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类型电视剧研究
9650600000060

第60章 谍战剧(5)

(二)悬念架构和视角转换的叙事策略

首先,悬念的架构。谍战剧惯常采用的叙事策略是运用悬念,重视情景设置,营造危机紧张气氛。这种“悬念是一种悬而未决的叙事上的情节点,即情节多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影视剧中悬念的定义其实是大同小异的,其目的无非是为了调动受众观剧的积极性,设身处地地为剧中人物的命运担忧和焦虑,为剧情的发展走向紧张而焦急。也有学者提倡悬置的说法,认为“悬置”的基本手法是“将观众急欲知道的事实有意遮掩起来、放下不提,从而造成接受上的好奇心、期待感。通过‘悬置’,观众可对所叙的人物、事件保持兴趣关注……‘悬置’也可视为对情绪时间的有意延长,通过重新整合时间历程从而将信息接收者的审美期待拉长、延伸并且绷紧”。“悬置”究其实质也是悬念设置的意思,该学者将其分类为“主导性悬置”和“枝节化悬置”,我们认为这种分类方法是十分合乎实际的,谍战剧也是频频用之。“‘主导性悬置’,即左右着剧情发展、成为叙事进程核心动力的悬置。而‘枝节化悬置’,则多表现为安设在局部叙事上的‘放下不提’,是叙事主干上派生出来的枝杈。”同上。谍战剧常常是“主导性悬置”和“枝节化悬置”交替使用,“主导性悬置”一贯到底,“枝节化悬置”层出不穷,环环相扣,在给观众释疑的同时也在逐步设疑。纵观几部反响不错的谍战剧,如《梅花档案》、《一双绣花鞋》、《食人鱼事件》、《暗算》、《誓言无声》、《数风流人物》、《特殊使命》、《潜伏》、《黎明之前》等,无不是巧用此两种悬置的佳作。

从悬念的分类上看,谍战剧中出现最多的应该是希区柯克悬念理论中所倡导的“信息悬念”和“自然悬念”。“所谓‘信息悬念’,就是观众所掌握的信息量在某一时刻大于剧中人所掌握的信息量,两者之间出现了落差,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观众欣赏时产生紧张关切心理的悬念形式……‘自然悬念’指的是不需要在银幕上解释就能唤起人们恐惧感的东西,比如刀、炸弹、蛇、坟墓、尸体等。自然悬念主要是来自于人们对自然状态下某些事物的美学关照,它可以因导演的引导而变幻不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导演必须借助观众的道德判断和美学关照。”“自然悬念”是比较简单的悬念类型,绝大多数电视剧受众都会对生活中不常见的刀、枪、坟墓、尸体等物体产生恐惧感,当这些物体一旦出现自然会引发观众的紧张心理。在“信息悬念”中,编导有意设置的心理落差,让观众为剧中我方人物的处境担忧。谍战剧中的“信息悬念”比比皆是。《五号特工组》里,当我方侦察员冒充护士去刺杀敌方傅宗仁时,镜头通过全知视点告诉观众我方侦察员即将进入危险境地,敌方已经有所戒备,而我方人员却并不知道这一点,信息的落差使观众为剧中人物担忧不已。《一双绣花鞋》中,女主人公林莹因无处落脚寄居到女老师谭辛家里,而已有数条人命案在手的特务计雨堂正是女老师谭辛的哥哥,被谭辛藏匿于自家的地下室,计雨堂要杀掉所有见过绣花鞋的人,而林莹恰恰是见过绣花鞋的人之一……观众无不为林莹的危险处境担忧,而此时编导让林莹寄居谭辛家的目的已经达到,悬念设置成功,悬疑效果产生。

