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
9652900000014

第14章 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策略(1)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新媒体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范围无远弗届,传播方式正由媒体“推送”变为受众“拉取”。互联网使国际传播在面对传播对象广泛性、多层次、跨文化和隐蔽性的同时,要根据全球化和受众群体细分的趋势,增加互动性和多元化内容,学会与不同立场和文化背景的受众对话,发挥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更新观念,自觉把本国的国际传播纳入世界传播体系中思考问题,“在参与国际传播竞争的时候,学会和掌握国际通用语系和行为规范,借鉴一切先进的媒体运营和管理经验,做到在保护本国的传播主权和传播资源的同时,促进国际传播格局的平衡发展。”国际传播能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利益、国家形象、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在新媒体环境下,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已成为共识。传播策略决定传播力,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当今时代,为了实现我国大传播的目标,根据国际国内传播形势的变化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选择相应的路径,最终实现传播的目标。

传播策略具有的战略高度,正确的执行能力以及传播手段的先进性决定了传播能力的高低,也决定了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是否能被广泛流传并影响世界。因此,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现代传播体系,采取具有全球视野,又立足本国的传播策略,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第一节 由“泛”传播转向“窄”传播

世界各地的人们往往会具有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就构成了不同的心理定势。不同的国际受众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思维习惯、欣赏习性、接受习惯和价值观念等等,他们中间存在许多差别,特别是文化背景的差异。这些使得我国对不同语种的外国受众的心理状况以及他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不可能进行系统化、程序化的研究,因而较难对国际受众进行正确定位,形成非常明确的受众群。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我们有时还存在靠“拍脑袋”来决定国外受众心理状况和需要的现象。要想使这些受众接受中国的传播,就要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等情况,针对不同人对中国所产生的不同热点、兴趣和爱好进行传播,从而使中国的形象和声音到达世界各地,进入各国主流社会。国际传播的定位要根据不同国家、民族、地区以及习惯等因素制定不同的传播策略和方案,过去那种大而统的“泛”传播方式正由分门别类的有针对性的“窄”传播所替代。

一、英语是国际传播的强势语言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到来,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使用英语相互交流和传播思想。不管你是否喜欢英语,如果要想融入全球化趋势和信息化浪潮,并开展有效的国际传播,或成为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政治家、商人和科学家,那么必须能够用英语进行国际传播。“英语语言的这种强势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雪球,几乎无法阻挡”。国际传播中英语强势表现为使用英语的人口数量上。目前,全世界有89个国家近3.8亿人口把英语作为母语,约2.5亿人口把英语用作第二语言。而学习英语的人数则更多,据英国文化委员会估计,全球正在学习英语的人口大约为十亿,另有15-20亿人口每天使用接触英语。到2050年,全球一半人口会较熟练地使用英语。随着英语的广泛使用和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介形态的有力传播,英语成为“世界语”的进程正在加快。

语言学家把使用英语的人口通常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指把英语作为母语的人们,通常也是他们唯一的语言。这些人主要居住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冰岛及南非等地。第二类是指把英语当作第二语言的人们,这些人一般居住在曾经是英国殖民地或美国拥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和地区,如印度、尼加拉瓜、新加坡、菲律宾和中国的香港。第三类是指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的国家和地区,一般与美国和英国没有十分密切关系,如中国等国家。可以看出,第一类使用英语的国家及其人群,是当今国际传播的主导力量。

这些年,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也出现了汉语热,但与英语热相比,还不能同日而语。国际传播中的英语强势不但体现在使用的人口数量上,更多体现在英语的应用范围之中。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英语在全世界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包括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外交、旅游、通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术研究等。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85%的国际组织把英语列为通用语言(如联合国、欧盟以及一些非政府组织NGO等),世界上有75%的邮件是用英语写的,80%的出版物和互联网信息都是用英语出版和发布的。英语的使用率及普及率由此可见一斑。

在新闻信息的传播方面,目前四大西方主流通讯社———美联社、合众社、路透社和法新社每天发出的新闻信息量占据了整个世界全部发稿量的80%,西方50家媒体跨国公司占领了世界95%的传媒市场,其中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中有60%—80%的内容来自美国。从传播能量上看,基本上是西方传媒控制着国际舆论。中国与西方传媒之间在实力上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西方国家垄断着一些主要国际传媒,垄断着大部分信息传播内容与流向。西方发达国家的传播业无论在数量、覆盖面、信息量,还是社会影响等方面,均居主导地位。据资料表明,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消息来源于只占世界人口七分之一的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信息量,是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100倍。

