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西视界融合中的电影审美时空
9652700000006

第6章 中国古典美学的时空超越精神之旅(5)

山和水都是相,可以视为相的代表,一个象征。未参禅时见到的山水是自然的山水,与人没有建立关联。人见到山水的原生态本相。亲见知识,指的是处于境遇之中的人五根对“山水”之相进行视听感受,进行体悟。“亲见”着重的是体验,“知识”着重的是领会,“身是菩提树”,身体有感触,然后智性萌动通会世界达到圆融之境。在“亲见知识”的过程中会“破相”,是对原生态本相的否定,“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是“有个入处”,在否定之中逐渐感悟山水的本真。最后“得个休歇处”,其实是“出处”,了然于胸后领悟到山水的本真存在。无论人感悟与否,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山水是感悟存在的媒介,山水本身并无变化。相也就是感悟的媒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物相,物相之中蕴涵佛教真如。

相是禅宗感悟的对象,也是媒介。相与审美中的象同义,象是审美的对象,也是审美的媒介。重要的是生存体验、人生感悟和审美愉悦,至美之境即是至真之境,禅家往往是诗家。诗与禅最后殊途同归,在思维上两者大致相同。审美思维是形象思维,形象就是相。相在禅宗中的地位和价值与象在艺术中的地位和价值相似。特别是在当下读图时代,图像、视像都是相,它们充满现代人类的生存空间,图像文化成为人类文化的主流,这意味着“相”在人类文化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相满足了人类的物质需要和欲望,没有超越动力的人类往往沉溺于色的满足之中。对于大众而言,满足正常的欲望无可厚非,但是人类总需要精英感悟人生世相,解释技术带来文化狂欢导致精神困境的原因。人在欲界和色界之中消费沉沦,其实总需要向无色界的精神升华。在影视艺术中,对相的体验和感悟将会领悟到空明的境界,品味人生,领悟世界的大化之道。这对个人而言意味着精神得到归依,对人类而言意味着文明新的生机活力,毕竟当下人类的精神困境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何从纷乱的物质技术图像世界走向澄明的彻悟之境,这是一个困扰全人类的难题。

三、慧

慧是什么?慧是智慧,慧是般若,智慧是菩提。佛家修行途径有三:戒、定、慧,三位一体。戒是忍受戒律,不为恶,压制欲望,由戒生定。打坐、面壁、念佛都是定,定是排除杂念,静心向佛。定是静思惟修,心定智慧自生。慧与定为一体,不可分割。两者譬如灯与光,有灯则有光,有光必有灯。

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第一无迷言定慧别。定慧体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引自《坛经》之《定慧品》。

佛家的核心命题是悟,修行的终极目的也是开悟。慧指修行的主动性,观照世相百态,于思辨体味之中终极悟解。持定净心是慧的前提,悟解需要空明心境,能否开悟则取决于智慧。修行之中要“无相、无住、无念”:

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本,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引自《坛经》之《般若品》。

无是超越,是向空明升华。在形而上冲动作用下从有向无进行悟解,要超越相,无所滞留,超越个体妄念。如何超越,能够超越即是菩提。“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则般若生。”智慧固然会有思量,有念想,俗世的念想容易执著于个体细琐,产生烦恼。但是,“烦恼即菩提”,超越烦恼才会获得领悟的时刻。海德格尔曾经用光明来比喻智慧,是智慧带来了理性的光明,佛家大彻大悟之境就是光明之境。光明还是譬喻,所谓明,其实更多的是明白、理解。现代讲得比较多的是意识,意识可以视为智慧的一种存在方式。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都是智慧的存在方式。智慧与人生的深层次根性结合,所以佛家常有慧根的说法。眼、耳、鼻、舌、身加上意,形成六门,意指的就是意识。

佛家中称意识为相续识,意识更多指的是俗世之中的妄念,相对于智慧而言,高下立判。如要获得智慧的超越则需要摆脱妄念,净心向佛。相续识如同河流绵绵不绝,其中万象纷呈,世态百相纠集,无化意识,则可超越,否则迷茫。“烦恼即菩提”,从烦恼之中超越可以升华到空明之境。所以,意识也是智慧,意识中也含有智慧,如同盐水中含盐。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阐释学思想奠定了现代阐释学基础,其实与禅宗的智慧说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海德格尔认为领会是此在展现世界存在的三种方式之一,领会世界才能够更好地“筹划人生”。“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而思想的任务是敞开“无蔽的圆融”。海德格尔意义上的思与禅宗的智慧在深层次上相通,西方的哲学大师与中国古典哲学殊途同归。

值得一提的是,禅宗经典中有很多禅师使弟子开悟的公案,这是特殊的智慧案例。《古尊宿语录》曾记载,马祖道一在南岳传法院习禅,一心坐禅,不理世务。他的师傅怀让大师去看他,他也不理睬。怀让大师拿一块砖在地上磨,后来马祖问道:这是干什么?怀让答:磨镜。马祖怀疑:磨砖岂能成镜?怀让答:磨砖不能成镜,坐禅又焉能成佛!马祖刹那间领悟到一味坐禅,执著于定,滞于智慧,是不能彻悟的。怀让的磨镜是一种随机应变,在马祖执著于坐禅一端的情势下,产生了一种“棒喝”的惊讶效果,这是一种机缘,同时,在“棒喝”之中马祖慧根启动,在刹那间明白了佛理。这是一个典型的顿悟的公案。所以,禅宗中的智慧超越理性和非理性的界限,植根于个人天赋和生存体验,在形而上冲动的推动下,抵达光明的境地。

智慧在禅悟中表征的是意义,意义是智慧思辨的结果。在禅家经典著作之中,意义作为符号文本的所指,是一种物化文本的潜存在。禅家讲究“不立文字”,但是禅家的经典还是汗牛充栋。海德格尔曾说:“每一篇对我的哲学的陈述必致不幸,直至《存在与时间》亦致不幸矣。”“写在《存在与时间》中译本前面”。在现代社会中,文本生产社会化、产业化,符号繁殖蔚为大观,符号文本一方面远离真理,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理解真理的媒介/桥梁。

对读者而言,需要从符号文本中读解潜在的意义,从意义中还原生命的意味、万物共通的本质、宇宙的真理之境。符号是媒介,意义亦是媒介。神会大师在五根之上增加了意根,由意生境,人由意根产生意识,意识流动,绵延不绝。在禅悟之中,意识是能否悟解的决定性力量。意识融化在感觉中,感觉融化在意识中,在感觉化智慧和智慧化感觉中人类通向悟解世界的征程。符号是存在者,意义是存在;意义是存在者,思想是存在;思想是存在者,智慧是存在。人在符号、意义、思想、智慧之间进行解读、还原、超越的回环往复。知识、文化、文明、智慧才会逐渐积淀。电影影像构成了审美四维空间,共同构建蕴藉深沉的境界,一切人生大义如盐融水,有慧根者得之。而电影是符号的集大成,影像、文字、音乐等都在启发慧根,使人抵达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