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西视界融合中的电影审美时空
9652700000008

第8章 欧洲生命美学的艺术冲动(1)

第一节叔本华、尼采的生命意志本体论

及其美学生命是20世纪西方美学一个重要的概念,回归生命本身才能回答美学的审美体验等问题。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美学、克罗齐的艺术直觉论、狄尔泰的生命哲学、柏格森的直觉美学、马利坦的艺术创造性直觉观以及现象学、存在主义都对生命的存在与艺术的关系进行思考,从生命哲学的角度解读艺术的来源、本质、价值等难题。同时,人的存在是世界的核心,也是艺术的核心。生命的存在是艺术的本原,艺术是生命的表征,也是滋养生命的身体和精神的形式。所以,对20世纪西方生命哲学/美学的清理是有必要的。而且,中国古典美学其实有旺盛的生命哲学意味,中国的哲学家把人类的生命和世界的存在融合一处,生命是人类和世界的一致之处,由此构建人类和世界和谐共存的基础。

叔本华是20世纪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开创者之一,虽然在柏林大学和黑格尔正面交锋以惨败辞职而告终,叔本华的思想还是开辟了西方哲学/美学新的领域。叔本华的哲学核心思想是生命意志本体论,其中有两个关键判断:“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作为意志”。所谓世界是我的表象,这里的“世界”与唯物主义的“世界”在意义上已经发生变化,叔本华的世界其实更大意义上指的是在世之界,即人类生存的时空境域。“世界是我的表象”因为颠倒主次而饱受唯物主义的批判,但是,从新的视域进行理解,叔本华的判断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人而言,所谓世界只是作为核心的“我”的表象,世界现象在作为主体的“我”面前,“我”的世界是呈现在“我”面前的表象。从生存论角度理解,世界的风花雪月景观和生死离合境遇在人之上汇聚,从而造成人的种种命运。对人而言,“世界”就是逐渐形成之中的主体“我”的表象。“世界”建构了个人的全部记忆,全部理解。“世界是我的表象”其实是“世界是‘我’的世界的表象”。这是以人为中心的唯心主义的解读方式,与唯物主义对世界和人的理解截然相反。

在表象世界之外还有意志世界,意志是世界的内在本质。人的存在有两个半球,一个是身体,另一个是意志。“这个身体也是表象之一,无异于其他表象,是客体之中的客体”。这与海德格尔关于身体的存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说法有内在一致之处。人的意志存在是身体行动背后的本质与意义,是身体的内在动力,不受根据律约束,是真正的主体。而且,叔本华认为世界也存在其本质——意志,意志外化形成世界的表象。意志是自在之物,能够获得自由。“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意志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一种不可遏止的升腾的力,一种生命的力量。其实,意志是一种生命意志,是存在于世界万物之中的生命的本质力量。而人生幸福是意志得到顺遂,人生痛苦是意志受阻,人生大多数情况下是意志受阻,所以,人生最终无法摆脱痛苦,摆脱悲剧。人生要从痛苦之中解脱则需要禁欲。人生最终总是要消除种种具体的形式,消除普遍的形式如时间、空间、表象、意志,最终归于无。

受印度佛教影响甚深的叔本华认为人的认识方式是直观。是一种直接的了知,与中国的古典哲学的直观论相似。形成知识需要直观表象,“直观表象包括整个可见的世界或全部经验,旁及经验,所有可能的诸条件”。直观表象从而获得经验,获得理性认识。直观是一种超越感性和理性,在瞬间把握对象因果性的主体能力,具有锐利的辨别力、透入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思维。由直观论直接产生了叔本华的审美观审说,从美感谈审美的问题。叔本华引用了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著名判断,人对意志的认识必须通过理念进行,意志要具体化为理念才能认识,认识是具体的,受时空条件和因果律的限制,认识主体摆脱意志和欲望的限制进入纯粹直观状态才能表象世界,直接认识普遍的理念,“纯粹的主体”才能睁开“明亮的世界眼”进入观审状态,此时观照到的理念也是纯粹的客体,是永恒的形式。处于观审状态也就是处于审美状态,艺术的审美状态可以让人从意志痛苦中获得暂时的解脱,主体与理念处于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艺术观审的实质是,个别对象从现实关系中超越,成为虽仍呈个别形态但却直接显现普遍永恒理念(本质)的东西。“就艺术而言,那些关系也消失了。只有本质的东西,理念,是艺术的对象。”

尼采承接了叔本华的衣钵,生命意志本体哲学由生命意志论演变为强力意志论,把永恒地进行创造和破坏的生命意志视为世界的本质,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生命的肯定。美就是对生命进行肯定,丑就是对生命进行否定。美肯定生命,甚至肯定生命意志前进过程之中的痛苦、矛盾、毁灭。“从生存获得最大成果和最大享受的秘密是:生活在险境中!”强力意志是尼采后期哲学的核心概念,强力意志超越了生命意志,指的是生命力量的扩展和超越,人的身体和精神是强力意志的产物和表现。自然、社会、宇宙的根本力量都是强力意志,意志的强弱矛盾斗争形成冲突。世界就是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对人而言,人的认识、理智、逻辑是生命意志的产物。理性实际上是人类在经验背后寻求普遍永恒的真理世界,这一世界并不存在。尼采肯定感性,“我们的感官是多么精致的观察工具啊”,“他们根本不说谎”。感官的价值在于显示强力意志的生成、流逝和变化。尼采认为理性追求物质生活和物质技术,与人的精神相违背,科学、理性、真理都是“无用的虚构”,成为伤害生命的危险力量。

