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中医刮痧养生治病一本通
9522500000031

第31章 附录

掌握窍门,一学就会

刮痧前应该做的准备工作

选择刮痧板:刮痧治疗的效果取决于施术者刮痧的力度是否到位,选择好合适的刮痧板,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选择刮痧介质:刮痧介质种类繁多,作用于人体的效果也不一样,并且,不同部位、不同病症对介质的要求也不同。如面部刮痧,宜选用按摩精华油、调理液等为刮痧的润滑剂,这样才能起到对面部皮肤的保护作用;如对热症进行刮痧治疗时,应选取有清热解毒作用的刮痧油等。这样可以方便医师的操作,促进疾病的痊愈。

消毒准备:消毒工作可分为三步。第一步给患者消毒,将医用棉球蘸75%的酒精,擦拭患者需要刮痧的部位。第二步刮痧工具的消毒,刮痧前应用75%的酒精进行消毒,刮痧后,应同样对刮痧工具进行消毒,再用纱布包好搁置在一个稳妥的地方。第三步是操作者自身的消毒,在操作前先洗净双手,再用75%的酒精擦拭。以上消毒方法,除了使用酒精对刮具进行消毒外,还可以使用1:1000的苯扎溴铵溶液进行消毒。

患者的放松准备:刮痧前,应让患者休息10分钟左右,可缓解疲劳、消除紧张情绪,有利于刮痧治疗。对初次刮痧、精神紧张、对痛敏感的患者,应先向患者介绍刮痧常识,以消除其紧张情绪。

正确选取穴位:正确选取穴位,是实现治疗方案、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如果穴位选择不准确,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并有可能增加患者的痛苦。一般情况下,在定位穴位时,应本着“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原则,因为刮痧的作用面积相对较大,并不像针灸那样严格,选对经脉比穴位更重要。

辨证施术:临床上患者的病情是千变万化的,病情有轻有重,病性有寒有热、有虚有实,所以施术者在临症视疾时,首先要分清疾病的虚实寒热,轻重缓急,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术,选择合适的部位(由点到线再到面,或是由面到线再到点)、方法(具体选择平刮法、斜刮法、横刮法、竖刮法和边角刮法等)、力度、次数、时间等。

刮痧治疗的顺序和方向

在进行刮痧治疗时,应根据人体不同部位生理解剖特性、病症的特殊需要来选择刮痧方法。另外,在刮拭时,刮拭的顺序和方向也非常重要。

整体刮拭的顺序是自上向下,按照头颈部-脊柱及其两侧-胸部-腹部-四肢部-关节的顺序进行刮拭。在刮拭关节部位时,根据其相应结构,可用点揉和按压手法。如果需要配合经络腧穴刮痧时,也应按照先上后下,由内到外的顺序进行刮拭。对同一部位,要先刮阳经,再刮阴经,从左到右的进行刮拭。同时,对任何疾病刮痧治疗时,均可以先刮拭颈背部,然后再刮拭其他经脉线以及患处局部。撮痧、挑痧也可以按照上述顺序进行。

在刮痧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同一部位的经穴刮拭完毕后,再进行另一部位的经穴的刮拭;尽量减少患者穿脱衣服的时间;患者应保持舒适体位,应使刮痧部位处于放松的状态下,这样才可以配合刮痧治疗;施术者的姿势要注意随时调整,注意保持合适的位置、步态、姿势,以有利于施术者的发力和持久操作。

刮痧的时间和间隔

刮痧的时间:用平补平泻或泻刮手法进行刮痧治疗时,每个部位一般刮拭时间为3~5分钟;用补刮手法时,每个部位刮拭时间为5~10分钟。通常每次选择3~5个部位刮拭。冬季或天气寒冷时刮痧时间宜稍长,夏季或天气热时则刮痧时间宜缩短。

刮痧间隔: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拭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刮痧的程序

第一步准备工具与用品。仔细检查刮痧用具,边缘是否光滑、边角钝圆、厚薄适中、有无裂纹及粗糙。

第二步让患者做放松。消除患者紧张心理,以便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

第三步选择相应体位与部位。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治疗部位,选择合适的体位。

第四步涂抹刮痧润滑剂。在要刮拭部位均匀涂抹刮痧润滑剂,用量宜少不宜多。因为,刮痧润滑剂用量多时,不利于刮拭。如果做保健刮痧或刮拭头部,可不用刮痧润滑剂。

第五步刮拭。刮拭时灵活运用腕力、臂力,用力要均匀,适中,由轻渐重,不可忽轻忽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忌用蛮力。并要顺一个方向刮,不要来回刮,以皮下出现轻微紫红或紫黑色痧点、斑块即可。刮拭的按压力要深透深层组织。刮拭面要尽量拉长。

第六步刮拭后处理。刮完后,擦干皮肤,让患者穿好衣服,适当饮用一些姜汁、糖水或白开水,促进新陈代谢。

刮痧的禁忌证

以下人群不适合刮痧治疗:

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如糖尿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这些患者一般不要采用刮痧治疗,因为刮痧容易导致有出血倾向的病人大面积皮下出血,从而形成淤斑,且很难被吸收。若出血不止还会造成失血性休克。

