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中医刮痧养生治病一本通
9522500000026

第26章 皮肤科常见疾病刮痧疗法(3)

方法1 风池、风市、太冲穴等

采用刮痧法。按刮拭顺序先拭患者的风池、膈俞两穴;接着刮风市、太冲、行间穴。针对不同病症患者要加刮不同配穴,湿热郁风池穴滞型的患者,要配刮曲池、支沟、血海等穴,刮拭手法力度要较重,肾俞穴操作范围较广泛;对血热化燥型患者要配刮肝俞、血海、三阴交、太溪诸穴,刮拭手法力度为中度,操作范围需较广泛。在刮痧治疗期间,如果患者如果配合药物治疗,可达到较佳效果。

方法2 肾俞、关元、足三里穴等

用刮痧、扯痧相结合手法治疗。先刮拭背部的肾俞穴;接着刮拭腹部的关元穴;然后刮拭上肢的曲池、合谷穴;最后刮拭下肢的阴廉、足三里、血海、承山穴。其中背部、腹部、上肢的穴位用重刮法,血海穴可用挤痧、或扯痧法。有益气养阴、调和营卫,祛除邪气的作用。

温馨提示

皮肤瘙痒症患者忌过多食用辛辣鱼腥酒类等,以免皮肤瘙痒加剧。不断搔抓会形成愈抓愈痒、愈痒愈抓的恶性循环,应尽量不搔抓。避免暑热和寒冷刺激,不用碱性强的肥皂,不宜烫洗患处,烫洗会使病情加重。内衣应柔软宽松,保持瘙痒处清洁,保持轻松愉快。

脱发白发

脱发是由于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血液无力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头部,导致毛囊萎缩而引起的头发异常或过度脱落。病因一般有肾虚、肺损、毒素积累、血热、失精、忧愁、环境污染及不良习惯等。脱发可分为脂溢性脱发和神经性脱发两种。脂溢性脱发多见于男性,病情进展缓慢,多在20~30岁开始发生,可见毛发逐渐稀疏和脱落。神经性脱发是精神压力过度导致,包括斑秃、全秃和普秃,进展快速,一夜之间就可全秃。

方法1 大杼、血海、合谷穴等

用刮痧法。先刮拭背部大椎、大杼、肝俞、脾俞、肺俞、胆俞、肾俞。用泻法,每个部位均刮至出现痧痕为止。再随证加刮配穴,对气血亏虚型的患者,加刮气海、足三里、关元穴;如果是因为气滞血淤引起的脱发,可加刮行间、阳陵泉、太冲、三阴交穴;对风盛血燥型的脱发,加刮血海、外关、合谷穴。每日或隔日1次。

方法2 头维、百会、四神聪穴等

用刮痧法。先刮拭百会、头维、四神聪、角孙、上星、风池。接着刮拭列缺、合谷穴。都用平补平泻法,每个部位均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

温馨提示

脱发患者应滋阴养血、祛风润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并加强对头发的养护。要保持精神愉悦,避免熬夜,控制洗头次数,少吃动物类食物。应多吃富含维生素B6的食物,如马铃薯、蚕豆、青鱼、橘子、芝麻等,可刺激毛发再生。

酒糟鼻

酒糟鼻又称玫瑰痤疮,是发生于面部中央的慢性皮肤炎症,由饮食不节,肺胃积热上蒸,外感风邪,血淤凝结所致。主要症状有鼻子潮红,表面油腻发亮,持续存在瘙痒、灼热和疼痛感。常并发脂溢性皮炎。多见于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但男性患者病情较重,皮损好发于面部中央,对称分布。常见于鼻部,两颊,眉间,颏部。毛囊虫感染是发病的重要原因,嗜酒、辛辣食物,高温及寒冷刺激,消化、内分泌失调等也可引起酒糟鼻。

方法1 印堂、血海、行间穴等

采用刮痧疗法。治疗血热积聚型患者,用泻法。刮拭前,先涂抹正红花油或刮痧活血剂,刮拭时,将刮痧板与皮肤保持45度角,按顺序刮拭患者的印堂、素醪两穴,再刮拭大椎、膈俞穴,最后刮拭曲池穴。此疗法有着疏通局部气血,泻热通络,清热凉血和活血的作用。

治疗血淤凝滞型的酒糟鼻,用泻法。刮拭前,先涂抹正红花油或刮痧活血剂,刮拭时,将刮痧板与皮肤保持45度角,按顺序刮拭患者的印堂、素醪两穴,接着刮拭膈俞穴,最后刮拭血海、行间两穴。此法可达到疏通局部气血,泻热通络,活血化淤,疏肝解郁,行气活血的功效。

