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低碳经济时代的四川产业发展战略
9631000000023

第23章 四川建筑业的低碳发展战略(1)

建筑业是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的重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物质生产部门,建筑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承担着将建设资金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重任,而且还在自身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社会创造新的财富。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建筑业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作用日益增强,对增加就业特别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节四川建筑业发展现状

2009年,四川建筑业总产值跃上新台阶,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达到了3289.1亿元,比2008年增长26.8%,支柱产业地位更加突显。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033.6亿元,同比增长19.2%。全省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工程结算收入2692.9亿元,同比增长13.6%;利润总额为89.6亿元,同比增长25%。2009年度新签合同额4587.6亿元,同比增长63.4%。同时,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行业整体竞争力逐渐增强。所有制结构逐步实现多元化,通过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扶持力度,非公有制企业获得进一步发展,在42家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达到5家,行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建筑劳务经济持续发展,2009年全省成建制输出建筑劳务88万人,建筑劳务收入93亿元。

目前,四川建筑业的总产值、增加值位居全国前十位,名列西部第一位,专业门类齐全,培育了诸如华西集团、四川路桥和成都建工等大型企业集团。在深圳创造了“华西速度”,在省外国外参加或完成了一批重特大工程,具备了加快发展建筑业的基础。随着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成渝经济区的兴起,为四川建筑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在充分开放战略引导下,四川对外交往将更加频繁,区域合作将更加紧密,特别是在“外资西进、内资西移”的背景下,四川建筑业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加快四川建筑业发展也面临不少挑战。从自身实力看,四川建筑企业“多、小、弱”特征明显,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与先进省份的差距很大。建筑队伍技术含量偏低,劳动生产率、技术装备率和动力装备率明显偏低,科研投入不足,增长方式落后。从外部环境看,建筑业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过度竞争导致全行业平均利润率仅为2%左右,较低的利润率使得建筑企业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变得十分困难,制约着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此外,随着我国加入WTO,竞争国际化趋势更为明显,一些资本实力强、管理水平高、科技人才多的国际知名建筑企业已陆续进入我国市场,给四川建筑业发展带来明显压力。

§§§第二节实现建筑业现代化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迈入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约束,建筑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审时度势,建筑业必须改变粗放发展模式,走集约化发展道路,以形成高效的生产能力和强大的竞争能力。必须优化建设管理模式和企业管理模式,以符合发展循环经济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以推动建筑业工业化和信息化为特征,全面实现建筑业现代化,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1.推动建筑业工业化

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速较慢,主要呈现以下特征:施工技术落后、科技水平不高、劳动强度较大、工程质量较低、安全事故频发和建设成本攀升。究其原因,是建筑业中普遍存在手工操作、现场制作、湿作业、材料浪费和高空作业等“五多”现象。这使得建筑业产值主要依靠拼体力、凑人数、加班加点和浪费能源资源来换取,严重制约建筑业良性、快速发展。

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期,在工程建设高潮迭起的今天,推动建筑业工业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涵之一。

所谓建筑工业化,是指应用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基于建筑标准化,使建筑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具有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基本特征,以提高科技含量、提升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和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目标。包括: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应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合理组织施工,提高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减少手工操作和湿作业;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建筑构配件、制品及设备;建立完善产品、工艺、企业管理等标准,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解决标准化与多样化的关系。

1.1建立新型结构体系

按建筑材料分类,新型结构体系一般包括钢、钢-混凝土、预制装配式和集成式结构体系。在新型结构体系中,多层建筑的发展方向是预制框架结构,高层及小高层建筑的发展方向是剪力墙或钢结构。

从发展趋势看,钢结构代表了建筑结构的未来。当前,我国钢产量位居世界第一,钢铁产能过剩现象严重,钢结构建筑的原材料来源相对充足。近年来,不少钢结构建筑陆续建成交付使用,相关的设计标准、施工标准和验收规范已陆续出台。与此同时,钢结构建筑还具有施工迅速、抗震性好、安全度高等特点,其在建筑材料应用中的优势日益显现。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钢结构建筑物的使用面积可以增加4%以上,工期却大大短于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因此,大量采用钢结构,既有利于建筑的工业化生产,又能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发展;既可以提高建筑物的防火、防腐能力,又能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完全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从生产方向看,预制装配式结构是施工主流。目前,很多施工队伍都是在现场浇筑混凝土结构,环境污染严重,施工噪音超标,体力消耗巨大,而且工程质量缺乏保证。如果在预制工厂事先预制好钢筋混凝土柱和预应力混凝土梁板,运输到施工现场后,只需要浇筑少量钢筋混凝土,就能将梁、板、柱等连成一体。这种预制装配式结构具有构件截面少、结构自重轻、施工速度快的特点,是传统多层砖混结构的替代品。

