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网络青年心理分析
9655100000035

第35章 网络青年的职业心理(4)

三、网络就业前景诱人

可能是全社会都在帮助青年寻找就业渠道,也可能是政府不同机构不约而同地发现了网络就业是一条康庄大道。于是在2009年,全国的各主要媒介都开始关注网络就业,集中力量把青年就业的眼光引向网络。

其中,百度、网易有道、腾讯三大互联网巨头在2009年5月启动以高校编程竞赛为模式的选拔人才活动,获奖者有机会进入网易等网络公司实习工作。5月13日举办的百度促进大学生就业计划,目标确定为帮助那些把搜索引擎作为主要营销平台的企业寻找网络营销人才。

在百度协助下,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网络经济创造百万新就业”学生就业创新试点项目,百度公司计划将对百万大学生进行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方面相关知识、方法、技巧的培训和考核,通过考试的学生将获得相应的资质等级证书,优秀人才将获得百度公司向企业推荐就业的机会。这个项目很快在各大高校论坛形成热点,青年学生予以积极关注。

不仅主流实力派网络媒介介入就业话题,连官方机构也开始动作起来。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2009中国互联网大会主题活动之一,网络草根创业沙龙暨草根创业活动2009年7月31日在北京启动。大会增设了“梦想者——网络草根创业与就业”的公益性论坛,以“金融危机下网络成就创业、网络促进就业”为主题,鼓励青年将社会责任与个人价值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创业方面的天然优势,为更多的青年创业者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

从民间到中央,各级关心青年就业的机构纷纷出面开展网络就业公益工作。2009年8月19日,中央书记处主管、中央统战部代管、“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的中华职业网正式启动。旨在打造沟通用人单位、劳务输出单位、就业者的网络平台,努力促进青年网络就业和现实就业,填补市场需求的空白。

如果不考虑与现实就业环境的差别,单纯展望网络就业的宏观前景,自然十分美好。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网2009年3月4日的介绍,中国网络购物市场营业额从2006年的303亿元,增长到了2008年的1268亿元,仅用两年多时间就翻了四倍,根据市场发展需求,预计2012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将会达到4957亿元,这就意味着中国现有的3亿多网民绝大部分都会参与到网络购物行列。

笔者认为,无论是现实还是虚拟的就业环境,总是市场需求决定行业兴衰和就业方向。可以肯定,网络消费独特而大幅度增长的趋势,说明网络文化代表了网络时代新经济的特征和方向,同时也决定网络就业不仅将成为未来青年就业主战场之一,而且会成为青年灵性自我救赎的最大空间。

第四节 网络推动了适应选择及价值交换

青年面对现实与网络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就业环境,出现暂时的束手无策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长久地停留在这种无奈的状态中。

要努力,向命运抗争,就一定要懂得一点社会适应、选择和价值交换的生活理念,在实际生活中锻炼自己,让自己的心理日益成熟起来。

一、现实的选择

青年在走出大学校门之前,最晚在毕业前半年,一定要考虑清楚自己的主观愿望,考虑清楚自己的价值所在,考虑清楚现实的矛盾现状,以做好以下几个选择:

第一,万一找不到应聘单位的情况下,一旦有大公司实习机会,一定不要计较报酬,要去主动争取,作为一种职业生涯的积累,也好借机寻找下一个机会。有故事说,一落水者等待上帝救援,这时候过来一只船,他谢绝了;一会儿又过来一只船,他又谢绝了。最后自己溺亡。

死后见到上帝,说,您怎么不救我呢?上帝回答,我让两只船去救你,你都拒绝了,我也就没有办法了。

第二,出国留学要慎重。经济条件或者其他条件不够好的青年,应该脚踏实地在国内先找一份工作,或者尝试一下自我创业,为自己奠定一个较好的社会活动基础,图谋发展。在家庭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出国留学确实能为一个人的前途提供较好的台阶,特别是对于那些立志精心作科学研究的有识之士。不过,从就业角度看,目前国际就业环境不是一片大好,留学海外也不等于进入就业天堂。从国际市场发展序列看,中国应该是今后国际经济发展的一段很长时间内相对较强盛的区域之一,是一个就业的理想场所。

