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四川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汇编
9632100000006

第6章 主要工作方法和成效(4)

全省在2007年普查准备阶段和2008年普查实施阶段,落实了普查宣传资金1013.2万元(其中2007年全省落实宣传经费211.3万元)。编发简报2428期、刊登宣传报导文章1314篇、电视新闻报导1912条、滚动播放宣传标语口号9939次、发放宣传资料27.4万余份、宣传专栏234期、悬挂宣传横幅15923条、制作大型户外广告牌347块共7061.8平方米、出动宣传车258次,印制有奖明信片3万余张,发送手机短信19万余条, 13个市(州)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和接受电视台专访, 5个市、县向普查对象发了《公开信》。

四川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宣传,各级政府和机构都十分重视,注重宣传效果和方式,使宣传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促进了全省污染源普查的顺利进行,使普查工作得到了政府、领导、社会各界的支持。

2.4 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的选聘、培训工作及成效

注重选聘人员质量。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是一项专业性普查工作,要求普查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普查知识和环保专业知识,为此,国家普查办要求各省要认真做好污染源普查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的选聘和培训工作。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工作细则》要求,每10个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普查需配备2名普查员,40个一般工业污染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需配备2名普查员,60个农业污染源或10个行政村配备2名普查员,80个生活污染源配备2名普查员,10名普查员配备1名普查指导员,我省各类污染源共计60多万个,全省需配备2万多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工作量大,困难也多,选聘和培训工作任务重,为严格按照普查员选聘标准和要求,把好选聘人员的质量关,对重点工业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和农业源的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主要从各级环保、农业、畜牧、水产、统计等系统内部抽调,对一般工业源、生活源的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可以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和街道干部及教师、院校学生和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中选聘,但要具备高中以上文化、工作责任心强、能吃苦耐劳、身体健康、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协调能力。选聘上的人员经过培训合格后才予以发证正式聘用。

对聘用的人员管理,各级普查办都认真严格,为其制定了详尽的工作计划,建立了出勤制度、业务学习制度、工作情况报告制度、工作目标管理制度、普查证件使用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等,规范其工作行为,并关心和帮助解决其工作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普查员的意外人身保险、社会保险等。使聘用的普查员能安心和尽心做好普查工作。

全省各级于2007年12月底全部完成了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选聘工作。共选聘了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共计16565人,其中,普查员14235人、普查指导员2330人。对第一次选聘使用的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在以后的普查清查、入户调查和数据录入过程中,各地根据不同阶段工作的特点又进行了调整,特别是在数据录入阶段中,我们还要求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必须会熟练使用计算机,打字速度较快,以保证数据录入的进度和质量。

抓好综合培训。技术培训是入户调查表、格填报的基础。四川是少数民族人口居住较多的地区,在我们许多市、县聘请的普查员中有不少是少数民族的同胞,这些人的汉语基础差,环保知识也不多。根据这些特殊情况,省普查办制定了全省技术培训计划,分省、市、县三级进行,以省、市级培训为重点,按照《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工作细则》的要求,对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合格后再持证上岗。培训根据污染源普查清查阶段、入户调查阶段、质量控制阶段不同时期进行。在入户调查阶段,使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熟悉各类污染源的普查表使用,向普查对象讲解填报内容和方法,指导普查对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填写,了解到现场查验有关设施运行状况,查阅相关原始台账记录,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清查阶段:学习污染源普查知识,掌握普查范围,熟悉普查对象基本情况,并向普查对象宣传污染源普查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提高其对污染源普查工作的认识等。在培训中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授课期间,选取当地的一家工业源和生活源表格进行试填,通过试填,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技术难点,组织学员进行集中讨论,共同学习,有重点地针对发现的难点要点进行讲解,有效提高了参训人员的理解能力和业务能力。2007年12月底,全省清查培训全部完成,市、县两级普查办举办了普查骨干教师、普查指导员、普查员和重点普查对象人员的各类业务培训班181期,培训人员23085人次。

入户调查阶段:是普查人员与普查对象面对面工作阶段,普查员、普查指导员、普查办工作人员等必须参与到入户调查和填报数据的具体工作中,技术要求高、难度大,普查任务更重,为不影响进度,省普查办将全省21个市州分为5个片区同时进行集中培训,这样既保证了质量,又争取了时间,培训教员以省普查办组织的专家为主,抽调市级优秀技术人员作为补充教员,对县、建制镇的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都进行了培训。培训内容从包括普查文明用语、普查语言规范、普查行为标准、当普查员与普查对象发生冲突等不愉快的事情如何正确处理等基础入手,都进行严格的培训。将社区、街道和重点企业的法人代表也请过来进行普查目的和意义培训,以训代宣,使社区、街道和企业负责人也了解普查目的、意义和方法,使其主动与普查人员配合入户调查与填表。还重点讲解污染源普查数据处理工作细则,数据处理总体要求;普查软硬件功能介绍及使用,软件安装及初始化;系统管理、数据录入与数据查询、数据复录、比对及修改、审核及修改等,达州、凉山州等市(州)普查办技术人员亲临县区,一帮一的对县、乡聘请的普查员人员进行培训,从数量单位等基础内容入手进行认真讲解,以确保普查员的质量。数据录入工作复杂,技术要求高,为了使大家能充分认识数据录入工作的复杂性,培训教学中模拟各县(区)的实际的工作情况设置了多人同台服务器录入、数据备份及数据上报等演练,使大家对污染源普查数据录入工作内容有了更全面了解,达到系统地掌握污染源普查数据处理软件使用的具体操作方法。在学习结束时,对培训人员进行了上机考试,合格率达到了100%。

