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社会经济学框架与中国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研究
9632000000018

第18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3)

经过20多年的努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了重要的变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实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高度统一的政治制度为民主开放的政治制度替代;森严划一的文化模式为丰富多彩的文化模式所取代;社会组织对政府部门的依赖性、服从性减弱,开放性增强;传统的福利分配制度逐步瓦解,并代之以公共福利与市场机制的结合。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是坚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是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果。同时,这也是立足国情,坚持走渐进式改革之路的丰硕成果。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执政党实施改革开放的事业,没有采取激进的、甚至是“休克式”的方法,而是采用渐进式改革方式,使得以市场导向为主的社会变迁过程和以需求导向为主的经济结构优化过程相互交织、互相促进,并构成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的一大脉络。一句话,中国小康社会现代化模式的正式确立,也宣告了空想、浪漫、急进的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终结。

第五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加快现代化(2002--)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伟大民族复兴的最重要的条件。在中国历史上,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事件。改革开放的全面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面对着国内外形势及小康社会建设新情况和新问题,新世纪之初,中共十六大提出:“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就是目前才达到小康社会的基础水平。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说,按照1999 年世界银行的标准,756—3000美元属下中等收入国家,以这个标准衡量,我国2000年人均855美元,只达到中下等收入国家的下限。所谓不全面,就是即便低水平的小康,也没有全面达到,农村还有约3000万人没有完全解决温饱、城镇还有近2000万人收入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还有更多的人虽然已解决温饱但没有达到小康。据联合国发展署2003年公布的数据,我国发展指标为0.726,在175个国家中,居于104位,属中等偏下水平。所谓发展很不平衡,就是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工农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还存在明显差距。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城乡二元化格局仍然明显;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及宏观经济调控等方面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等。

放眼全球,科技、经济、政治的大发展、大变革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地改变着世界,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形势更趋复杂化;国内改革与发展事业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但制约深化改革与持续发展的因素更多、更复杂,新时期新机遇与新挑战并存。这是“逆水行舟,不道则退”的历史时刻。为此,党中央做出了一个重要判断和战略部署:“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二0一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为此,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清醒地看到,要真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少还需要奋斗20年。这就是说,巩固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奋斗;再经过20年的积累,才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更高的发展阶段。这就是说,按照邓小平制定的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已经走完了头两步,现在开始走第三步,进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新阶段。但是,“三步走”发展战略,用了20年实现了前两步,不等于走完了现代化全程的三分之二,而巩固前二步的成果,全面建设水平更高的小康社会即第三步的任务更艰巨、更复杂,要用大约5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阶段

我国正在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是小康社会发展理念的全面创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成的小康社会是物质、精神、政治、生态文明持续协调发展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眼于中国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立足“全面”,重在“建设”。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并非仅仅是一个物质富裕程度的概念。它不仅是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普遍富裕的社会景象,而且是具有很高水准的政治形态和思想精神境界,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发展蓝图;不仅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还有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极大充实;不仅有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还有社会福利的增进;不仅有区域结构的协调发展,还有人与自然、国内与国外的和谐发展。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接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谋求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中继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发展势头,下启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大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它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合乎时代潮流,体现了执政党在政治上的成熟和理论上的清醒,体现了党对基本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

紧紧抓住到2020年的这个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抓紧研究并认真解决关系经济社会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性问题。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总思路,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是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按照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原则,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使其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理论更趋科学、具体和完备:

——经济殷实。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社会。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继续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信息化带动下基本实现工业化,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坚持共同富裕,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2020年建成的小康并非是GDP总量比2000年翻两番,而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GDP翻两番;同时,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升居民消费需求,注重以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民主法制。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的社会。

——道德高尚。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是全社会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提高的社会。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文化繁荣。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是社会事业持续繁荣,人民生活全面改善的社会。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生态文明。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是生态文明取得显著成效的社会。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社会和谐。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是和谐增进的社会。全面贯彻“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全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物质和精神文化成果,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着力消除社会弱势群体的疾苦,努力形成全体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总之,“经济殷实、民主法制、道德高尚、文化繁荣、生态文明、社会和谐”,全面体现了四个文明的基本要求,不仅可以概括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且体现了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精神。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小康社会战略部署的全面创新。我们正在实现三个根本性的转变: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二元经济结构到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转变;正在进行四个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概括起来就是党的十六大的论断:“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从这个意义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是加快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到上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国家的经济基础、综合国力以及国家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完全具备了加快现代化进程的条件。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一国经济在一段时期的持续的超常规增长,就为这个国家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完全可以实现国民社会生活的质的变迁。2008年国家统计局发布《2007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报告称,2000年以来,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逐年加快,实现程度从59.3%稳步提升到2007年的72.9%,平均每年增加1.95个百分点,特别是2007年的实现程度比上年提高了2.88个百分点,是2000年以来进展最快的一年。按此发展趋势,东部地区有望2012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我国完全可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作为人口庞大、人均拥有物质财富和资源少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艰巨和复杂程度在世界前所未有,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的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尽管我们前进道路上还存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矛盾,但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立足于已经实现了邓小平关于“小康之家”的基础,现在,以同样清醒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中国现阶段国情及其发展潜力所制定的发展目标,它同样也是能够实现的。与实现总体或初步小康的任务一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的现实性和可行性,也昭示着它的现代性和先进性。党的十七大再次明确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那时,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情景将会更加清晰,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将会更加坚实,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及其对人类发展做出的贡献将会更加显著。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表达了很高水准的政治形态和思想精神境界,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发展蓝图。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逻辑起点,分析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从更深层次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并由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引领和协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1.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最高命题

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历史性命题,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现代性课题。人作为世界上一种有意识的生命存在物,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人的发展,既包括着个人自然素质、社会素质、精神素质的全面改善和提高,又包含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人的发展就是个人和社会自身以及相互之间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系统和完整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