方法2 大椎、印堂、血海穴等

采用刮痧、点揉结合疗法。先刮拭患者的背部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各穴,用泻法刮拭30次;接着用点揉手法点揉患者面部的印堂、迎香、承浆诸穴,每穴各点揉30次;最后再刮拭下肢的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内庭等穴,每穴各刮拭30次。此疗法需2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温馨提示

注意饮食,忌食辛辣、酒类等辛热刺激食物。应避免促使面部皮肤发红的食物,如辣椒、芥末、生葱、生蒜、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少吃油腻食物,如动物油、肥肉、油炸食品、糕点等,以减少皮脂的分泌。多吃些富含维生素B6、维生素B2及维生素A类的食物和新鲜水果、蔬菜。注意避免冷、热刺激,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不要用手搔抓患处,以防感染,平时经常用温水洗脸,不要用碱性肥皂。保持大便通畅,保持皮肤清洁卫生,禁用有刺激性的化妆品。

荨麻疹

荨麻疹俗称风团、风疹团、风疙瘩,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黏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所致。可迅速发生和消退,有剧痒,可伴有发烧、腹痛、腹泻,严重的病人有头痛、发热等全身症状。以皮肤、黏膜的局限性、暂时性、瘙痒性潮红斑和风团为特征,可出现于任何部位皮肤、黏膜。常见病因有食物及添加剂,药物,感染,动、植物及吸入物,精神因素及遗传因素。本病在中医学属“瘾疹”等病症范畴。多因表虚、风寒、风热蕴结于肌肤;或禀赋不耐,过食膏粱厚味而致肠胃不和,湿热郁于肌肤而致。

方法1 风门、肩、足三里穴等

采用刮痧。先取患者背腰部的风门、肝俞、肾俞穴,各刮拭30次;再刮拭患者肩部的肩穴和上肢的曲池、外关、合谷诸穴,每穴个刮拭30次;然后取上肢的鱼际、内关、神门各穴,每穴刮拭30次;最后刮拭患者下肢的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穴,每穴各刮拭30次。都用泻法。操作时可适当加大刮拭范围,但要对所提出的穴位重点刮拭。需每日1次,一般情况下1~3次症状即消失,但本病容易复发,因而建议多做几次治疗,用以巩固。

方法2 风门、阳陵泉、三阴交穴等

采用刮痧和点揉配合疗法。操作者按顺序先刮拭患者的风门、肝俞、肩、曲池和鱼际各穴,其中要对鱼际穴进行点揉;然后再刮拭患者的委中、阳陵泉、血海、足三里、三阴交诸穴。在刮拭中,每个穴位均要刮出现痧痕为宜,每日1次。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憋气,胸闷,腹痛、腹泻的严重病情,要及时采取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

温馨提示

荨麻疹发病与饮食有关,应避免食用鱼虾海鲜,含有人工色素、防腐剂等的腌腊食品、饮料等,忌辛辣、油腻、烟酒。多吃碱性食物,如葡萄、绿茶、海带、番茄、芝麻、黄瓜、胡萝卜、香蕉、绿豆、薏苡仁等。有荨麻疹病史的人,应注意保持室内外清洁,避免花粉、粉尘吸入,避免过冷过热刺激、情绪激动。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缠腰火龙,民间俗称蛇丹、蜘蛛疮。多因肝胆风热或湿热内蕴,客于肌肤所致。主要特点为簇集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常伴有明显神经痛,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好发于成人,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显著上升,春秋季节和潮湿天气多发病。病因主要为长期缺乏运动和锻炼,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病程一般2~3周,老年人为3~4周。

方法1 胆俞、外关、曲泉穴等

采用刮痧法。对肝胆火旺型患者,操作时,先刮拭背部的胆俞穴;接着对患者的皮疹水疱局部患区进行刮拭;然后刮前臂的外关穴;再刮下肢的血海、曲泉两穴;最后重度手法刮拭患者足部的侠溪、太冲两穴。用泻法。此法可引毒外泄,祛淤止痛,疏经气,泻肝胆郁火;清利肝经湿热。

对脾经湿热型的患者。操作时,先对患者的皮疹水疱局部患区进行刮拭;再刮下肢内侧的血海至三阴交穴,最后刮足背部的内庭穴。用泻法。此疗法有泻热除湿毒,健脾运湿,祛毒邪,清热利湿,化淤止痛的疗效。