尼采认为人的生命本能制约着他认识世界的角度,“透视”角度来源于主体,主体因为有利于对生命的保存、生命实践的需要和语言的牢笼(杰姆逊语)而对对象会产生一定的视阈,真理或者谬误都在其中。“人在最后的事物中找到的东西不过是他自己曾塞入事物的东西。”人认识世界是通过直觉体验自己生命和强力意志来认识世界的强力意志,体验到生命力的强大和升腾。这为直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直觉不是混沌的感觉,而是一种认识世界的唯一的方式。在这种直觉之中,于瞬间直观世界的本原,生命力的强大。这是尼采美学思想的基础,与东方神秘的禅宗美学思想有内在的一致之处。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用日神和酒神象征宇宙、自然和人类的两种基本的生命本能和力量。日神是幻觉力量,日神展示梦的幻境和美的形象;酒神是情绪力量,展示为激昂的热情。两种力量都是非理性的力量。日神呈现的是美的世界,酒神的审美是崇高的体验。日神作为一种语言性的美丽是人超越个体,获得人生价值。日神的超越个体化是梦幻的超越。酒神超越现象界进入本体界,在艺术中寻找超越个体的生命意志,从而获得形而上的快感,展现世界的生命不息的永恒本质,从而与宇宙的本原太一融合,“得以领略太一怀抱中的最高的原始艺术快乐”在这一点上,与中国古典美学不谋而合。中国古典美学强调的就是人与世界的同一,在其中获得身心二元的安宁。因为世界和人的本原都是生命意志,所以二者获得统一的可能性,在同一之中能够展现作为世界和人的生命强力意志。所以,尼采认为,以“上升生命”、“作为生命原则的强力意志”为标志,适应生命意志的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丑的。美是世界和人的生命力量的肯定。“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的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学,它是美学的第一真理。”由此,尼采建立了以强力意志哲学观为基础的生命美学。

第二节狄尔泰和柏格森的生命直觉美学

德国美学家弗·斯莱格尔(Friedrich Schlegel)曾经在19世纪前期提出建立相对于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哲学的以心灵为核心的生命哲学。19世纪下半页,生命哲学在德、法两国首先出现。狄尔泰是以人为核心的生命哲学的奠基者之一。狄尔泰的生命观是人的集体的精神生命,不是指人之外的生命,也不是指个体生命。狄尔泰认为生命哲学是对人类关于“生命”的形而上学冲动的反应,是对于人的精神文化活动的反思。生命哲学的任务是指导生命实践。认识与思维建立在生命体验特别是内省经验的基础上,“在精神科学中,每一抽象原理归根到底都通过与精神生命的联系获得自己的论证,而这种联系是在体验和理解中获得的。”理性是人类的经验的一部分,理智之网并不能把握整体的世界,生命是人的经验的总和。在生命经验的基础上人类才能把握世界,领悟人类本身。西梅尔认为生命力、生命冲动、对生命的渴望是人类一切活动、人类生活一切领域的终极动力。生命成为人类文化的终极的动力来源和解释依据。这是生命哲学的意义所在,生命哲学在美学、艺术学方面有极大的潜在价值。

柏格森是法国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以绵延(生命冲动)为核心的生命哲学至今仍然影响世界现代美学的进程。所谓绵延,包括运动、变化、发展的时间性过程。绵延指一种心理体验和活动状态。一种心理或意识状态运动的连续性。绵延就是一种自我的意识形态,是自我的存在方式,自我是一种“纯情绪性的心理状态”,绵延是唯一实在的东西,世界只是自我投入空间的阴影;绵延有着绝对自由的意志,不受因果律和必然律的限制。绵延作为心理、意识的纯粹运动,是纯粹的质,没有数的性质。绵延是一种创造和进化,是新质的不断涌现,是一种滚雪球似的积累,而不是新陈代谢。后来柏格森用生命冲动的概念取代了绵延,生命冲动指一种非理性的不断运动着的主观心理体验,又是创造万物的本原和原动力。生命冲动和生命意志一样,都是世界产生的本原,作为一种力量不断地创造世界、自然、人类。生命不只是人类的生命,也是自然中有机生物的生命,甚至是世界无机物质的生命,永悬人类头顶的灿烂太阳也是生命,奔腾的河流也是生命,“生命”概念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泛化和推展,这是一种泛生命论,在美学上有着极大的实用价值。

柏格森否定理性的价值,认为理性运用概念、符号、哲学体系试图把握实在,其实只是徒劳,概念与符号只是表示实在的“影子”,并不能进入实在本身。哲学建立符号体系,把深奥的生命包含于抽象的符号组织之中,但是依然无法进入生命之流中。“形而上学家在实在之下掘了一条深长的地道,科学家则在实在之上架了一座高大的桥梁,然而,事物的运动之流却在这两个人工建筑之间通过,而不与它们接触。”。理性认识只能认识对象的现象,不能进入生命的本体。只能描述对象的共性,不能解释个性。比如,小说能够描述人物性格的表露与外部的内容,而无法展现人物的本质。“描述与分析只能让我停留于相对事物之中。唯有与人物本身打成一片,才得到绝对。”“与人物打成一片”的方式就是一种与人物在精神上达到融合的心理机能,直觉、感悟、领悟的心理机制都可以主客融合,生存在人物之中。在艺术之中,创作和欣赏艺术时主体会进入艺术品传达的审美境界,充分地领悟艺术品承载的艺术信息。视听艺术可以最大化地营造审美的艺术场,视听形象经过艺术加工后会直接地震撼观众的视听感官和心灵,达到艺术传达的目的。柏格森强调直觉的功能,实际上直觉包含了非理性的心理因素,与中国禅宗的直觉妙悟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禅宗讲究于刹那之间把握永恒,妙悟宇宙真谛。柏格森认为于直觉之中可以把握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