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类型电视剧研究
9650600000027

第27章 儿童剧(5)

“最初一念之本心”的纯真还在于儿童心灵的坚韧,相较于成人面对苦难的深沉,儿童在面对苦难时是轻松而单纯的,他们追寻着美好并坚信美好的实现。优秀的儿童剧往往肯定儿童的这种纯真天性,常常给故事一个比较光明的结局。如在《三毛流浪记》中,孩子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即便是这样,也未能泯灭他们纯真的心灵,第三集《混沌世界》中三毛遇到了有钱的小六子,经小六子的引荐,与大鼻子黄大炮成为朋友,过上了不愁吃喝的好日子。但当三毛发现大鼻子黄大炮的生活是依靠小偷小摸得来的,还是想方设法地离开了他们。虽然三毛和小六子的境遇凄惨,但他们的心灵却仍如皎皎明月般纯净,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可过程却依旧愉悦。电视剧没有辜负这片玉壶冰心,给了三毛一个快乐的结局。

“最初一念之本心”的纯真不仅在于儿童本身心灵的自然天成,也在于儿童剧在传达的时候透出的那份“真性情”,童心,使儿童剧到达了艺术上的“真”。孩子真诚、率直、不虚伪、不做作、不自欺欺人,是成人世俗化世界的一面明镜。正如丰子恺所发出的慨叹:“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斫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只可惜,儿童剧的创作者中这样的智者太少了,不少儿童剧忽略了儿童貌似简单心灵的深沉力量,将“童心”的审美价值活活地丢失了。

(二)“无意思之有意思”的浪漫童趣

相较于童心是儿童思想的纯真而言,童趣则是儿童情态上的浪漫。童心纯洁美好,童趣迷人可爱。童趣是儿童天性引发出来的独有魅力,反映在艺术作品中,可以用“无意思之有意思”来解释。“无意思之有意思”这个提法是赵元任在翻译《阿丽丝漫游奇境记》一书时,在该书序言中提出来的:“所谓‘没有意思’就是英文的Nonsense,中国话就叫‘不通’。但是,凡是不通的东西未必尽有意味。”周作人对此深表赞同,并联系西方文学史对“没有意思”进行了阐述并发展其内涵,他先指出了“没有意思”的文艺作品的范围,“最初是那些‘无意味不通的好例’的抉择歌,如《古今风谣》里的‘叫驴斑斑’,以及‘夹雨夹雪冻死老鳖’一类的趁韵歌,再进一步便是那些滑稽的叙事歌了”。这些作品貌似没有意思,可它们却有着独特的魅力,是“专以天真而奇妙的‘没有意思’娱乐儿童的”,而对于儿童来说,这“没有意思”又偏偏独独是他们的嗜好,“儿童大抵是天才的诗人,所以他们独能赏鉴这些东西……因为这无意思原自有它的作用,儿童空想正旺盛的时候,能够得到他们的要求,让他们愉快的活动,这便是最大的实益”。由此我们总结出,“无意思”是指那些并不特意地摆事实讲道理给儿童,而是顺应儿童心意,体现儿童特有趣味的文艺作品。

