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网络青年心理分析
9655100000001

第1章 前言

本书从2001年开始构思,写写停停,断断续续到今天——2010年4月,其中涉猎的内容翻新了几次,观点也有诸多变化!

关于青年的含义,1995年12月14日联合国大会第50届会议通过的《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中,对青年人口规定为15~24岁的年龄组。为便于描述和理解,我们就借用这个定义,把描述目标指向高中生和大学生。

那么,在当代这个年龄段的青年,有什么特征呢?

人们习惯将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分成为五代人:缔造者是第一代;出生在二三十年代的,被称为迎接解放的第二代;四五十年代出生的第三代,叫做红卫兵的一代;六七十年代出生的第四代是改革开放时期成长的一代;第五代出生于八九十年代,被称为独生子女的一代,称为“八零后”、“九零后”,又叫“新人类”。目前这一代人正处于青春妙龄期(18到30岁之间),是青年心理的代表性群体。他们与以往几代青年人最主要的特征是在网络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网络化,是人类文化进步中的重大事件。它触及到了一切传统文化的沉疴旧俗,导演出一系列全球性文化质变。这些事件深深地影响着伴随网络进步而成长起来的青年的心。

本书所说青年话题,是集中指向中国都市网络文化环境中青年的心理成长历程,亦称网络青年的心理分析。

青年的成长,历来都是社会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话题。但是在当代国际文化融合的大趋势下,在网络文化对传统伦理反复冲击的对撞中,中国青年的成长已经不是简单的地理或历史局域文化焦点,起码是在三个层面上引人注目:

第一,如何正视网络文化,在现实和网络虚拟双重文化交互作用背景下,尊重网络文化在激励青年心身成长方面的积极意义;

第二,在特有的意识形态体系中,如何认识青年的代沟——宏观历史现实与网络文化叠加形成的精神隔阂,接纳、解释和促进青年的精神演进;

第三,如何在国际网络文化背景下,放眼中国青年的成长和国家发展的远景。

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中说,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男女不过是这舞台上的演员,他们各有自己的活动场所。一个人在其一生中要扮演很多角色。我们从网络对青年心理影响的角度分析青年心态,帮助青年加深对自身的认识的期盼,在本质上,是为了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关怀我们的社会,进而推演我们或许看不见的社会的未来。

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政府推行改革开放国策以来,社会从关注青年精神的自我思辨开始,对生命的认识出现了历史性的重大转变,并真正擦亮双眼看世界。那个时节的思路演变,大体是从反思僵化的社会意识对青年思想的禁锢开始,思考生命的本来含义。比如,“人生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的大讨论,影视片《人生》,《蹉跎岁月》、《人到中年》、《河殇》等等,一大批思想深刻的文化作品出现并引起了全国性轰动。

一方面,人们努力摆脱建国以后几次重大历史事件对人的震动,并且从崇拜模糊不清的社会观念转向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另一方面,从对国际文化的认识和比较中,了解到世界上绵延的民主和市场竞争的文化。但是和青年成长的现实联系起来的时候,还是偏向沉稳甚至保守。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的影响世界的思想文化事件,把青年精神成长的话题锤炼得格外沧桑。

大约是在1995年以后,伴随开放的政策,国内个性化消费文化崛起,国民经济真正走上快车道,青年的笑脸逐渐在网络文化启发下本真地绽放开来。同时,心理学得到了全方位的尊重,人们大胆关注青年个体心理成长、群体心理发展等话题。在2000年新世纪开始以后,关注青年心理问题的人更多了,很多机构开办心理学研究班,他们或者全面引用国外的观点、或者在传统观点上进行修补完善。热忱感人!不过,一些热心青年话题的好事者,比如体育项目记者或者娱乐节目主持人在电视媒体上公开主持青年心理障碍话题,把青少年个体不加遮掩地请到演播室,进行分析剖析,这就违反了心理学一般咨询尊重个体隐私的基本规则,还有可能泛化压力,增加青年心理负担。这样漠视个体生命尊严的所谓时尚,是曲解了对生命的理解和敬重。

我们从怎样的视角分析解读青年心理问题呢?

从对青年个体精神健康的认识为先导,首先,冷静地思考历史积淀文化对青年人格的影响;然后,提出笔者原创的个性结构理论观点,并选择网络青年心理成长的主要因素加以讨论,分析网络文化对青年心理的影响和改变,提出这种改变可能引出的心理疾病;随后,结合作者在心理咨询和理论研究中的成果,详细介绍笔者自己经过检验的心理咨询辅助方法。

最后,对网络青年面向国际,追寻自由健康的人格目标,提出美好的祝愿。

笔者希望青年精神成长发展的方向是:把现实生活和网络虚拟空间友好地融合起来,避免现实与虚拟的人格分裂,在冷静认识现实社会环境的基础上,确立诚信的人生态度和有爱、有快乐的信仰目标,构建国际化的人生愿景。

作者

201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