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客运枢纽——是与城市对外客运交通枢纽(铁路客站、长途客站等)相结合布置的换乘枢纽,包括设置在市级城市中心附近的多条市级公交干线换乘枢纽等。
组团级换乘枢纽——由各组团中心或主要客流集中地设置的,市级公交干线与组团级普通线路衔接换乘的公共交通换乘枢纽。
其他换乘枢纽——包括市区公共交通线路与郊区公共交通线路衔接换乘的枢纽,以及为大型公共设施服务的换乘枢纽。
在一些换乘量大、重复线路多的站点,设置换乘方便的公共交通组合站(换乘站),作为公共交通换乘枢纽的补充。
市级公交干线主要体现“快速”与“高效”,可由大运量的地下或高架轨道交通线路和一般运量的地面公交快车线路构成,实现公交换乘枢纽间(跨组团)的联系。
组团级(地方性)公交普通线路主要体现公交服务的方便性,一方面应采用小车型,布置在城市次干路甚至布置在支路上,在居住小区设置首末站,以方便城市居民乘用;另一方面与组团级的公交换乘枢纽形成好的衔接,方便与公交干线的换乘。
§§§第七节构建综合运输体系
1.综合运输体系的起源和内涵
综合运输体系是各种运输方式在社会化的运输范围内,按照技术经济特点组成分工协作、有机结合、连结贯通、布局合理的交通运输综合体系。它是社会生产和交通运输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1.1起源
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使交通领域逐渐出现了列车、机动船、汽车、飞机和管道等新型运输工具。采用新型的运输工具,需要配套的工程技术设备和相应的科学组织管理,从而构成了新型的运输方式。资本主义社会运输业由于发展的盲目性,运输企业间竞争激烈,从而造成极大的重复和浪费。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认识到有从综合角度对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及其协作关系进行科学研究的必要。最初,某些国家的政府和私人企业,只是试图对不同运输企业之间的利害冲突进行某些调节工作。由于各种运输方式为完成一定客货运输任务所需的投资和经济效益不尽相同,而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人民生活对客货运输的需求也较复杂,因此,根据客货运输的需要,研究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发展和综合利用,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50年代开始,不少国家设立主管运输的综合决策部门,并相继建立了若干研究机构,如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综合运输问题研究所、中国国家经济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等,对运输量预测、合理运输、运输网规划、联运、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利用和技术经济比较以及运输技术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为国家制定运输规划和有效地利用各种运输方式的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1.2内涵
从外在形式上看,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就是指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由至少两种运输方式构成且各种运输方式能够各司其职各展其长的运输系统。从本质上看,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关联性,即构成综合运输体系的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联系在一起,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作为一个完整便捷的系统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运输的需求。二是有效性,即通过多种运输方式的分工协作,能够形成效率更高、效益更好的运输能力。三是时代性,“现代社会”本身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和外延因社会发展阶段而异。不同的运输方式有不同的发展历程,仅从运输方式构成来看,综合运输体系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由五种运输方式构成,而且每一种运输方式及五种运输方式的整合都具有现代技术经济的水准。四是社会性,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包括自然、人文、经济、政治等方面条件),综合运输体系的构成必然不同,这是由运输需求特性及运输方式特性共同决定的。它使得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综合运输体系发展模式的个性非常鲜明,必须因地制宜来建立综合运输体系。本质特征表明,并非有多种运输方式存在或者多种运输方式简单叠加就形成了综合运输体系,构建综合运输体系是一门很复杂的学科。
2.四川构建综合运输体系的基本思路
当前,四川还属于欠发达、低收入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仍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主题。因此,四川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尽可能做到可持续发展。
2.1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建设目标