除了使用希区柯克悬念理论观照具体创作外,谍战剧的编创者也常常会在情节、人物性格和电视剧的细节之处设置悬念,我们姑且称之为情节悬念、性格悬念和细节悬念。情节悬念是谍战剧经常使用的叙事策略,大到全剧设置,小到篇章转折都可以利用情节悬念。谍战剧惯常的使用手法是发现内部存在潜伏特务,特务是哪个,他抱有何种目的,针对何种项目进行破坏,我方应该采用何种策略制止特务活动,采用何种方法挖出潜藏特务,往往这个抓特务的过程就是事件的全过程,情节悬念贯穿始终,直到最后特务落网,疑团揭开(情节悬念可以说是主导性悬置和枝节化悬置交叉运用所产生的效果)。谍战剧中的人物性格会因此类题材而赋予了神秘化的色彩,一般特务自不用说,老奸巨猾的特务头目将实际意图深藏不露,不到剧末不会现出狐狸尾巴;正面人物因其职业要求身份特殊,许多时候为了国家利益必须恪守机密,即使被人误解甚至众叛亲离也必须默默承担,这类人物形象在隐忍的外表下藏有深邃的人性光芒,在受众看来这类人物是具有一定性格悬念的。所谓细节悬念的使用,最为典型的是以某种道具作为一种细节悬念贯穿全剧,推动情节发展。《一双绣花鞋》中的“绣花鞋”,《梅花档案》中的“特务派遣图”,《数风流人物》中的“黑熊布偶”,无不在关键的时刻串联上下文,变剧情的平铺直叙为跌宕起伏。《一双绣花鞋》开头,一群各怀心事的人在焦急地等待开棺验尸,希望拿到36名潜伏大陆特工的名单,谁料开棺后里面只有一双蓝布绣花鞋,随着剧情的发展,见到绣花鞋的人陆续死去,于是民间开始流传绣花鞋会杀人的谣言,每次绣花鞋出现山城就蒙上了一层恐怖气氛,剧情也开始悬疑跌宕,道具的恰当使用将整个谍战剧衬托得生动起来。

除此以外,延宕和巧合的恰当运用也可为谍战剧增色不少。所谓延宕,是指导演在叙述所发生事件、安排故事情节和设计人物言行时,利用观众的期待和关切心理,故意放慢节奏,延缓事件进程,以增加悬念长度和力度的艺术手段。在电视剧中,巧合与误会作为生活中常见的戏剧化、非理性的因素,可以有效地影响其情节的发展方向。延宕和巧合可以说都是悬念设置的技巧之一,谍战剧只有巧妙地吸收悬念机制,营造戏剧冲突,提升内在节奏,才有更强的可视性。在2007年的谍战剧《落地,请开手机》中,间谍林家华和何晴在办公室里谈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时,传来了敲门的声音,两人立刻停止谈话,向门的方向紧张张望,这时观众凭借长久以来形成的观剧经验产生的第一反应是:必定是虚惊一场。突然,门被打开,四五个表情严肃的人站在门口,这时候画面恰到好处地静止了两秒钟,然后镜头转向林家华,观众随着此时林家华伪装镇定的面部表情质疑起自己的判断:难道被发现了?一秒钟后,镜头从林家华的脸上移开,投向众人,一声:“祝你生日快乐!”让观众和林家华共同解除了危机感。在剧情延宕的两秒钟内,镜头由众人严肃的场面转向林家华故作镇定时,编导巧妙地运用了观众的关切心理,制造并延长了悬念效果。

《潜伏》里,这种手法也常被使用,站长吴敬中为翠平举办的接风宴上,情报处处长就给了翠平一个下马威,他假装随意问:“余太太,易县在太行山区。你有没有见过八路军哪?”翠平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起身向侍者要捞面条的筷子。这时所有的眼睛都盯着她,剧中人物有看好戏的,有担心的。这几秒钟剧情的延宕使观众惊出了一身冷汗,制造了悬念效果。接着翠平坐下来,慢慢答道:“见过扛枪的,不知道是什么军。”终将局面化险为夷。这种悬念设置打破了观众的思维惯式,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力。《暗算》的走红或许能给我们些许启示,有人总结在戏剧的36种情景元素中,《暗算》占了17种之多。但没有人认为这17种元素有拼凑之嫌,反而觉得剧情抓人,精彩处处皆是。