这些“无意思”与儿童世界更接近,它们最能满足儿童们的需要,而这种满足,就是一种审美的满足。因而可以说,表现出“无意思之有意思”的童趣是儿童艺术应有的一种审美价值。反映在儿童剧中,首先则是表现了儿童率真与热情的一种情态。早期的《小佳佳游园》、《小佳佳和熊猫》等“小佳佳”系列就是对小佳佳可爱伶俐的写照,小佳佳想玩跷跷板,可跷跷板却被一个“大朋友”霸占了,小佳佳急中生智,找来木棒加长跷跷板,带着小伙伴们一起把“大朋友”翘起来,“大朋友”只好灰溜溜地走了,小佳佳和小伙伴们神气活现地笑着,竟顾不上有人把自己的裤子弄掉了的尴尬。小佳佳看墙上有人写着数字,好心肠的他找来石灰浆,要把墙壁重新粉刷干净,可是刷着刷着却刷到一个穿着数字的阿姨身上,小佳佳慌了,又赶忙弄自己的衣服去擦,结果越擦越糟,小佳佳的窘样让人忍俊不禁,这就是童趣的魅力了。儿童天真的情态在儿童剧中比比皆是,如《小兵张嘎》中,嘎子凭着机灵劲得了把真枪后,心里特别高兴,招摇着对一群“小兵”指手画脚。对此不服气的胖虎要和嘎子打赌比赛摔跤,竟赢了,于是得了嘎子的真枪。嘎子为了要回手枪,和胖虎再次打赌,上次摔跤嘎子是弱项,这回比爬树。胖虎好不容易爬到很高的地方,可嘎子一下子就爬到树顶,但是再也不下来了,急得胖虎在树下直叫唤。两个小孩憨直天真的模样,甚至无聊的打赌,是“无意思”的,可让人心生愉悦,也让儿童心生亲近,自然是“有意思”了。这“有意思”是孩子们直直落落、明明白白的天真情态,可爱得很。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有个最突出的特点是“泛灵论”。他解释说:“儿童时期的泛灵论乃是把万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倾向。”按照皮亚杰的说法,儿童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充满着“泛灵论”,他们可以参与一切:草木的枯荣,鸟兽的鸣叫,甚至一些无生命的天体运转等现象在他们眼里都是有生命的。因此,儿童剧传递这“有意思之没意思”的童趣时,就要表现出一种浪漫幻想的气质。比如《贾里的故事》里的动画穿插,很好地抒写了贾里的内心世界;《快乐星球》每一集都以一个冷笑话开场,非常符合儿童思维习惯。所以,儿童剧绝不能侧重抒写壮阔波澜的社会生活和阐释深邃的哲理,必须按照儿童独特的思维方式,描绘动人稚嫩的童趣并让人在欣赏时感受到这份愉悦的情趣。

二、以善为美的教育意义

儿童剧的受众是儿童,决定了儿童剧必须也应该担负起教育的职责。而这种教育职责,主要以宣扬“以善为美”为宗旨。以善为美,是儒家对人与社会最好秩序关系的概括,它对人类社会和谐发展至关重要。在儿童剧里的“以善为美”就是要帮助儿童认识人生,帮助他们构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少年特工》用执著的毅力、团结的良好品质,使孩子们领会到“善”的积极作用;《小龙人》给小龙人以及奇奇他们带来爱的向“善”的力量。儿童剧“以善为美”的内涵还在于儿童自身,儿童本身纯洁的“本善”,使得儿童剧在表现这样的“本善”时,更能使儿童认识自我并认同自我。儿童的真诚和爱心是他们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的本质,因为“真”是“善”和“美”的基础。离开了真诚和爱心,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善行和艺术。儿童剧《小小的我》中用短短的两集讲述了一个身残志坚的小女孩的故事。一场车祸使剧中的主人公小小变成了残疾人,但她对生命充满热爱,对学习充满渴望,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以自己的坚强和乐观去安慰轻生者,劝导欺负同学的人,还要开导心疼她的父母。小小焕发出的光芒同样也照亮了每个观众。保护和发展儿童的真诚和爱心应该成为儿童美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因而担负为儿童服务的儿童剧必须小心妥帖地坚持儿童本善之美的审美价值取向。

但儿童剧在实现真善美教育的时候,决不能生拉硬扯。必须“让孩子自己去经历、体会、感悟。因为‘告诉’只是‘知道’,仅仅是表面的接受;而‘体悟’却是深入骨髓的‘理解’,往往能化为一生受用的经验”。例如,《家有儿女》就是抱着“让儿童自己去发现”的创作理念,才将潜在的教育理念贯彻到观者的心中。所以对儿童剧创作者来说,与其主动地去教化儿童,不如潜下心来,以一颗本善的心去观察儿童,让儿童真实可人的“自己教育自己”的面貌呈现在儿童剧中,从而实现教育的意义。

