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中医刮痧养生治病一本通
9522500000016

第16章 儿科常见疾病刮痧疗法(2)

温馨提示

预防小儿百日咳,可以为出生3~6个月的婴儿注射白百咳三联疫苗进行基础免疫,并尽量避免接触百日咳患者。患百日咳的病儿可在家里隔离治疗,住室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饮食宜少量多餐。避免受凉、饱食、烟薰等,可以减少咳嗽发作次数。

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现代医学称急性肠炎。夏秋季是小儿腹泻高发季节,呈散发或小流行。经粪,口传播,潜伏期l~3天,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病初可有呕吐,常先于腹泻发生。粪便稀薄,或水样便,或夹有不消化食物。常伴有腹痛、腹胀。病有久暂,证有寒热虚实之别。多发生于6~24个月婴幼儿,4岁以上少见。小儿胃肠功能不完善,对母乳或某些食物过敏,也会引起腹泻。

方法1 大肠俞、中脘、天枢穴等

采用刮痧、点揉法治疗。按顺序先刮拭患者的身柱、大肠俞穴,每穴刮25次;然后点揉患者的中脘、天枢、气海各穴,每穴点揉25次;最后刮拭下肢的足三里穴25次。此法需每日治疗1次,3~5次为1个疗程。

方法2 脾俞、胃俞、足三里穴等

采用直接刮痧法。操作前,先涂抹正红花油或石蜡油,操作时,将刮痧板与患者皮肤呈45度角,由内而外或由上而下按顺序刮拭风门、脾俞、胃俞、天枢、足三里、内关诸穴,刮拭力度要轻,反复刮拭,直至出现轻微痧痕为度。

治疗时要注意,根据不同的病症类型,在刮拭时有所区别:对风寒型引起的腹泻,刮拭风门穴时要用补法;对伤食泻型和湿热泻型的患者,在刮拭天枢、足三里两穴时均用泻法;而对脾虚引起的腹泻,刮拭脾俞、胃俞、足三里各穴时,要用补法。此法对于理肠止泻很有疗效,治疗1次即有效果,3~7次为1疗程。

温馨提示

小儿发育快,应按时添加辅食,以满足营养需要。平时加强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婴幼儿衣着应随气温变化而增减,夏季多喂水,避免饮食过量或食有含脂肪多的食物。日常生活中防止过度疲劳、惊吓或精神过度紧张。腹泻时不必禁食,应多补充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粥、面条、牛奶、肉汤。频繁腹泻使体内水分和营养素迅速丢失,应及时补液防脱水。患儿易畏寒,可用热水袋保暖。患儿大便次数多,应勤换尿布。

小儿遗尿

小儿遗尿又称遗溺、尿床,由腹脏虚寒所致虚证。指超过3岁,特别是5岁以上幼童,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熟睡时经常遗尿,轻者数夜1次,重者可1夜数次。遗尿分功能性遗尿和器质性遗尿。

方法1 脊柱两侧、脐侧区等

采用刮痧法治疗。操作者握刮痧板,与皮肤呈45度刮拭,按顺序先取患者脊柱两侧轻刮3行,直至出现潮红为宜;再刮拭患者的腰骶椎及其两侧,轻刮5行,刮出痧痕为度;最后刮上、下腹部,脐侧区及膝眼下。此疗法需每日1次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据临床经验,一般1~2疗程即可治愈。

方法2 气海、关元、太渊穴等

采用补法。先按顺序刮拭患者腹部的气海穴至关元穴,气海、关元属任脉,刮拭这两个穴位可温补肾气、元气,以益脾肺之气;然后刮患者前臂的太渊穴,它是肺经的原穴,刮拭太渊穴既可补肺气,又可补脾气;接着再刮拭患者下肢内侧的三阴交穴,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穴,刮拭这两个穴位,有健脾益气的功效。

温馨提示

有遗尿症的患儿主食以小米、粳米、糯米、黄豆及豆制品用白果、榛子、核桃、花生等干果。忌食牛奶、巧克力及柑橘种食物过量会引起过敏反应,使膀胱容量减少。忌辣椒、咖啡带、绿豆芽等食物,少吃盐、晚餐少喝水。属功能性遗尿时,立良好作息习惯,设法减轻孩子精神负担。1岁后的幼儿,应随意排尿的功能,逐步延长唤醒排尿时间,养成习惯。等为主,多食类水果,这三因、冬瓜、海要鼓励孩子建有意训练孩子

小儿呕吐

小儿呕吐是小儿常见的症状,可见于不同年龄的多种疾病。胃或肠道呈逆蠕动,并伴有腹肌强力痉挛性收缩,迫使食管或胃呕吐是由于食管、内容物从口、鼻腔涌出。中医认为小儿呕吐原因主要有饮食不节、喂养不当,胃有积热,脾胃虚寒。呕吐同时可伴有恶心、头痛、发热、腹痛、腹泻等。