孕妇。怀孕期间重在安胎,而刮痧则是活血通络,容易气血不安,影响胎气造成流产,尤其是孕妇的腹部、腰骶部等更是禁忌部位。

骨折或扭伤者。若在受伤部位刮痧,会加重水肿和炎症,变得更加疼痛,延缓伤处的愈合恢复。

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肝功能较差的患者。因为刮痧有促进血液循环的功能,这些患者在刮痧时,无疑增加了人体肝、肾、心、脑等器官的工作量,可导致病变脏器不堪重负而病情加重,严重者有生命危险。

年老久病、极度虚弱、消瘦者。如果刮痧,也只能使用轻手法刮拭。

过度疲劳、饥饱无常、醉酒者。这类人由于当时身体比较虚弱,有效血液循环都聚集在体内,若大面积刮痧会使得血液急剧流向肌表,而内脏的有效循环血液突然减少,容易引起虚脱甚至休克。

皮肤高度过敏、有接触性皮肤传染病、体表有包块、破溃、疖肿、疮痈者。刮痧后会导致创口的感染和炎症的扩散,加重病情,严重者可引发败血症,或可能将疾病传染给操作者。

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部禁止刮痧。

尿潴留患者。对小腹慎用力刮痧,以轻力度按揉为主。

刮痧的注意事项

刮痧时皮肤汗孔开泄,如遇风寒之邪,邪气可通过开泄的毛孔直接进入人体,不但影响刮痧的疗效,还会因感受风寒引发新的疾病。 刮痧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夏季高温时,不可直接在对着风扇正对面处,或有对流风处操作。室温较低时,不可暴露太多。

对体弱、年迈、儿童、特别怕痛的患者宜采用补法刮拭。并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表情及全身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意外情况。

对病情重、病灶深、但体质好或疼痛性疾病患者,刮痧宜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刮拭。病情轻、病灶浅、但体质较差的患者,宜用补法。

刮痧时,对肌肉丰满处,如背、胸、腹、四肢、臀部位宜用刮痧板的横面(薄、厚面均可)刮拭。对关节、手脚指部位、头面部等肌肉较少、凹凸较多处,宜用刮痧板的棱角刮拭。

对一些不出痧或出痧较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出痧多少与治疗效果不完全成正比。对不易出痧的病证和部位只要刮拭方法和部位正确,就有治疗效果。因为,出痧多少受患者体质、病情、寒热虚实状态、平时服用药物多少、室内的温度等影响。一般情况下,血淤之证出痧多;实证、热证比虚证、寒证容易出痧;虚证出痧少;阳经比阴经更容易出痧;服药多者特别是服用激素类药物后,不易出痧;肥胖之人与肌肉丰满发达者不易出痧;室温较低时不易出痧。

刮痧后饮热水一杯,并休息15~20分钟,可以补充消耗,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

治疗刮痧后,为避免风寒之邪侵袭,须侍皮肤毛孔闭合恢复原状后,方可洗浴,一般约3小时左右。但在洗浴过程中,水渍未干时,可以刮痧。因洗浴时毛孔微微开泄,此时刮痧用时少,效果显著,但应注意保暖。

刮痧后的反应

一般刮拭后半小时左右,皮肤表面的痧点会逐渐融合成片,12小时左右,色块样痧表面皮肤逐渐呈青紫色或青黑色。刮痧后24~48小时出痧表面的皮肤触摸时有痛感或自觉局部皮肤微微发热,这些都属于正常反应。几天后即可恢复正常。如刮拭手法过重或刮拭时间过长、体质虚弱者会出现短时间疲劳感、全身低热,休息后可恢复正常。

一般来说,胸背部的痧、上肢部的痧、颜色浅的痧及皮肤表面的痧消退较快 ;而腹部的痧、下肢部的痧、颜色深的痧及皮下深部的痧消退较慢。另外,阴经部的痧较阳经部的痧消退慢,慢者一般延至2周左右。

出现晕刮时的处理方法

在刮痧过程中,患者有可能出现晕刮现象,轻者表现为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出冷汗、心慌、四肢发凉,重者血压下降,神志昏迷。

出现晕刮后,应立即停止刮痧治疗,并令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让患者喝一些温水或糖水。同时,用刮痧板角部点按人中穴,力量宜轻,避免重力点按后局部水肿。对百会穴和涌泉穴施以泻刮法,患者病情好转后,继续刮内关、足三里。采取以上措施后,晕刮可立即缓解。

在刮痧时注意以下问题,可预防晕刮。如对空腹、熬夜、疲劳、大渴的患者,不要对其刮痧,应先令其进食、休息、饮水后再予刮拭。并要注意刮拭手法,如患者体质虚弱、出汗、吐泻过多或失血过多等虚证,采用了泻刮手法,即容易出现晕刮。刮痧的时间不应超过25分钟。同时,在刮痧过程中,施术者要精神专注,并善于察颜观色,及时询问患者的感觉,及时发现晕刮的先兆。一旦有不适情况应及时纠正或及早采取处理措施,完全可以防止晕刮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