排污系数的使用是普查技术中的一个难点,各地根据本地污染源分类情况,将本地区所需使用的主要工业源产排污染系数进行整理编辑成册。各市、县工业源产排污系数手册使用的培训和数据录入员的培训都在表格填报以前全部完成,2008年3月份,全省完成了工业源产排污系数手册使用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掌握了普查工作程序、方法、质量核查、计算机软件使用、调查技巧等基本技能。

农业源的培训由省普查办农业组单独组织,省农业厅在培训过程中还特地邀请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的专家先后3次为我省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全省各市(州)农业源普查机构亦相继派出120余名技术骨干接受国家级和省级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培训,农业小组完成农业源普查人员培训2.5万人次。

质量审核阶段培训:按照《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处理工作细则》和审核技术要求,对数据录入、审核、编辑、传输等工作全程进行系统培训,包括数据质量监控,数据处理软件的维护与日常管理,记录软件出现问题的解决,数据备份,数据人工审核与软件的使用等,使普查员和数据处理人员及有关专业人员密切配合,审查数据的漏填、错填。

全省省、市、县三级普查办举办了普查骨干教师、普查指导员、普查员和重点普查对象人员的各类业务培训班253 期,培训人员44947人次。

2.5 普查监测工作及成果

根据2007年2月份国家环保总局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要求,省环保局于2007年3月8日召开了全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暨监测工作布置会议,将全省污染源普查与监测工作具体布置到各市(州)环保局,要求各市、州环保局按照国家普查监测要求,明确普查监测工作任务,精心安排组织,确保普查与监测工作的按时起动。为保证重点污染源企业的普查监测质量,省普查办下发了四川省普查监测的国控、省控水(气)重点污染企业名单(川环办2007]28号),要求各地将2007年四个季度水和半年一次的国控、省控和市控废气排放重点污染企业的普查监测数据按时上报省污染源普查办。在普查监测过程中,针对各地对普查监测的具体技术规定不明确,省普查办及时转发了国家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印发的《工业污染源及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监测技术规定》和《放射性污染源监测技术规定》,要求各地严把质量关,加强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保证环境监测和监察队伍同时进场,进行监督工况、填写工况监控记录表和开展现场监测。2007年一季度全省普查监测工作一结束,我们及时发现普查监测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性问题,如一些市(州)的普查监测工作抓得不够仔细,出现了数据错报、漏报甚至假报等情况,部分领导不够重视,抱着应付的态度,将以前的统计数据简单处理后作为普查监测数据进行上报,少数市、州环保局没有按时将监测数据上报省局,造成全省一季度普查监测数据的汇总、审核上报等工作延迟。为此,各市尽快组织力量核定本地区占污染负荷65%的重点企业,纳入下阶段监测;抓紧完善监测方案,强化环保系统内部的协调,保证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人员同时进场,根据企业工况记录情况做好污染源监测。于2007年5月专门举办了四川省污染源普查监测质量管理培训班,邀请四川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的专家对监测质量管理和普查监测中废水、废气流量的测定方法进行培训,对各市(州)环保局分管局领导、环境监测站站长、环境督察支队负责人进行了普查培训,仅2007年5月份就对全省培训了200人次,2007年9月底又对全省各市、州普查监测人员共80人次进行了四川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监测培训。为使普查监测数据规范、准确,省普查办设计并印发了污染源普查监测现场工况监控记录表和污染源普查监测现场实施记录表,发放各市环保局监测站,以保证监测数据质量的可靠性、代表性。对全省生产工况达到设计生产能力75%以上,确实无法调整达到规定工况要求的,在生产设施运行稳定的情况下进行监测,污染源普查监测中要求有专人负责监督、记录工况、企业生产设施、治理设施的运行状况。

2007年上半年的普查监测完成后,各地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了监测质量和进度。一是环境监测力量薄弱。2007年各级环境监测站同时承担着普查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节能减排监测、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土壤普查监测、饮用水源地监督性监测等众多指令性任务,承担这些监测任务的各部门编制大都在30人左右(有的甚至只有10人),工作量大、任务重,监测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同时由于经费和人力不足,部分监测站对非连续稳定排放的污染源,无法按监测技术规范要求的两个周期(或两天)进行加密监测,致使监测结果不能代表污染源排放的实际情况。二是全省不少重点污染源排污口还没有规范整治,无法准确监测这类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量。三是国家当时虽然对污染源普查的质量保证提出了明确要求,但缺乏质量监督手段,各市对污染源监测的质量管理是靠监测机构的自我保证与控制,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四是普查宣传还没有及时跟上,监测对象的责任、义务、权益还不清楚,处罚措施也不明确,污染企业对污染源普查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这些都给监测工作带来了困难。针对实际情况,我们加强下半年监测监督和管理,通过以训代宣,针对重点污染源监测中的流量测定和监测质量控制,又先后4次组织各市(州)环保局分管局领导、环境监测站站长、环境监察支队负责人共200人次进行普查与监测培训,通过技术培训,各市县了解了普查工作程序,掌握普查监测工作方法,保证了全省普查监测质量。各地普查监测开始以市、州环境监测站为主力,选派业务熟悉人员现场督察,认真核实了工况记录,了解企业生产规律和时间,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全年监测数据的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