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9653000000025

第25章 迷群“多重边界”的群体认同建构(1)

在对美剧网上迷群中迷个体的实践活动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本研究对其如何建构自我认同进行了探究。正如第二章中对迷和迷群形成的原因是从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来探讨的一样,作为一个群体的美剧迷们除了通过使用媒介建构自我认同外,他们还在不同层面上进行着群体认同的建构。虽然中国的美剧迷在媒介使用过程中大部分接触的是网络,网络虚拟空间对参与者的自我认同所起的作用是相当大的,但一个人只有在其他自我之中才是自我,在不参照他周围的那些人的情况下,自我是无法达到描述的;并且自我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诞生的,这一事实我们一刻也不曾忽略,自我总是在人际关系中诞生并成长的。其中所谓“周围那些人”、“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都是指个体所属的那个群体,因此美剧网上迷群作为一个特殊的电视迷群体,其群体认同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本章将重点对此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观照。

第一节群体认同建构中的“多重边界”

与群际分类、比较和区分本章将运用“社会认同理论”对中国美剧网上迷群的群体认同建构进行考察和分析。社会认同理论是Tajfel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在群体行为的研究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后来Turner又提出了自我归类理论,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强调社会认同对群体行为的解释作用,它的提出促进了社会心理学在相关领域的发展,为群体心理学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社会认同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并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个体通过实现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来提高自尊,积极的自尊来源于内群体与相关的外群体的有利比较,当社会认同受到威胁时,个体会采用各种策略来提高自尊。Turner 和Tajfel区分了个体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认为个体自我认同是指对个人的认同作用,或通常说明个体具体特点的自我描述,是个人特有的自我参照;而社会认同是指社会的认同作用,或是由一个社会类别全体成员得出的自我描述。基于这样的含义,Tajfel将社会认同定义为:“个体认识到他(或她)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本章标题中所提及的“多重边界”,借用的是维尔塔·泰勒与南茜·E.维提尔关于“集体认同感”三个维面的分析性定义“边界”、“意识”和“对话”中的“边界”的概念。“边界”用来指称那些在反抗群体和占主导地位的群体之间建立起差异的社会的、心理的和物理的结构,通过突出强调竞争性社会世界中的社会运动积极分子和由他者组成的网状组织之间的差异,边界标示了群体关系的社会领地。边界标记对于集体认同感的形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们促成人们对群体共同性的更深认识,并架构起内群成员和外群成员之间的互动。这一概念是社会学家们在研究社会运动过程中论及有关集体认同感时所给出的定义,虽然本研究对象美剧网上迷群与社会运动没有什么关系,但作为一个与社会运动的主体——一个集体一样的群体而言,划分边界对于美剧迷群的集体认同感建构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划分边界,通俗地说就是划地为圈,就是在找寻“我群”和“他群”中间的边界处,也就是差异所在,再通过社会行动者的具体行为来对此边界进行标记,以此来建构“我群”中“我们”的集体认同感。因此,一个群体在构建其群体认同的过程中,首先要去寻找这个所谓的边界,然而在本研究的考察分析过程中,笔者发现美剧网上迷群对“我群”的定义不止一个,这也就表明他们所划分的边界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本研究在经过初步的考察和分析后发现,美剧网上迷群划分出的“多重边界”是按照边界范围大小的递增进行的:首先,作为“伊甸园美剧论坛”的忠实成员,迷群对于这个“美剧网络社区”的认同度相当高,并且在积极努力地建构和提升这一群体的社会认同度;其次,作为钟爱美剧的美剧迷群来说,与其他种类电视剧迷群之间的边界,以及作为一个亚文化群体与主流文化群体之间的边界都是他们在积极找寻、标记和生产的;最后,美剧迷群与其他各类迷群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喜爱“美剧”是该群体的集体共识,而这个集体共识的客体又是承载着美国文化的电视产品,面对着这样一种跨文化的传播,中国的美剧网上迷群开始寻找作为一种文化群体的边界。从这三个层面综合来看,我们可以把这四条边界想象为以“伊甸园美剧论坛”为核心向外画的四个不规则圆形的边,但无论美剧迷群怎么去划定这几条边界,其向外扩张和伸展的趋势是恒定的。本章将把这三个层次的群体认同和边界划分作为群体认同建构的分析框架。

