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不可不知的人性全集
954900000021

第21章 从对方弱点入手是战胜他的捷径(2)

握住他人把柄,就像捏住了蛇的七寸,使对方不得不服从。但是在“握”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度”,若对方狗急跳墙,事情就不妙了。这也从反面提醒我们:生活中不可随意流露自己的隐私,以防别有用心之人抓住自己的把柄,陷自己于被动。

对付无知之徒,不妨用点障眼法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人生在世,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保持时刻的清醒。在与人交际的过程,别人的懵懂之时,正是我们的机会到来之时,这个时候小小运用一下心理诡计,来点障眼法,就能轻松实现目的。

宋国有一个狙公,十分喜爱猕猴。为了观赏这种似人非人、富有灵性的动物,他专门喂养了一群猕猴。狙公与猕猴相处久了,人猴之间的信息沟通就成了一种心领神会的交流。不仅狙公可以从猕猴的一举一动和喜怒哀乐中看出这种动物的欲望,而且猕猴也能从狙公的表情、话音和行为举止中领会人的意图。

因为狙公养的猕猴太多,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瓜、菜和粮食,所以他必须节制家人的消费,把俭省下来的食物拿去给猕猴吃。然而一个普通的家庭哪有财力物力满足一群猕猴对食物的长期需要呢?有一天,狙公发觉家里的存粮难以维持到新粮入库的时候,因此意识到限制猕猴食量的必要性。猕猴这种动物不像猪、羊、鸡、犬,吃不饱时仅仅只是哼哼唧唧,或者外出自由觅食。对于猕猴,如果不提供良好的待遇,想让它们安分守己是办不到的。它们会像一群顽皮的孩子,经常给人闹一些恶作剧。既然没有条件让猕猴吃饱,又不能让它们肆意捣乱,狙公只好想主意去安抚它们。

狙公家所在的村子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栎树。每年夏天,栎树枝杈上长出的密密麻麻的长圆形树叶,早已把树冠装点得像一顶华盖。这棵树下成了人们休息、纳凉的好地方。一到秋天,栎树上结满了一种猕猴爱吃的球形坚果橡子。在口粮不足的情况下,用橡子去给猕猴解馋充饥是个好办法。于是狙公对猕猴说:“今后你们每天饭后,另外再吃一些橡子。你们每天早上吃三粒,晚上吃四粒,这样够不够?”猕猴只弄懂了狙公前面说的一个“三”。一个个立起身子,对着狙公叫喊发怒。它们嫌狙公给的橡子太少。狙公见猕猴不肯驯服,就换了一种方式说道:“既然你们嫌我给的橡子太少,那就改成每天早上给四粒,晚上给三粒,这样总够了吧?”猕猴把狙公前面说的一个“四”当成全天多得了橡子,所以马上安静下来,眨着眼睛,挠着腮帮,露出高兴的神态。

面对复杂的客观世界,人们常常被实同形异的假象所迷惑,看不清事物的本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一座庐山,换个角度就变出另一个形状,如果一直身处山中,就永远也看不到它的本来面目。对我们自己来说,对待任何事物,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不断变化的表象所迷惑。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别人的迷惑正是我们的机会,必须要充分的利用。

狙公的聪明令人叹服,他掌握了猕猴的习性,知道猕猴的弱点和需求,虽然没有改变橡子的总量,只是朝三暮四——朝四暮三地改变了一下,猕猴前后的态度前却大相径庭。没有头脑、盲目计较的猕猴只关心前面的数字,分辨不清“朝三暮四”和“暮四朝三”的本质,被实同形异的假象所诱惑,实在是可笑。排列组合的变化并不能引起质变,愚笨的猕猴显然不知道这个道理。

现实中的人不会像猕猴那样笨,但是却可能犯下与猕猴相似的错误。面对强大的对手,我们也不要被他的气势所吓倒,强大的躯壳里面可能隐藏了一颗脆弱的心,只有清晰地剖析对手,才会发现他的弱点,找到取胜的方法。

摸清对方的底细,找准对方的弱点再下手

要想找到一个人的致命弱点或软肋所在,就要摸清他的底细,将其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西汉宣帝时,赵广汉为京兆尹,为首都长安的父母官。

赵广汉上任时,长安的治安形势一度混乱,百姓受害的事时有发生,官匪勾结十分猖獗。面对严峻的状况,赵广汉召集心腹属下说:“我上任伊始,并不熟悉此中内情,想打击犯罪,也不知从何下手,何况情况不明,乱下重手只会引起混乱,我想让你们暗中侦察,把盗贼的踪迹摸清。”

心腹属下面有难色,他们说:“盗贼行踪诡秘,出入不定,即使用力也难出成效。从前官员都是有事打压,无事清闲,大人何必自讨苦吃呢?”

赵广汉表情严肃,他郑重道:“盗贼不绝,根源乃在我们不晓根底,从前官员不尽职所致。我志在剿除盗贼,自然不能和从前官员一样无为了,这是我的命令,违者必惩!”