在悬念设置方面,《黎明之前》可以说是谍战剧中一个颇具特色的“另类”。该剧并没有让观众花时间去猜谁是卧底,而是在开篇就干净利落地对人物进行了清楚的交代。而正当观众觉得毫无悬念时,却发现该剧的悬念是:国民党得知情报局有共产党卧底,但口供被毁、证人被杀。于是,国民党情报局要查杀证人的凶手,要抓卧底,要抓“水手”,而我方地下党要破坏“木马计划”、“摩西计划”,围绕这四大目标,悬念一个接着一个,直到最后一集才真相大白。比如,李伯涵出场后,貌似突兀地有一段和马蔚然的走廊对话,但之后剧情对这个片段再未做解释。直到最后一集,观众才发现这段对话竟是左右最终局势的关键筹码。《黎明之前》就是这样,在每集都铺设了一个个待解疑点和线索,如同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让观众时刻处于“达摩克利斯剑”下的紧张感。

其实,悬念本身的构成机制并不复杂,谍战剧也常用之,只是目前编创者缺乏对其进行系统地分析和自觉地运用。有些谍战剧常常忽略悬念技巧的使用,而追求平淡质朴风格的创作方式,须知谍战题材陌生神秘化的素材正是其优势和长项,是发挥悬念机制的最好载体,也是逆境情势下彰显英雄品格的最佳方式。另有一些谍战剧则过分营造恐怖气氛,悬疑不足恐怖有余,难怪有观众认为谍战剧除了营造恐惧气氛再没有更好的创作特色。须知谍战剧不是惊悚片,电视剧的大众普及化和日常家庭性也绝对抵制恐怖电影式的谍战剧在国内传播流行。因而如何在悬念技巧上下工夫才是谍战剧突破自身的成功之道。

其次,叙事视角的转换。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托马斯·沙慈把好莱坞经典电影的叙事编码归结为三个基本特征:其一,讲故事的人(导演)要把他的在场伪装起来;其二,故事本身是一个封闭的文本,主要表现在情节冲突要在一个叙事结束的行为中得到解决;其三,观众并没有意识到当他们看电影时是积极参与了含义的构成。如果遵循好莱坞电影的叙事编码,谍战剧的叙事策略就不应该仅仅拘泥于悬念的架构,还应该灵活转换叙事视角。目前,许多谍战剧编导往往采用了“全知”视角,而很少采用“内/外视角”的叙事策略。“内视角”,即编导等同于故事中的人物,其所见、所感、所思均附着在剧中的人物身上;“外视角”,即编导仅是局外旁观者,无论镜头语言还是人物语言,只有环境、外貌、音响等可视可听的实况,而鲜有剧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表露。

相比较全知视角下编导对他镜头下的种种人物、事物拥有至高话语权,可以无所不能地加以展现,采用“内/外视角”的叙事策略更能够给观众制造“信息落差”,让观众在解读叙事的过程中产生“自我探险”的愉悦感。《潜伏》的叙事角度就是融合了这两种角度,它的描写不局限于主人公余则成,也包括军统站内的其他人,但是它的视角基本没有离开余则成的活动范围,几乎每一场戏都和余则成有关,而且每一个事件最终都会落到他的身上。《暗算》同样擅长叙事视角的变化,《捕风》中幼年的安在天常常亲眼目睹父亲被审查的经过,让原本不该在场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以目击证人的身份述说自己并未亲见的事件,变为无所不知的“他”,从而诱导观众成为编导同谋。这样不仅考验了观众的智力,提高其观剧兴趣,同时也实现了文本审美价值的最大化。可谓一箭双雕、锦上添花。

综上所论,我们看到,谍战剧经过新世纪十年的洗礼,正以前所未有的魅力,担负着进一步繁荣电视剧市场的“特殊使命”,随着“潜伏”故事的不断“解密”,追求与之配套的更臻成熟的艺术形式已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