正因为有“多重边界”的存在,说明美剧网上迷群在建构群体认同的过程中是在不断地寻找和构建中的,也就表明这个认同的建构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发展过程。“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社会认同是由社会分类(social categorization)、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和积极区分(positive distinctiveness)这三个原则来建立的。所谓分类,其实就是前文所提及的集体认同感中的“边界”的划分,有了明晰的边界之分,群体才能将“我”和“我们”自然归为一类。而社会认同最初源于群体成员身份,人们总是争取积极的社会认同,而这种积极的社会认同是通过在内群体和相关的外群体的比较中获得的,这就是所谓的“社会比较”,如果没有获得满意的社会认同,个体就会离开他们的群体或想办法实现积极区分。人们会使用各种策略进行区分,Turner和Tajfel在其论文《群际行为的社会认同论》中表示有三组变量会影响群体间区分:第一,个体必须将其成员身份内化为其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即他们必须在主观上认同相关的内群体;其次,社会情境必须允许群际比较的存在,这种比较使选择和评价相关的关系品质成为可能;第三,内群体并不将自身和所有认知上可利用的外群体进行比较,可比较的外群体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关的比较群体,类似性、接近性和情境显著性都是决定外群体可比性的变量。本研究将通过半参与式观察、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对美剧网上迷群如何建构群体认同做深入的剖析。

第二节“我们”的伊甸园美剧论坛

美剧在中国目前的传播方式以网络与DVD盗版碟为主,偶有电视台尝试性地播出一两个比较有影响的剧集,如《兄弟连》、《绝望主妇》和《人人都爱雷蒙德》等。但由于中国电视台引进美剧的资金成本比较高,所以引进的很少,再加上广大美剧爱好者总是希望通过零成本的方式看到自己喜爱的剧集,有时干脆连DVD盗版碟那区区几块钱都省去,只需在网络上下载或者在线收看即可。因此,目前美剧在中国最强势的传播方式就是网络传播。正因为如此,美剧网站或美剧论坛在网络中随处可见,规模有大有小,会员自然有多有少,在这当中有几个网站是比较著名的,前文已经在介绍“伊甸园美剧论坛”的部分以数据的方式加以说明了。以此看来,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美剧迷群最重要的活动空间,网络传播的特质让众多学者对网络世界的兴起持乐观态度,认为网络空间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让多元、异质的声音出现并相互沟通成为可能,并且各类主体可以在网络中通过自由表达,争取自身权利。此时,网络不仅仅作为信息中介或传播平台,而是一个基于“认同”而形成的社群(community)。笔者在研究中发现,美剧迷们的群体认同,是以对该网络空间的群体认同作为最基本的认同层面,也就是说每个美剧网站的会员都会对其所属的美剧论坛有一个最基本的群体认同,否则他们是不会长期在该论坛活动和实践的,而本节将以“伊甸园美剧论坛”为例,考察美剧迷们对于“YDY”认同的建构是如何展开的。

一、划边界:与其他同质网站的分类

作为“伊甸园美剧论坛”中的会员,无论是平时从论坛下载美剧视频的,或是普通发帖表达观感意见的,抑或是活跃的论坛工作人员和管理员们,所有人都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在的社区是什么,在林林总总的众多美剧网站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也是他们选择归属该论坛的原因之一,这种归属感同时也归因于该群体在自身内群体与外群体之间划了清晰的边界。

1.品牌识别:响亮的名称及其代表性内涵

边界,首先意味着差异、区隔或界限,具体说,边界是人和物的限度或边缘的界线,是自身与他人或他物得以区分并表明差异的刻度。但在区分和差异背后,预设人的认知活动,尤其是分类或范畴化过程,并且这种区分结果是社会共识性的,而不是私人性的。正是所谓的社会共识性,要求每个美剧网站必须有一个正式并且能够作为一个网络空间的名称,而这个名称则是最基本的群体之间的区别和差异,也是广大美剧迷对相应美剧网站最基本的识别方式。

美剧网站或论坛作为一个美剧迷群体的依托,是凝聚所有个体使其成为一个群体的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方式,而每个群体需要一个最简单并且易于记忆的外在标识方式,名称便是这种最为合适的方式,正如人们在表示国家群体或者民族群体区分时会很清晰地说明“我们是中国人,他们是美国人”或者“我们是亚洲人,他们是欧洲人”一样。因此,名称是最为简单但非常有效的群体边界的呈现方式,如同广告商希望自己所推销产品的品牌能被广大消费者记住从而逐渐建构对该产品的认同一样,利用名称来划分网络社区群体之间的边界成为各个美剧网站或论坛最基础的自我标识方式。目前,比较有名的美剧网站或论坛有“破烂熊”、“罄灵风软”、“西风美剧”和“伊甸园”,前三个不属于本研究的考察范围,但相信每个网站的名称都有其原因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