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论道中国发展:金帝雅论坛实录
9631900000050

第50章 金帝雅论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与路径(1)

论坛时间与地点:2012年3月31日 北京金帝雅宾馆

论坛主持人: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边慧敏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晓西教授

论坛特邀嘉宾

杜平 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

侯永志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

董忠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经济司副司长

张昌彩 国务院研究室信息司副司长

王金山 重庆市金山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范恒山 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司长

李应明 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副司长

崔晓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李晓西:我们这次是第10次金帝雅论坛,在座的其中有些是老朋友了,这次开会的重点是讨论西部大开发。2010年是西部大开发的十年。中央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文件,一共有57条,讲的内容非常丰富。国家发改委在今年2月份出台了一个关于西部开发的“十二五”规划,对西部开发做出很多新的规定,大概有3万多字。中央的文件精神和发改委规划对西部省市开发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各方很关心。所以我们组织了这样一次会议,想就西部开发,听听各位领导和专家的解读。

杜平:参加今天的会议很高兴,要讨论的题目很大,叫做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与路径。现在这样的大问题中央已经有了明确说法,也发了文件,还有规划。所以,我想换个角度去思考,就讲两个问题。

第一,西部大开发的路径与过去沿海开放相比,有什么地方可以借鉴。我认为沿海地区的成功有三条路径很重要,第一个是实行的“大进大出”,这在当时非常重要的,因为要抓住国际上产业加快转移的机遇,同时沿海也有大港口的特殊条件,现在西部大开发就没有这个机遇了,也缺乏海运优势;第二个是“放权让利”,30年前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国家可放的权限很多,可让的利对企业和地方也非常有必要,政策效应特别明显,对于地方而言,真的是“给点阳光就灿烂”。但是,现在对于西部来讲,中央可放的权已经差不多了,放权的政策含金量相对少了。同时,对于西部的让利也是没有多少空间,或者说西部实际所得有限,这是因为西部绝大部分地方根本就没有多少财政赢余,需要二次分配才能过得下去。另外,西部地区好一些的企业也都是央企,垄断性的企业,让也让不到地方的头上。因此,这个路径值得反思;第三个是沿海推行先行先试,这一点我们可以认真地琢磨,每个时期都会有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因此,也都会有新的先行先试的要求。当前,在新一轮促进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下,落后地区究竟选择什么突破点进行先行先试,非常重要,也很迫切。单纯地指望输血总是不行的,我们说后发地区具有后发优势,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能否找到并且设计出来新的制度优势,特别是创新的、超前的改革的体制机制优势。

第二,如何在新的十年真正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新局面、新突破。对于此事,中央和国务院都有正式文件和规划,都集聚了全国人民的智慧。因此,要做的事情很多,都是应该做的,也是符合西部人民愿望的。但是,以我个人的体会和观察,我们国家不乏好的文件,好的战略,好的规划,就是一执行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或者不到位,或者走了样。因此,现在必须解决好执行层面的问题,如果说要讨论路径,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路径问题。我建议,能否解决这样四件事:一是创新管理,二是培养人才,三是强化农业,四是优化工业。我想用这16个字来呼应中央和国务院批复的规划,从而将其关于工作定位、主要产业、重点任务,重点区域、政策保障等问题落到实处。

一是创新管理。我的工作经历与西部地区有多年的关系,这么多年来,我深感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有很多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其中,西部许多地区的思想观念、市场意识、业务能力,包括操作上的方式方法都与发达地区有很大的反差。虽然近些年有改进,但是现在依然存在着差别。所以,在新的十年能否真正抓住发展机遇,关键还是在于人,而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管理上。因此,我希望搞一个创新管理计划或者工程,要使得整个西部来一个政府管理及其执政能力水平的大提高。一般而言,改进和提高管理不需要花太多的钱,也不存在多么高深的技术壁垒,因此最应该摆上各级政府、企业事业机构的日常议事日程。我们经常讲到,一个地方要搞大开发,总会首先想到的就是要钱,再就是要技术,具体体现就是要上什么工程或者工业项目,否则,就会说我虽是巧妇也干不了“无米之炊”,这样想也对。但是,若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仅仅是钱和技术的问题吗?钱是人来花的,技术是要靠人来使用的,如果人的素质太差,管理能力太低,有钱有技术有项目或者工程,一样也办不成事,而且还会带来更多的麻烦,因为你很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破坏,造成安全事故,造成钱物浪费,发展还是上不去。因此,我认为,如果我们一个地方把管理能力、执行能力提高了,“面包”就会有的,技术也会有的,项目建设和运营也会见到综合效益,我相信这点。西部有一些地区如成都,、西安等地,近些年自然生态条件和地理环境也没有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但是,正是由于有了一批想干事儿的人采取了一些比较好的方式方法,也就是靠人以及人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就使得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所以说,创新管理的含金量是最大的,可挖掘的潜力也是最大最为现实的。因为现在的管理水平太低,所以只要努点力就会取得明显效果。