方法2 期门、曲池、内关穴等

采用刮痧、点揉交替治疗法。操作时,先取患者胸腹部的期门穴刮拭30次;再刮上肢的曲池、支沟、内关,每穴各刮30次,然后对患者上肢的合谷、中渚两穴各点揉30次;接着再刮拭患者下肢的血海、阳陵泉、三阴交,每穴各刮拭30次;最后取太冲、足窍阴两穴,每穴点揉30次。此法可适当加大刮拭范围,但要重点刮拭所提到的各穴。隔日治疗1次,5~7次为1个疗程,没有特殊情况下需治疗2~3个疗程。

温馨提示

老年人应坚持适当户外活动或参加体育运动,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各种疾病的感染,防止外伤,避免接触毒性物质,尤其是在春秋季节,寒暖交替,要适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寒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增进营养,多吃豆制品、鱼、蛋、瘦肉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及新鲜的瓜果蔬菜。患者应注意休息,保持良好心态,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忌吃油腻、海鲜及蛋类,并补充水分。

脓疮

脓疮是由风热之邪或风寒之邪日久化热所致化脓球菌传染性皮肤病。特征为丘疹、水疱或脓包,易破溃后成脓痂,蔓延迅速,接触患处可传染。脓疮可分为寻常性及大疱性。寻常性脓疱疮传染性强,常在托儿所、幼儿园中引起流行。皮损好发于面部、头皮和四肢,面部以口周、鼻孔附近、耳廓为主,严重者可泛发全身。大疱性脓疱疮皮疹为散在性大疱。好发于颜面、躯干及四肢。多发生于新生儿,常伴有精神萎靡、呕吐、腹泻。病因有饮食不节、嗜食肥甘辛辣,嗜酒过度等,外界温度过高、过湿或患有皮肤病时也可发生脓疮。

方法1 肩、陶道、血海穴等

用刮痧法。先刮拭大椎、陶道穴,有清热解表的功效;接着刮拭阳溪穴,可清热润肤;最后刮拭肩、血海、阴陵泉穴,刮拭肩可疏通经络,清热润肤,刮拭阴陵泉穴,可健脾利湿清热。均用泻法。每个部位要刮至出现痧痕为止。

方法2 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穴等

用刮痧法。先刮拭肾俞、肝俞穴,可益肾填髓;接着刮拭曲池穴,可清泻血虚燥热;最后刮拭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穴,刮拭这几个穴位有补血润燥的功效。均用补法。每个穴位都要刮至出现痧痕为止。

温馨提示

患者应注意饮食平衡,宜清淡、营养,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脓液外溢引起周围正常皮肤自体接种或通过手搔抓而播散,禁止水洗患处。患有瘙痒性皮肤病时,应及时治疗。每次搽药前均应先清洁皮肤。多吃高蛋白质的食物,提高机体免疫力。补充维生素,如维生素C、B族维生素、β-胡萝卜素及蛋白质粉等。

冻疮

冻疮是由于阳气不足,外感寒湿之邪,使气血运行不畅,淤血阻滞所致局限性炎症损害。多发生于寒冬或初春季节。常发于儿童、妇女及老年人。好发于肢体的末梢和暴露的部位,如手、足、鼻尖、耳边、耳垂和面颊部。皮损为瘙痒性局限性水肿性红斑,境界不清,可出现水疱、糜烂和溃疡。冻疮发生后在寒冷季节里常难愈,天气转暖后会逐渐愈合。

方法 肾俞、绝骨、太溪穴等

用平补平泻刮痧法。先刮拭脾俞、肾俞、命门穴;接着刮拭外关穴;最后刮拭足三里、绝骨、三阴交、太溪穴。有健脾益气,补精益髓,活血化淤的功效。每个穴位要刮至出现痧痕为止。

温馨提示

冻疮发生后忌用火烤、热水烫等加热措施,禁冷水浴,雪搓、捶打患处等。减少冻疮发生,关键在于入冬前的预防。应坚持体育锻炼,增强抗寒能力,常用冷水洗手、洗脸、洗脚。要注意对身体暴露部位的保暖,还可涂些油脂。寒冷时应加强运动,促进血液循环。用茄子梗或辣椒秸秆煮水洗容易冻伤的部位,或用生姜涂擦局部皮肤,都有预防冻伤作用。在冬季提前预防冻疮,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