赵广汉命人暗中详查,表面上故作轻松,没有更深的戒备,盗贼们以为赵广汉碌碌无为,于是放下心来,放胆胡为。一时之间,盗贼蜂拥而出,长安形势更坏。

朝中大臣上疏指责赵广汉失职,无比愤怒地说:“京城盗贼行,京兆尹赵广汉却放纵不管,不知他是何居心。赵广汉定与盗贼勾结,望陛下彻底肃查。”

汉宣帝也怒气冲冲地质问赵广汉说:“朕深居宫中,都听说了城外盗贼横行之事,你有何交代吗?”

赵广汉叩头不止,连声说:“陛下不要担心,请让臣把话说完,贼情不明,轻举妄动便会打草惊蛇,这也是臣最担心的。臣故意装作不闻不问,只是想让盗贼悉数暴露,以便臣的属下全然摸清盗贼的状况,查清他们肇事的根源,以及那些和他们勾结的差吏收取了多少贿赂。只有将这些情况都搞得明明白白,才能一网打尽他们,让他们无法抵赖。陛下放心,臣已广布人手,侦知此事,过不了多长时间,便是盗贼的末日了。”

汉宣帝听罢,不再责怪赵广汉,他不无担心地说:“朕暂且相信你一次,你还是好好把握时机吧。”

不久,已经全然掌握贼情的赵广汉四面出击,每击必中,长安盗贼被肃之一空了。

赵广汉在摸清盗贼的底细之前,绝不会贸然行事,打草惊蛇。只有将一切情报了然于心,时机完全成熟,才果断出击,从而一击奏效。

把对手的底细摸透,了如指掌,始终是战胜对手的一个重要前提。一个人的实际状况是不会轻易显现的,这需要耐心细致的调查和取证才能搞清,在此不下大工夫是不行的,没有捷径可走。没有底牌可出的对手是最脆弱的,在他们的要害处轻轻一击,也就致命了。清楚他们的虚实,便会掌握他们的动态,从他们的弱点下手,被动的就不会是自己。

他所逃避、掩饰的,往往正是其弱点所在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人生活得非常不快乐,总被无休止的忧虑所困扰,因此他时常去寺庙里拜佛,去的次数多了,他发现住持大师似乎无论何时都是无忧无虑的。于是,他就向大师请教让自己无忧无虑的方法。大师说:“我之所以能够无忧无虑,是因为我是一个善于忘记的人。”

试问,那个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忧虑呢?当然是为自己的缺陷不足所担忧,害怕自己的弱点给自己带来可怕的后果。人会记得什么、忘记什么,这都与其自身的心理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为了探究是什么决定了人的忘却和记忆,美国心理学家洛征拜克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

他让一批人解答题目。整个解答题目的过程被设计得像进行智力比赛一样,打“开始”铃就开始,按“结束”铃就结束,在过程中,受测者会产生压抑、紧张等不愉快的感觉。

解答题目结束后,洛征拜克对受测者们对题目的记忆程度进行了调查,并且结合他们对题目的回答情况加以分析。结果,他发现受测者记得的题目多是那些自己成功解答出来的,并且记得十分真切;而那些自己没有解答出来的题目大都忘掉了。

显然,对于那些自己解答出来的题目,受测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这让他们感到愉悦;而对那些自己没有做出来的题目,则会产生一种挫败感,这让他们感到不快。事后,出于一种本能,他们选择记住了自己的成功,而忘却了自己的失败。

的确,对于那些让自己不快或者不顺利的事情,每个人都有一种想尽快将它从记忆中删除的潜在欲望。精神分析学将人的这种心理现象称为“自我干扰欲望”,是人类心理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人的记忆中存在许多“暧昧”的地方,在常常产生遗忘现象的部分往往有形无形地隐藏了人的许多弱点。有人说过,“暧昧是为了忘却,忘却是为了掩饰”,你刚好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探知对方的弱点。

如果你留意观察,那么你一定会发现,那些前额头发稀少的人,一方面往往会习惯性地用手掌去抚前额;另一方面他又常常忘记拿帽子。这似乎有些相互矛盾,不过仔细分析一下他的忘物癖跟他的习惯性动作之间的关联,你就会了解,他经常用手摸前额,是一种无意识地遮掩自己秃顶这一身体缺陷的举动,而忘拿帽子则是出于一种时时刻刻都想忘记自己的欠缺的心理欲求。

事实上,生活中此类现象比比皆是。比如:皮肤越是不好的人越容易忘记日常护理;晕车的人时常忘记备用晕车药……人所逃避、遮掩、企图尽快忘记的,往往正是其弱点和缺陷所在。

仔细观察对方无意识的举动,找到他的遗忘对象并且加以分析,你就可以发现对方的弱点以及没有由头的自忧自恼的根源;而这些往往是对方自己也不曾意识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