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企业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文献
国内关于资本结构的理论研究较少,并大多是介绍西方资本结构理论及其是否适用于中国的实际。比如:沈艺峰(1999)的《资本结构理论史》较完整地论述了企业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演化历程;傅元略(1999)的《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理论研究》对企业如何进行资本结构的优化进行了阐述;朱武祥、蒋殿春和张新(2005)的《资本结构:西方理论与中国的实际》分析了西方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在中国资本市场的适用性及其体制性原因。但是在近年来,国内学者以中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企业资本结构及其研究因素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下文仍然按照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对一些代表性文献进行解读。
1.企业特征因素
陆正飞和辛宇(1998)在控制行业因素下选取了机械及运输设备业的35家上市公司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他们的研究发现:获利能力与资本结构显著负相关;企业规模、资产担保价值、成长性等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不甚显著。洪锡熙和沈艺峰(2000)对1995~1997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21家工业类公司进行了CHI-SQUARE检验,他们研究发现企业规模、盈利能力对企业资本结构有显著影响,公司权益和成长性不影响企业资本结构。肖作平(2003)选取了1996年1月1日前在深市上市的109家公司为样本,采用一个资本存量模型,研究发现:资产有形性、公司规模、财务困境成本与负债比率正相关;非债务税盾与负债比率负相关;产生内部资源能力、自由现金流量与负债比率负相关;成长性与负债比率的关系不显著。
2.公司治理因素
肖作平(2005)选取1998年l2月31日前在深、沪上市的673家仅发行A股公司为样本,利用Logit模型发现公司治理水平高时则更可能较高的负债。比如,股权集中度高的公司、管理者持股比例高的公司、董事会人数多的公司、外部董事比例高的公司更倾向于较低的负债,而存在少数大股东联盟的公司以及控股股东变更的公司、法人股比例高的公司、董事会会议频率高的公司倾向于使用更高的负债。赵冬青和朱武祥(2006)选择1997年年末以前上市的636家非金融A股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股权融资与负债之间既有“互补作用”又有“替代作用”;国有股比例和流通股比例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负债期限几乎没有影响,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短期借款率和总负债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股权性质不影响不同定义的负债率。吕长江、金超和韩慧博(2007)选取1997~2004年深沪两市610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建立联立方程发现,负债融资不能抑制管理者的利益侵占行为。
3.行业与产业因素
姜付秀和刘志彪(2005)利用我国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检验了行业特征、资本结构决策和产品市场竞争之间的关系。实证的结果表明,行业特征对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影响,在不同的行业特征下,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说,在成熟产业里,企业的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在衰退产业和成长性产业里,企业的资本结构与企业对竞争对手行为的敏感度指标呈负相关关系。左志锋(2008)使用沪、深A股制造业的样本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市场条件、竞争状况与资本结构的关联特征。实证结果表明,市场条件、竞争状况显著影响资产和负债的变动,并且对短期负债的影响较长期负债显著。
4.制度体系因素
唐国正和刘力(2005)估计了1996~2002年间我国上市公司债务的净税盾价值、利率扭曲价值以及债务相对于股权的成本优势。研究认为公司债务虽然具有显著的净税盾价值,但是利率扭曲对债务价值的影响不容忽视。至少对优质上市公司而言,1999年10月之前股权融资的成本与债券融资的成本大致相当;1999年11月至2002年,股权融资相对于债务融资具有显著的、可观的成本优势。李国重(2006)把具有中国背景的信息不对称、所有权过度集中等认为是体制性因素,发现制度性力量在中国企业资本结构决策中具有关键的导向作用,导致了资本结构选择与经典理论预期相背离。
5.经济环境因素
原毅军和孙晓华(2006)利用1995~2004年中国沪深两市所有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宏观经济状况、经济政策以及市场发育程度影响公司资本结构,其中GDP增长率与资产负债率正相关,通货膨胀率、实际贷款利率和财政支出增长率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股票市场规模对资产负债率的影响较小。黄辉(2009)也发现了宏观经济的繁荣和萧条对企业资本结构选择有直接影响,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统领性”作用,宏观经济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选择,还使得企业特征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原本影响发生扭曲。
二、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文献
国内关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相关研究是在近几年才出现的,其主要思路是在西方的动态资本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中国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来研究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和调整速度。国内的相关研究文献较少,依照前文国外文献的评述思路综述如下。
1.目标资本结构的验证研究
陆正飞和高强(2003)曾就此问题对深市上市公司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8%的样本公司认为应该设定一个“合理”的目标资本结构,而在这些公司中,又有44%的公司认为其目前的负债率未达到“合理的”资本结构区间。这一方面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确存在着一个目标资本结构,另一方面也说明公司在向其目标资本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障碍。孔爱国和薛光煜(2005)利用1992~2002年沪深两市A股市场的所有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逐年回归方法统计发现:股票市场的波动影响着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变动,但资本结构变动的趋势指向公司历史的平均负债率,并且这种趋势在长期看来愈加明显。这不仅说明了中国的公司存在着目标资产负债率,还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公司的目标资本结构就是公司的历史平均水平。丁培嵘和郭鹏飞(2005)利用中国116家1994~2002年的上市公司数据进行研究,也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存在着向目标资本结构调整的现象,但该研究指的这个目标资本结构是行业资本结构的均值,并指出了这种调整行为比较符合静态权衡理论的预测,而与优序融资理论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