?与此同时,还应加快研发复合木结构。复合木结构是未来新型结构的重要形式,极具人性化和环保特点,既适用于大跨度建筑,也适用于村镇建筑和低层别墅。推广使用复合木结构,可减少对传统建材如钢材、水泥和石子的需求,也为经济林拓宽了需求市场。

1.2建立新型生产体系

大力发展装配式整体结构技术,提高建筑构配件的标准化、系列化、定型化程度,加大建筑部品部件产业化生产比重以及在建筑结构体系中的应用率,形成与现代建造方式相匹配的建筑体系和产业化生产体系,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设计、制造、施工、工艺、管理、定额等方面着手,建立模数协调体系,制定一套建筑工业化的技术标准。通过模数和模数协调实现构部件的通用化,使设计、生产、施工、验收全部纳入尺寸协调的范畴,形成四川建筑工业化的通用建筑体系。

在设计、生产、施工、验收的全过程中,创建以计算机、控制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建造体系,普遍应用于组织、管理与运行项目中。

1.3提高机械化水平

实施现场施工机械化和手持机具相结合的多层次的技术装备政策,全面提高四川建筑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提升施工现场装配和机械化生产能力。对于不用机械难以保证质量、安全和进度的工程,必须采用机械化施工方法。对繁重体力劳动的工种,优先实现机械化。对于装修、防水、保温、设备安装等工程,开发应用小型机械和手持机具。对砌筑、抹灰等传统工艺,应在逐步发展新材料、制品的同时,改善操作工艺和工具。重视施工中的机具配套,通过机具的优化组合取得最佳效益。

1.4建设建筑产业基地

通过科技进步带动建筑业的产业结构优化,通过采取增加预制装配方式加速提高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有知名度高、竞争力较强的优势建筑企业与建筑工业化生产基地。根据四川工业化发展水平和各地的条件,积极推动一批工业化基地的示范样板。

1.5加大新技术研发力度

支持大型建筑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科研机构或技术开发中心,结合工程项目,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组织科技攻关、研究新技术,提高建筑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加快建立健全为广大中小建筑企业服务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立技术、贸易、人才培训相结合的综合服务中心。加大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方面的技术创新力度,争取取得实质性突破,减少湿作业。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应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

推广应用建筑新技术,如地基与基础工程新技术、混凝土与钢筋施工新技术、模板与脚手架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建筑防水新技术以及现代化管理技术等。

加强建筑生产的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研究,大力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在工厂化生产和现场施工的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减少建筑固废物的产生,节水、节电。开发建筑固废物的资源化技术、废水处理和中水回用技术,节约资源。

2.推动建筑业信息化

推进社会信息化,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建筑业信息化是指,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等,改造和提升建筑业技术手段和生产组织方式,提高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提高建筑业主管部门的管理、决策和服务水平。

信息技术是人类社会技术进步过程中,发展最迅速、渗透最深入、应用最广泛的关键技术。他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还成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力之源。信息技术在建筑业现代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样值得期待。

建筑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在建设项目生命周期中,充分利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对建筑物进行建造和管理,提升各环节现代化水平,降低各类成本,提高建筑业整体效率和效益。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

——加快电子商务技术在建筑业中的应用,搭建项目电子商务平台,确保建筑企业及时获得全面信息。

——研制通用的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建筑企业信息管理平台,并将两个平台有机集成。

——搭建项目参与方协同工作的平台系统,确保信息共享和协作分工。

——研究开发虚拟施工系统,通过模拟施工过程发现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优化施工方案。

——开发虚拟培训系统,针对在实际操作中难以进行的技术环节进行模拟培训,以提高施工人员技术水平,降低培训成本,最终改进工程建设质量。

——应用工程质量检测自动化技术,提高检测的可靠性、准确性和效率。

——研究开发现场信息终端系统,突破施工信息技术瓶颈。

——为适应地铁施工的需要,大力研制地下工程大型设备,如大型盾构机。

——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管理模式和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加强工程建设与房地产业信息一体化发展研究,明确建筑业信息资源生产、运营、管理和维护的模式与途径,明确建筑业电子商务的发展重点。

——研究建筑生命周期信息资源评价体系。

§§§第三节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我国很早就开始重视建筑节能,1986年国家颁布了《北方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但因各种原因,实际效果并不佳。随着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同,绿色建筑理念在我国也逐渐受到了重视。

1.建筑节能是低碳化的关键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快速增长,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特别是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能源、经济资源的需求将更加迫切。长期以来,我国的建筑普遍存在能耗高、功能质量差、占地大、消耗资源多和室内外品质不佳等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向前发展,城市房屋将以海量增加,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建造模式,将不得不面临能源、土地、水、原材料等资源严重短缺和环境污染加剧的挑战。

我国化石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了90%以上。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人均煤炭储量仅占50%,人均石油储量只有11%,人均天然气储量仅为4.5%,而我国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却是发达国家的2~3倍。

从土地消耗看,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实心黏土砖每年毁田12万亩。截止2008年底,我国城乡住宅面积达到530多亿平方米,是建筑业中的占地大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