演动作的全面改革,由此也引来了一些“非议”。一些当时的见证者对此颇有感触:“至于在《十三妹》中废跷就更非同一般了,那是顶着世俗的嘲骂、周围的讥讽进行的。”

“去跷的非议”没能动摇王瑶卿改革的进程。“去跷”后,所有舞台表演动作的重新设计,王瑶卿的创新改革步子迈得更大了,一出别具一格的表演剧目《悦来店》就此诞生了。

从文献中看,众名家对《悦来店》的演出极多,其中又以“四大名旦”的演出最令人瞩目。许多人都知道梅兰芳在《弓砚缘》中扮演过张金凤,但不太了解他也演何玉凤。据记载,梅兰芳于1917年在双庆社演出了《悦来店》、《能仁寺》,扮演何玉凤。后来演《弓砚缘》,他扮演张金凤。梅先生当时和王瑶卿同台演出,其中还有一段趣事:

王大爷的何玉凤(十三妹)、凤二爷的安学海、朱素云的安公子、黄三(润甫)的邓九公……我的张金凤。在这三本、四本、八本里边都有我的事儿……那天我赶着上场,唱到张金凤劝说何玉凤嫁给安公子的一场戏,我们两个人正对坐在场上。糟透了,我忽然忘了词儿,怎么也想不起来……我先使了一个眼神,走到王大爷的身旁,在他耳边轻轻地告诉他:我忘了词儿,请他提我一下。同时冲着台下我还来上一个表情,仿佛在劝何玉凤的样子。王大爷也真有本领。

故意想了一想,不慌不忙也来了一个身段,呼我附耳上来,把这句该念的词儿,告诉了我。我有了词儿,又做出一个合乎情理的表情,照着念下去,才把这紧要的关头安然度过了。台下不但没有看出我们的把戏,还以为我们加了一些新鲜的玩意儿,有人还大叫我们的好呢。

程砚秋跟王瑶卿学戏较多。过去学戏,讲究文武兼学,取所长发展。程砚秋虽然以唱功戏为主,但也学习做功戏、念功戏,甚至武功戏。他学习《锁麟囊》、《六月雪》,也学习像《棋盘山》、《法门寺》、《弓砚缘》这样的戏。有专家指出,王瑶卿确实向程砚秋教授过《弓砚缘》等剧,在这些戏中多有王瑶卿自己创改过的唱腔,如《女起解》、《四郎探母》、《法门寺》、《弓砚缘》等。

程砚秋跟随王瑶卿学习《儿女英雄传》一事,也可以找到相关记载:

程砚秋在《弓砚缘》中扮演何玉凤,其中“闺房”一场,真精彩。当张金凤把何玉凤送进帐子后,揭开了何玉凤的红“盖头”,何玉凤面带羞容,似笑不笑地耷拉着眼皮,低头不语。张金凤问道:“怎么不说话啦?”何仍默不作声。张金凤轻轻地拉起她,她的身子动也不动。砚秋此处的表演,确有独到之处,真把封建时代青年女子新婚时的心理状态给琢磨透了。

尚小云是一位文武兼备的艺术家,他一生塑造了众多巾帼英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记载,尚小云演出《儿女英雄传》为全部八本,扮演何玉凤。从演出剧照中可以看出,尚小云脚穿薄底小靴,头戴风帽,身穿袄夹,遵循王瑶卿改革后的何玉凤扮相。刘乃崇、蒋健兰的《老两口谈戏》中,收录了尚小云扮演何玉凤的演出剧照(尚小云演何玉凤,尚福霞演安龙媒)。还有一幅尚小云在《能仁寺》中扮演何玉凤的剧照,一身战衣战裙,头戴风帽,手持弓箭,收录于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中。

遗憾的是,有关《儿女英雄传》的演出,虽然被列入尚小云擅演剧目中,但有关尚小云演出此戏的评论却不多见,只是戏单和书籍中标明《儿女英雄传》乃尚小云擅演之剧目。这也说明,此戏为尚小云经常演出的剧目。

荀慧生的《十三妹》,也是跟随王瑶卿学习的。荀慧生常演《悦来店》和《能仁寺》等折。《悦来店》、《能仁寺》、《红柳村》、《弓砚缘》,乃荀慧生擅演剧目。可惜对演出情况未见评论报道。但仅仅是这四折戏码的记录,也反映出荀慧生与该剧的密切关系。有趣的是,荀令香后来也跟王瑶卿学习《悦来店》,还专门写了学习《悦来店》的心得,题为《姓名香馨满梨园》。

除四大名旦外,张君秋、荀令香、杜近芳、华慧麟、吴素秋、宋德珠、谢锐青、刘秀荣等也演出了这个剧目。张君秋还撰文专门提到了王瑶卿要求“全面发展”,主张文的学武、武的学文的戏曲教育理念。而“前刀马,后青衣的这种一人兼演两角的局面”,就是“始于王瑶卿”。

大段的独白、独特的亮相、鲜丽的服饰、放开的脚步,是王瑶卿勇于创新的艺术个性赋予《悦来店》的艺术特色。在演出中,王氏对“马趟子”、“腰巾子”、“台步”、“念白”的运用,显示出鲜明的艺术独创性。

