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穷人穷心灵,富人富思维
953700000071

第71章 3老人关注自身健康,也须防上当

第十五章3老人关注自身健康,也须防上当

老年人高度关注健康是正确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理功能的衰退,许多老年人患上了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类风湿等慢性病,所以他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比一般人要高,寻求保健良方和治好病的渴望非常强烈。同时,他们也认为家人不能完全理解他们的痛苦,甚至于很少陪伴他们,情感方面的孤独使他们渴望和外界保持联系。此时,来自外界的一点点关怀和温暖便很容易使其感动,加上自己对医学知识的了解又不足,便给了骗子们可乘之机。现在很多不法分子瞅准了老年人的心理,也看准了这块“大蛋糕”,纷纷打着各种旗号来诱骗老年人上当。

某市影剧院连续4个月来,每天早上7时30分到8时30分,都有500多名老人从家里赶来听讲座。打着“香港第一医科大学”旗号生产的某营养液在这里大肆宣传、销售。

这个宣传活动居然吸引了很多老人。因为他们打着百万产品赠送活动的旗号,每位老人只要来听讲座就能在临走时得到一小盒营养液。讲解员宣称××营养液具备高效降脂的功能,为心脑血管病患者和脑功能不全患者的康复带来福音,并称该营养液是“由香港第一医科大学京都药源堂的专家教授,通过多年的现代科学研究,采取国际最先进的配方技术,溶入大中华博大精深的中医精华,采用生态名贵中药,以先进的制造工艺精制而成”。

销售员还称,该营养液原价772元,现在买一个月的量只要400元。销售员不断地介绍这种营养液的好处,却拿不出任何批文。

事后调查证实,“香港第一医科大学”并不存在,该厂在香港注册的名字是“香港第一医科大学××药业有限公司”,不能分开来读。

至于该营养液的生产批文是食品的批文,而非保健品,而该厂负责人自己也觉得把药宣传得跟神药一样,很不合适。说起疗效广告上打着药品100%有效,更是离谱之谈。事后,药品负责人还辩称,药品即使不是百分之百有效,也是97%有效,但很多人都在那剩下的3%里。也就是说,如果老人吃了没有效果,那很可能是因为老人就在那3%里。而实际上,3%的数据是否准确,谁也不知道。

这些商家愚弄、哄骗老年人的恶劣行径着实令人愤慨!下面,让我们细数一下商家常用的十大骗人伎俩。

伎俩一:挖个免费陷阱

1.免费体检。保健品推销员利用老年人不爱上医院的心理,装扮成“义诊医生”,在像模像样地进行一些血压、血脂常规检查后,拿着检测结果煞有介事地指出消费者患有某些“疾病”,然后开始推荐产品。

2.免费试用。这种手段通常被“保健器械”经销商们采用。在经过多次试用后,一些消费者由于心理作用而感觉有效,或者多次试用后,人情难却而购买了该产品,买回后才发现存在很多问题。

3.免费联欢。不法商家以公司周年大庆、回报社会献爱心之名,组织老人参加免费游玩,还提供专车接送、免费用餐,在游玩过程中,游说老人购买产品。

4.免费健康咨询。开设“健康免费咨询热线”,只要有消费者打进电话咨询,对方都会推荐“包治百病”的某种保健品。

伎俩二:用温情麻痹

推销者抓住老人渴望亲情、害怕孤独的心理,隔三差五地打电话问候或带点小礼品上门拜访,嘘寒问暖拉家常,组织老人参加集体联欢,营造融洽的大家庭氛围。老人们往往逐步放松警惕,在情感的支配下购买那些功效不明、价格高昂的保健产品。

伎俩三:人际游说

保健品商家以高薪招纳一批社交网络庞大的业务员,让他们对身边熟悉的老年亲戚、朋友、同事等进行游说、推销。老年人有时碍于情面,有时则因轻信亲近的人而盲目购买。

伎俩四:扔出芝麻收西瓜

老人往往深受勤俭节约的传统思想影响,热衷于接受商家“免费、额外”赠送礼品,而保健品商家往往也会根据老人的兴趣、爱好和生活需要设置购物附赠礼品,一些老人就是在这些礼品的诱惑下盲目购买了商家推销的保健品。

伎俩五:大打品牌招牌

一些保健品商家致力于自身品牌知名度的扩张,铺天盖地片面宣扬“名厂名牌”,使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产生一种误解:肯定是疗效显著,才能这么有名气,买这种产品准没错。因此陷入迷信名牌的误区,而不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正确、合理地选用产品。

伎俩六:雇“托”迷惑

雇“托”是不法商家惯用的手段,请来所谓的“专家”、“学者”、“权威”在公开场合介绍该产品的“特殊疗效”和发布“权威检测报告”;或指使一些人假冒患者名义写感谢信、送锦旗、现身说疗效;或在销售现场制造抢购产品,制造购者甚众、争先恐后的假象等。

伎俩七:回报承诺

推销者以“购买产品即可成为会员,而后推荐别人购买可获报酬,推荐越多报酬越高”的方式招揽生意、拓宽销路,这对已经失去稳定经济来源的老年人更具诱惑力。老人们一不留神就容易盲目购买产品成为会员,甚至落入非法传销的圈套。

伎俩八:虚夸疗效

商家打着“绿色、健康、高科技、洋产品”的旗号,宣称其产品是“包治百病、治病于无形”的灵丹妙药,片面夸大保健品功能,使消费者误以为保健品可以替代药品使用,耽误了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同时,商家对一些保健品存在的副作用及不适用对象只字不提,极可能损害消费者健康。

伎俩九:擅加成分

一些不法生产企业见利忘义,擅自在保健食品中添加某些具有特定功效的违禁药品成分,消费者食用后短时间内可能起到缓解病痛症状的作用,进而对该保健品产生信任感甚至形成依赖,长期使用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都将构成极大威胁。

伎俩十:设立流动点

部分保健品经销商采用租赁临时经营活动场所、设立流动摊点或者上门推销等方式开展经营活动,一旦发生重大纠纷或者被执法部门查禁,马上转移藏匿,另起炉灶,逃避责任,产品的售后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了解了这些伎俩,老年朋友们再遇到这些情况时,就要提高警惕。这些商家也知道老年人法律意识淡漠,基本不会要求商家开发票,如果要求开,他们开的也是假发票,这样日后发生了问题,即便老人的子女想要投诉,也会苦于没有证据或者都是查不到线索的证据而无法挽回任何损失。所以老年人要注意,如果身体出现了不适,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接受治疗,不要轻信推销者的甜言蜜语。

骗子商家固然可恨,但老年人自己也要注意时刻提高警惕:天下绝对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身体确实不适,要去正规的医院做检查,不要让骗子有可乘之机,骗去自己的血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