三、自由欢娱的游戏精神

自由可谓是艺术的灵魂,黑格尔说:“只有当没有外在于我的他物和不是我自己本身的对方时,我才能说是自由。”这就是审美的最终目的,即实现人的自由。将自由与游戏联系在一起,也有诸多的论断。如席勒的观点是:“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这也说明了游戏是一种自由的活动,只有人处于自由状态时,他方能游戏。而在弗洛伊德看来,艺术是“富于想象的创造,正如白昼梦一样,是童年游戏的继续及替代”,也就是说,任何艺术形式都与游戏分不开。因此,在这里提出儿童剧具有一种游戏精神的审美价值,正是源自于它传递了自由的意义。其实,只要说到儿童,“游戏”便如影随形,游戏在儿童的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儿童喜欢游戏是儿童原始心理的直接显现,并始终伴随着儿童的成长。另外,儿童往往是感觉先于知觉,譬如喜欢吃苹果也只是因为苹果好吃,而不是为了摄取维生素。童心的单纯决定了他们的喜好不从功利出发,而从自身感受出发,这也就是说儿童剧要为儿童所喜欢,首先要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快乐的游戏。成人游戏往往是挣脱现实窒息的暂时性的停歇,而儿童生活的全部几乎皆由游戏组成。在他们那里,游戏活动与审美活动往往混而不分,正如原始舞蹈与巫术活动密不可分一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游戏活动打开了儿童进入审美世界的大门,也唤醒了儿童的审美潜能。

游戏中的儿童是忘我投入的,因为游戏满足了儿童无数可言说或不可言说的愿望,实现了儿童所有的冲动与欲望,这种实现的过程就是幻想的过程,幻想是儿童的天赋与本能,这幻想不仅体现在儿童剧对儿童幻想世界的表现,比如一些神话剧、童话剧,更重要的是它能引起儿童真切的想象,继而在审美过程中激发儿童自身更多的幻想,从而作为他们构造世界的准则。《少年特工》里的那群孩子兵身着橄榄绿,带着勇气出发,运用自己的智慧,终于取得胜利。《巴啦啦小魔仙》中的小伙伴们团结一心,像英雄似的惩恶扬善、行侠仗义。电视机前的孩子们沉浸在这样的故事中感同身受,幻想自己也能去冒险、去经历,去感受幻想得以真切实现的畅快。

这种畅快的欢乐还可以用轻喜剧的风格来表现。我们不能忘记在收看《家有儿女》时一阵阵爽朗畅快的笑声,刘星他们在戏里游戏着,而观看者也在轻松的儿童游戏中获得了欢乐。儿童剧中的这种轻喜剧风格与成人电视剧是截然不同的,它所表现出的是一种纯粹的快乐。《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是一部底层人物的辛酸生活史,尽管他带着笑容,尽管我们能跟着一起大笑,可是他的挣扎他的无奈却让人心生悲慨,“喜剧性在成人艺术中往往是沉重的,它往往将更多历史的、文化的、人性的思考融入看似轻松的笑声中,通过讽刺的、谐趣的、幽默的等不同内涵的笑来表现一种应该被敝屣般抛弃的人性状态”。而《家有儿女》中的笑声却是轻松的,没有阴霾的,情节和场景都是充满乐趣的,孩童独具的奇思异想和荒诞滑稽流淌其中,它不像成人剧那样着力于身后的社会内涵,而是以简单的轻松活泼和欢趣,给儿童一种宣泄的痛快,并在痛快中得到美的感受。

当然,儿童审美意识的发展是呈螺旋式上升状的,从最初直观的感受到有能力深入地思考乃至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儿童剧的审美价值表达不能固定在简单的快乐和玩闹这一层面。一部有品格的儿童剧带给儿童的首先是一种游戏的快乐感,但这快乐感应该是可以被延续的,它不但可以充实儿童的心灵,更能让儿童在审美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趣味体验和教育。

在结束儿童剧这一章的时候,我们不无担忧:新时期的儿童剧呈现“严重稀少的状况,我们不妨看看下面一组数据:1980年,儿童影视剧的数量与成人剧相较,各占50%;1987年的比例竟是1.5%:98.5%……”而2000年至今的十年间,常规的儿童剧竟不足25部。中国有着3.67亿的未成年人,我们的孩子应该有戏看,我们的政策应该向此倾斜,我们全社会都应该经常看看孩子们那一双双渴盼的“大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