(一)马趟子

《悦来店》是全部《儿女英雄传》中的一折,也是全部八本中的“戏核”。何玉凤一出场,就是“马趟子”。王瑶卿设计的“马趟子”,拿鞭、出鞭、亮相等都很出彩。何玉凤的上场,不是在幕里摆好姿势,而是在走动中提拿腰巾子,使何玉凤的出场更具灵性和动感。在有限的时间里,让观众捕捉到人物最强烈的思想感情。王瑶卿没有使用整套“马趟子”,而是用了半个“马趟子”的表演程式,来表现何玉凤的赶路过程,突出了重点,减少了没必要的拖沓,使《悦来店》的“马趟子”形成一种典型的“简约”表现。表演动作的不同处理,马鞭的直出收回,再直出接亮相,动作简洁大方。这种“简约”的表现形式,是《悦来店》“马趟子”表演中的特色之一。

《悦来店》马趟子的程式表演非常特别,舞台上“骑驴”的设计也与众不同。这种特殊的“骑驴”舞蹈动作,使缓鞭、加鞭、出鞭、收鞭,勒驴、松驴的过程巧妙地表现出来,收到了与众不同的效果。在戏曲舞台上,骑马征战的场面很多,但骑驴的表演并不多见。王瑶卿以“驴”的出新运用,既与其他马趟子不同,又属“趟马”之类。既运用行当特性,又遵循人物性格,既从生活出发,又依据特性设计创新,这正是王瑶卿艺术创新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二)腰巾子

特别要指出,《悦来店》中腰巾子的使用非常俏皮、独特。腰巾子是生活中的实用品,俗说“腰带”。在传统戏中,它有实用和装饰双重作用。以往剧目对腰巾子的利用有限,王瑶卿在《悦来店》中把“腰巾子”的作用充分发挥,起到了烘托表演、增加技巧观赏度、展现人物内心的作用。

戏中何玉凤听到两个骡夫要害公子的消息后,决定跟随其后的下场动作,是一个“扔巾”紧接亮相中撩起,又在下场中“抛扔”出去的连续动作。一个普通的“抛扔”动作,强调了何玉凤抱打不平的决心,也把“腰巾子”艺术化地运用了。再有口念“我不免尾至后面,看看他是何等之人便了”时,王瑶卿设计了右手指前,身后撤,左手撩腰巾,右手缓马鞭,再抛腰巾子,马鞭上肘亮相的连续动作。通过一系列表演,把何玉凤的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腰巾子”在舞动中更加突出、更具美感。

《悦来店》中腰巾子的大胆运用,突破了其自身的功能,使何玉凤的英武、机警、俏皮、帅派的气质得到升华。其中的“提巾”、“撩巾”、“抛巾”、“抖巾”、“扔巾”等不同处理,更是把何玉凤的性格和内心世界巧妙地展现出来。

(三)台步

王瑶卿改穿靴后,台步有了很大的改变,突破了旦角行当的“小步”。把“脚”放开,使表演程式有了新的突破,也增添了人物的英雄气概。何玉凤的脚步豪爽刚健,表演行走时慢中有快、快中有慢,交错穿插变化多端,快中不失稳妥,干净中不失技巧,一切融于人物的性格表现之中,大气、洒脱、毫不造捏,与余玉琴的踩跷步形成鲜明对比。如:第一场何玉凤出场,缓马鞭后撤步,台步慢中渐快,大步中不失女性气质,变化中凸显节奏,一切以符合人物性格为准。曾经有一位著名演员到中国戏曲学校作示范性演出《悦来店》,一出场就转动眼珠,扭动小步。坐在台下看演出的史若虚校长马上站起身说:“这种演法不合适。”笔者访问王瑶卿传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于玉蘅谈话记录。单纯的卖弄特技,与王瑶卿“去跷”的放弃特技形成鲜明对比。

把舞台台步放开,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具体体现,台步的快与慢、大与小,都体现着王瑶卿对人物的理解和表现。把跷步改为刀马步,使何玉凤脱离了原先剧中那个扭扭捏捏的小丫头形象。

(四)念白

以往大家说《悦来店》的念白是京白,但笔者发现,《悦来店》的京白与其他京白念法不同,它的念白中有上口字、又拖音、滑腔等韵白具有的特质,那么是否京白中另有一支系——京韵白?

目前相关的理论把戏曲念白归为三类:京白、韵白、方言白,没有京韵白之说。笔者为探究竟走访了专家并查找相关资料,以求正确答案。

王派传人谢锐青教授说:“《悦来店》这个戏的念白,我跟师父学习的时候,他(王瑶卿)对我说这个念白是归‘中州韵’的。”笔者访王瑶卿传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谢锐青谈话记录。如此说来,《悦来店》的念白归中州韵,按常规京白不归韵,只有韵白归韵,《悦来店》的念白岂不是上韵的京韵白?钮骠先生说:“确实是有京韵白一说。京韵白是王瑶卿先生开创的,旦角有,丑行也有,以丑行用得较多。如《贵妃醉酒》里的高力士,念的就是京韵白;《法门寺》里的刘瑾,念的也是京韵白。”在京韵白方面,史若虚校长对王瑶卿先生的念白总结过。史若虚认为,《十三妹》的念白“精雕细琢,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更给这个戏带来了无穷的生命力。这种念白,既非韵白,又非纯粹口语化的生活对话,与一般‘玩笑旦’的京白也不同。它的音乐性和节奏性很强,在发声、吐字、气口上极尽轻重疾徐、抑扬顿挫的变幻之妙。我们管它叫‘京韵白’”。

可见,王瑶卿融青衣和刀马创造了“花衫”,也融京白和韵白创造了京韵白。京韵白在《悦来店》念白中的独特体现,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到中国戏曲唱念做打基本功中的更深层奥秘。

(作者系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