二是培养人才。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出生于西部地区的大部分人才都离开了家乡,像现在活跃在北京的一些知名经济学家都是西部地区的出来的。另一方面,由外地到西部地区工作的人也不安心,老是想着找机会走人。特别是早期到西部的一批人才,经常会说的话就是“献了青春献子孙”,后悔连连。看来,除了物质条件比较差留不住人才以外,也要考虑其它的因素,比如发展机会和空间,用人机制体制和环境,还有水土不服的问题等等。所以,要加大本地人才培养的力度,将投资人才当做西部大开发最为的迫切的重大战略任务。前十年国家加大了对基础教育,将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水平提高了一大步。下一步除了继续巩固成果外,还要加大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投入。比如,需要普遍地推进技能教育,西部当前的增长潜力和企业的生产潜力就在科技也包括掌握高技术技能的人有多少。现在,对于西部许多地区而言,本来有机会吸引一些比较好的大的工业项目,但是投资者最不放心的就是相应的产业工人特别是具有各种技能工人的配备不上。同时,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比较复杂,或者严重缺水,或者严重缺土,或者气候条件恶劣,但是其产品又是无公害的独特的,要提高农业生产报酬率,还是取决于具有各种技术技能的劳动力上面。基础教育加上继续教育、技能教育这三大块,政府都应该舍得花大钱,虽然一两年见效慢,三五年可能也是毛毛雨,但是真正要改变西部就要有十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的物质准备和思想准备,其中最大的物质准备就是培养人才。

三是强化农业。在西部这样工业化水平不高的地方,农业不发展起来不行。但是,我们讲的农业应该是大农业,是包括大牧业、特产农林副业等的农业概念。以农业为本理念要在西部地区得到进一步强化,这一点及其重要。西部大多数地区还没有完成中期工业化甚至也没有必要完成工业化,更多的选择就在于加快推进多样化的农业现代化和多样化的城镇化。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不仅仅是解决粮棉油问题,还应该产生一部分盈余作为可供轻纺工业和可供消费的物质基础。同时,农业的发展能够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拉动西部地区的居民消费。因此,加快发展具有西部特色的大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经济潜力是非常大的。由于西部地区的农业环境所限,西部地区没有必要过分强调粮食自足,这方面可以让国家其它的粮食基地去保障。但是,其它地区没有西部独特的植被、水文、水利、日照等特殊优势,而这些优势将会产生很多新的大农业产品,污染也少,现在应该好好利用这些优势搞成真正现代化的多样化农业。为此,国家的投入也要向这个方面倾斜,特别是加大对大农业科研技术包括研发推广的投入,加大对市场流通特别是信息和物流的投入,加大对新的农业合作模式如农业专业合作社、电子商务等新的业态的投入。总之,要强化农业这个基础,同时也要调整一下国家农业投入的思路和措施。

四是优化工业或者叫精选工业。西部地区加快工业化的热情非常高,这一点应该理解。因为在我国现有税制以及中央地方间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的情况下,一个地方如若没有工业就意味着没有产值、没有税收、没有就业,这样就谈不上西部大开发。但是,现在我们说的工业发展必须至少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或者说很少考虑生态环境和水土资源平衡的工业模式已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过去若干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在招商引资大搞工业的过程中,已经接受了许多沉痛的教训,以至于我们现在还在为此支付巨额的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的成本。第二个条件是,沿海地区早年加快工业化进而建设成为世界工厂是与特定时间的国内市场供给不足以及进军国际市场的大背景密切相关,而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两个市场都是以供给不足为主要特征,因此快速发展起来的制造业和轻纺工业在解决了国内短缺经济以后,仍然还有一个巨大的国际市场可以卖出去的。但是现在,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大量的工业产品早已经在国内和境外都出现了严重供大于求的现象,不仅仅是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都在对我国的工业产品出口实行各种各样的贸易保护主义,去库存化、去能力化已经成为沿海许多地区不得不抓紧进行的事情。因此,现在西部的工业化路径如何确立确实还要认认真真琢磨,有些事情宁愿不干,或者少干,或者再拖几年都行。经济落后地区之所以存在着后发优势,其中有一条就是可以看看先发展起来的地区所走过的弯路,也包括看看先发达地区已经成熟的技术再引过来。有资源是优势,但是若开发方式不当,或者开发技术不够先进有效,或者开发出来又因为运输成本太高而失去竞争力,就千万不要轻易地开发利用。我这样说,可能有些人认为是不是就是要让西部不要发挥资源优势而继续贫困下去,很明显,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希望看到的是中央加大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同时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再就是扶持发展一些精选出来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工业企业和项目。像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生态农业加工等,这在西部一些地区都有很好的基础,应该坚决下决心在西部地区布局一批国家级的大项目,不要还是谁的话语权大就将项目放在那里,否则西部地区永远只能接替别的地区转移过来的二三流产业。十几年前我到美国西部转了七个州,看到他们将许多国家的战略性的大项目就放在西部了。因此,我们也要认真地调整西部大开发的工业化发展思路及其政策保障问题。

李晓西:三个路径和四个着力点,杜主任讲得非常好。

侯永志:这两年关于发展的研究,我们做的比较多,对于西部关注的不太多。我今天想讲三点:一是把我们最近的关于区域增长格局的研究成果介绍一下。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快于东部地区,这是一个长期的现象还是一个短期的现象?我们去年做了一个分析,我先把这个分析介绍一下。二是讲一下西部怎么样发展的更好的问题。第三讲一下西部应该把培养增长极作为区域战略重点。

第一,中西部地区快于东部地区的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有这么几点理由:一个是东中西部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根据一般的规律,不同的发展阶段增长速度不同。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已经超过上中等国家水平,沿海地区更高。有关分析表明,发达国家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麦迪森国际元)的时候,增长速度就会下来。东部广东、浙江的人均GDP水平已经超过1万美元了,增长速度肯定是要下来的。从城市化的水平来看,广东、浙江、江苏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60%。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时,城市化水平也就是60%左右。说东中西部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没问题的。 二是内需的扩大,也就是整个需求结构的调整也是有利于中西部快速发展的。另外,要素和资源价格上升,东部地区发展转型也给中西部地区发展提供了机遇。还有一个是区域战略重点的调整。应该说,过去给沿海地区的政策优惠是比较多的,现在中西部受到了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