第三,考公务员要有耐得住寂寞的思想准备。新华网2008年11月推出“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问卷”,认为就业形势严峻的5603人,占91%;认为自己最缺的是工作或实习经验的3119人,占51%,择业观念主旨是先就业再择业的3515人,占57%。对于工作单位,青年首先选择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分别占20%、24%,证明目前青年都向公务员或者国有单位努力,成功了当然很好,但是公务员队伍的特点决定了进入这支队伍是非常难的。

由于公务员的职位已经处于饱和状态,而且新老交替更新速度奇慢。更值得注意的是,公务员队伍有近亲繁殖的习惯,还有行业领域、地方势力以及物质利益联结而成的团块分割现象,所以,没有特别的力量,想进入这个关系链条是非常困难的。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天真地认为,只要自己足够优秀就一定可以进入其中,岂不知这种偏于幼稚的想法会挫伤自己的自信心。在选择公务员行列的时候,一定要有强硬的实力,还要有充分的耐挫折的思想准备。

第四,考硕士、考博士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无论到什么时候,高学历和多知识的高智商型人才,都应是多一些用武之地的。毕竟知识的快速积累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判断事物的能力方面是会有很大优势的。即使工作中难以应用自如,对于自己的精神和心理调适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再说,我们的生活目标不光仅仅是就业,还要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在科学的广阔天地里,总是实力决定成败,青年应该立志为科学进步,为提高自己精神健康水平而努力。

第五,在职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学习伴随着个人生命的始终。过去很多青年空有梦想,想做很多事情却没有条件,现在有了网络,完全可以利用网络远程教育的资源充实和提升自己。很多国际间权威的大学以及教育机构都在开展这样的教育和培训。努力掌握国际性知识和学位资历,对于走向国际的青年一代是有前瞻性的选择。通过网络远程教育途径取得国际大型企业职称证书,对于个人职业成长也非常有帮助。所以,青年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选择那些针对性强、专业适用性好的学科专业去进修,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在更多的领域选择就业打下基础。

第六,MBA或者特种技能训练,是结合实际需要,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的研究和操作过程。真正学习掌握好了,可以适应社会多种岗位的挑战,财务、营销、工艺创新、质量管理、战略策划等等。告诫那些在学校苦读的青年学生,不能轻视看起来简单的在岗技能训练,很多高品质的社会创造就是在这样的具体岗位上历练出来的。

二、何谓价值交换

青年走向社会、确定社会角色,第一个环节也是目前最紧迫的是职业适应和职业选择,但是,青年确定社会角色,又不仅仅是职业选择问题,在心理活动的高层次上,还有更深的价值问题值得讨论。

(一)三个理论观点

第一,人本主义认为,个体的本性中有自我向上、追求自我完善的需求。这是论述许多关于人的问题的起点,忽视或不承认本性具有自我完善的力量,人就失去了主动性,很容易变成某种社会力量的工具,自然也谈不上个人价值了。

第二,需求价值论认为,凡是有生命的个人,为维护生命,总会对某种物质或事物产生需求,因此这种物质或事物对个人才有价值,否则就没有价值,而且人的需求程度决定价值的大小。这个价值是在人文的意义上提出的,不仅是经济学中的使用价值,而且包括人文伦理、审美等所有活动中的价值选择和判断,它是个人价值观念最重要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失去所有的需求和欲望,那么整个世界对于他就是毫无价值的。

个人要获得某种需求的价值,不管是追求价值的过程还是结果,都要参与某种形式的交换,毕竟人类社会不是想要什么就白来什么的梦想王国。交换条件包括有价格、市场稀缺程度、结果的重要程度、时间过程等等。其中,个人对某物质或事物需求强度越大,愿意付出的交换代价(例如金钱作为等价物)就越多;当出现很多人对同样的物质或事物产生同等强度的需求时,那么,拥有交换资源最多的人就显示出最大的交换优势。

所以,要在社会上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一要看自己的需求强度,二要看自己拥有的可供交换的资源条件,三要在社会价值交换中用自己的智慧去竞争,在搏击中取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