在这种语言和信息流向环境下,国际传播必须符合国外的实际才能有效。

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国外的实际,了解国际传播的特定对象。国际传播的对象是外国人,其中也包括海外华人。这是一个众多、复杂、多变而又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群体,不但要内外有别,还要外外有别。从事国际传播的人,不但要内知国情,还要外知世界。这不但是国际传播的特殊性之所在,也是国际传播的困难之所在。要做好让这些传播对象了解中国的工作,就要遵循“了解第一”和“让事实说话”的国际传播的基本原则。国际传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由于国别的差异化导致的价值倾向、思维习惯和兴趣爱好的不同,所以我们在从事国际传播活动时要清楚传播的主要对象是谁。我国的传播对象是国际范围内的政府,组织和个人,而且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国际传播的主要受众。在传播活动中,针对性是有效性的前提,因此在国际传播中采取“内外有别”的政策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从传播学受众角度看国际传播受众,应当从大众受众观到细分化受众观。

以细分化的、独特的传播占领具有不同社会人口统计特征的受众的传播市场。

而要想得出细分化市场,细分化受众,首先就要对受众心理进行调查研究。但是,受众心理,简而言之,即“给我我想要的,在我想要的时候给我,而且是以我想要的形式出现。”这些原理表明,了解传播对象国的语言、文化、风俗等情况,有利于增强传播力。

二、开办英语及多语种,适应国际传播的发展

加强对象国传播的认同感,“打造一流媒体,切实提高传播能力”,把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这是中央对于国际传播指出的方向。国际传播媒体要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和落地率,积极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传播体系。深入研究国内外受众心理及特点和接受习惯,善于利用现代传播技巧,增强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现代传播体系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不断适应信息化和全球化条件下国际传播的新特点新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加快实现由传统媒体为主向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转变,由面向国内为主向国内国际并重的转变,这样才能为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现代传播体系夯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增强自主创新意识,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引领潮流、在国际上具有知名度的媒体及精品栏目和节目,进一步提高我国媒体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针对目前英语的强势,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强外语国际频道建设,拓展与外国主要电视机构的合作,大力推动电视节目海外落地,使我国国际传播的图像、声音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进入千家万户。在电视与新媒体的结合上,加强网络电视建设,加快建设体现国家水平、在国际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网络电视台,创新网络电视节目的生产制作模式,鼓励原创节目,增强互动性,吸引广大网民上传和下载健康生动的网络视频,最大限度地扩大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从而占领网络视频新阵地。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国际传播,加强网络传播的技术研发,充分吸收和利用国际上最新的互联网技术,积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电视传播新技术,促进网络电视与手机电视、车载电视、楼宇电视等的融合,扩大网络电视的覆盖面。找准我国国际传播事业中存在的问题,运用恰当的传播策略进行有效的国际传播,从而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营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舆论……对国家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网站国际在线(www.cri.cn)于1998年底上线,经过多次改版,目前已成为囊括环球网络电台、网络电视和播客平台等在内的多媒体集群网站,日均收听人次70万,日均页面访问量超过1000万人次,超过40%的访问者来自海外。国际在线网站不仅是电台节目内容的延伸,而且是电台节目的互动平台和听众社区。在国际在线网站,网络用户不仅可以听到广播电台正在播出的所有节目,而且可以查看到节目单以及正在播出的节目的时长、类型、主持人博客等信息,还可以下载节目音频内容,并通过聊天室与主持人及其他正在听节目的网友聊天交流,参与到节目的互动传播之中。

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于2004年首次聘请国外专家———来自新西兰的艾德文·马厄(Edwin Charles Maher)担任主播。艾德文称这是中国媒体全新的国际化形象,他本人作为央视首位洋主播也标志性地成为央视新闻传播国际化路线的一个开端。洋主播可以发挥两种作用,一方面对于国内观看电视节目的中国观众可以看到讲英语的外国人,可以接触到用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等纯正语音播报的新闻;另一方面对于国外的受众而言,这种方式也让中央电视台有了全新的国际形象。目前,互联网几乎普及到全球,BBC、CNN等国际媒体都有各自国家的特点,所以中国的国际新闻也需要用通过不同的形象和不同的语音播报来塑造一个国际化形象。

广东电台将制作的《广东英语新闻》和《今日广东》广播节目提供给日本NHK“亚洲英语新闻交换网”和英国“世界广播网”向亚太地区及全球传播,广东电视台与韩国广播公司光州台互换访问、交流和摄制节目。点阵遍布主要国家地区,把国际传播窗口移至对象国受众,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缩短与受众的距离尤其是心理距离。

同一国家、民族的人因文化背景相近而较易沟通,所以应该适当聘用“本土化”人才。在广东电台、电视台等单位聘用多语种外国人和在国外生长或留学的“海归”担当配音、主持人,还根据国际传播媒体实际运作需要,聘请对象国或其他熟悉业务、有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担当顾问,充分发挥这些人才独到的优势和作用。在传播形式上以国际社会听得懂的、容易接受的,而且形式很活泼、很鲜活的方式去阐释中国和平发展的核心理念,这是国际传播人的重要任务。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增强对象国对我国国际传播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