按照低碳发展的要求,四川构建综合运输体系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大枢纽、建设大通道、繁荣大流通、促进大开放、实现大发展,缩短与东部地区的时空距离,增强对西部地区的辐射能力,打开对外开放的捷径,带动四川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四川构建综合运输体系的基本思路是:着眼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与产业布局、城镇发展相协调,全面对接国家交通运输规划,以成都主枢纽为核心,以次级枢纽和节点城市为重要支撑,以进出川大通道为纽带,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扩大规模、完善网络、健全功能、优化结构,全面提升综合运输服务水平和效率,形成方便、快捷、高效、安全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四川构建综合运输体系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把四川建设成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具体目标包括:强化成都的主枢纽功能,汇集10条铁路、16条高速公路和双流国际机场,形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和西部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逐步完善次级枢纽和节点城市的功能,加强枢纽之间的衔接配合。建成包括15条铁路、23条高速公路和2条水运航道的进出川大通道,与国家规划的“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顺利对接,融入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国际运输通道。
2012年,全省综合运输网总里程达到30.6万公里,形成包括10条铁路、13条高速公路和2条水运航道的25条进出川通道,空中航线达到305条。
2015年,全省综合运输网总里程达到33.5万公里,形成包括13条铁路、14条高速公路和2条水运航道的29条进出川通道,空中航线达到310条。
2020年及以后,全省综合运输网总里程达到37万公里,形成包括15条铁路、23条高速公路和2条水运航道的40条进出川通道,空中航线达到325条。
2.2综合交通枢纽布局
2.2.1成都主枢纽
依托直接引入的10条铁路、16条高速公路和双流国际机场,建设西南最大的铁路集装箱和客运站、全国第四大枢纽机场、公路客货运中心、全国一流的物流设施和物流信息平台,强化成都铁路调度中心和成都区域空管中心,完善铁路、公路和航空枢纽功能,将成都打造为西部最大的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
成都铁路枢纽:建设新客站、集装箱中心站、货车外绕线,完善枢纽功能;直接引入10条铁路通道,形成“8”字型枢纽布局,新建6条市域客运专线,使成都铁路枢纽成为基础设施完备、功能分工明确、运输能力强大的西部最大铁路枢纽。
成都公路枢纽:新建公路客货运输中心,运用互联网、电子数据交换、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化手段,着力构建公路客货运输信息平台。
成都航空枢纽:建设双流国际机场第二跑道和新航站楼、航空物流园区、机场交通中心、成都区域空中管制中心、成都第二机场,完善中转功能,把成都机场建成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
2.2.2次级交通枢纽
以进出川通道为基础和纽带,以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主要节点城市为依托,形成水陆联运、物流配送、省界和其它四类次级交通枢纽。配合成都主枢纽扩大交通网络的覆盖范围,实现多种运输方式在次级枢纽和节点城市间的互动、联运和有效衔接,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水陆联运次级枢纽。依托泸州、宜宾、乐山、南充等内河港口城市,加强航道整治和码头建设,形成具有装卸存储多式联运的大型现代化港口群。发挥泸州、宜宾、南充等现有机场的功能,新建乐山和川南机场,完善铁路、高速公路等后方集疏运通道,建成以大件和重质货物为特色,水陆联运的次级交通枢纽,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通江达海的卓越功能。
二是物流配送次级枢纽。依托遂宁、内江等城市,充分发挥盆地腹心地区的区位优势,加快配套的铁路和公路网络建设,加强货物集散、中转基地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形成以物流配送为特色的次级交通枢纽。
三是省界次级枢纽。依托攀枝花、广元、达州、广安等省际交界区域的城市,加快配套的铁路和公路网络建设,发挥攀枝花、广元、达州等现有机场的功能,形成覆盖省界结合部的次级交通枢纽,显著提升沿省界区域城市的对外辐射能力。
四是其它次级枢纽。依托绵阳、德阳、巴中、资阳、眉山、自贡、雅安、西昌、康定、马尔康等区域性中心城镇,加快配套的铁路和公路网络建设,发挥绵阳、西昌、九黄等现有机场的功能,新建康定、亚丁和马尔康机场,形成各具特色的其它次级交通枢纽,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2.3综合交通枢纽的衔接
遵循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换装“无缝衔接”的原则,统筹线路、场站以及信息传输设施的衔接。通过铁路、公路、民航和水运的有效协作,共同完成各枢纽内部和枢纽之间的有效衔接及一体化运输。
一是成都主枢纽的内部衔接。建立客货集散中转系统和综合信息平台,促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地铁及城市轻轨、绕城高速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有机衔接,实现客货流快速汇集、换乘(装)和疏散。
二是成都主枢纽与次级枢纽的衔接。形成市州首府所在地通往成都主枢纽的快速通道,完善省内各种交通网络,实现成都主枢纽与次级枢纽以及次级枢纽之间的有效衔接,达到客货流的合理接驳和换乘,实现一体化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