方法1 身柱、中脘、足三里穴等

采用刮痧、点揉、点刺交替治疗,根据不同症状采用不同穴位和手法力度,经临床验证,轻者疗效较好,重症者需配合药物治疗,且效果佳。

治疗时,先按顺序刮拭患者的身柱、脾俞、胃俞和足三里各穴,刮至出现痧痕为止;再用点揉法,取穴于患者的中脘和天枢做点揉,至出现痧痕为宜。

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加刮配穴:对伤食引起的呕吐,要加刮中脘、天枢、璇玑、腹结和四缝穴,手法力度轻柔且操作范围较广泛,其中四缝穴不刮拭,而要做点刺;对胃火引起的呕吐,应配刮中脘、内关、合谷、内庭诸穴;胃寒呕吐型患者要加刮中脘、内关、章门、关元各穴;针对虚火呕吐型,要配刮中脘、三阴交、太溪等穴,对胃火、胃寒、虚火引起的呕吐,操作时力度较轻,操作范围较局限。惊吓呕吐型配刮内关穴,针点刺太冲穴,手法力度较轻,操作范围较广泛。

方法2 内关、足三里穴

用刮痧法。先轻刮内关穴,要刮至出现伤痕为止;如果刮拭内关不能止吐,可加刮足三里穴,刮拭之后再按压。效果明显。刮拭时用轻手法,以小儿能承受住为度。

温馨提示

婴幼儿哺乳时不宜过急,以防吞进空气。小儿饮食应定时定量,不宜太饱;保证食物新鲜、清洁;不要过食辛辣、炙烤和肥腻食物。呕吐较轻者,可吃易消化流质食物,少量多次进食;呕吐较重者,应暂时禁食。呕吐时让患儿侧卧,防止呕吐物呛入气管。饮食调理以清淡、少油、少渣、稀软、易消化食物为主,如米汤、稀粥、羊肉等,并注意少量多餐。

小儿惊风

小儿惊风俗称抽风,多因外感六淫之邪,内伤饮食或卒受惊吓等因所致;或由急性热病转化而成,均系“热极生风”所致,惊风发病有急有缓,证候表现有虚有实、有寒有热,可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西医称为小儿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证,以抽搐、昏迷为主要特征。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一般以1~5岁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伴有发热者,多为脑脓肿、脑膜炎、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所致;不伴有发热者,多为癫痫、食物中毒、脑外伤等非感染性疾病所致。

方法1 大椎、大杼、十宣穴等

采用刮痧疗法。先用泻法刮拭,按顺序取穴于患者的大椎、大杼、膏肓、神堂各穴进行刮拭,直到刮出痧痕为止。然后用补法加刮配穴,按顺序刮拭曲泽、颊车、后溪、申脉、风池、风府、阳陵泉、太冲、列缺、涌泉、十宣、人中诸穴。每日1次。

同样刮拭以上穴位,也可以采用另外一种刮拭方法:按顺序刮拭主穴,即患者的大椎、大杼、膏肓、神堂,然后加刮涌泉穴,采用泻法刮拭至出现痧痕为止。据临床应用,很多患者不用药物, 1次即愈,如果给患者饮服适量葡萄糖水,再用补法刮拭曲泽、颊车、后溪、申脉、风池、风府、阳陵泉、太冲、列缺、涌泉、十宣、人中诸配穴,可巩固疗效。

方法2 人中、曲池、合谷穴等

采用刮痧、掐穴、点刺结合治疗法。操作时,先取患者面部的人中,进行掐穴疗法。然后点刺手指少商穴,以出血2~3滴为宜,点刺前要将针和所下针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接着按顺序用刮痧板刮拭患者背部的大椎穴25次;再刮拭上肢曲池、合谷两穴,每穴各刮25次。最后刮拭患者下肢的足三里、阳陵泉、太冲诸穴,每穴各刮25次。此法对于急惊风患者1次就可见效;对于慢惊风病患需每天1次或隔天1次治疗,5~7次为1个疗程。

温馨提示

儿童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避免时邪感染。注意饮食卫生,吃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不吃腐败变质食物。按时预防接种,避免跌仆惊骇。患儿抽搐时,切勿用力强制,以免扭伤骨折。将患儿头部歪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在上下牙齿之间,防止咬伤舌体。昏迷、抽搐、痰多的患儿,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惊风发作过后,应进一步查明发病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小儿厌食

小儿厌食为脾运失职导致见食不香、食欲不振,甚至拒食的一种常见病证,西医称为消化功能紊乱。主要症状有呕吐、食欲不振、腹泻、便秘、腹胀、腹痛和便血等。好发于1~6岁儿童,城乡儿童皆有发生,但以城市发病率为高。无明显的季节性,暑湿过重时,因脾阳易受困遏可使症状加重。

方法1 脾俞、大肠俞、足三里穴等

采用直接刮痧法。刮拭前,先涂抹正红花油或刮痧活血剂,操作时,将刮痧板与皮肤呈45度角,由内向外或由上而下按顺序刮拭患者腹部的脾俞、胃俞、大肠俞等穴;再刮拭腹部的中脘和梁门两穴;最后刮患者下肢的足三里穴。手法力度掌握在患者感觉舒适即可,刮拭轻微出痧痕为宜。还要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刮拭手法:针对脾胃不和的患者,在刮拭脾俞、胃俞两穴时要用平补平泻刮法,力度相同;对胃阴不足型患者,刮拭胃俞时应用补法;如果对脾胃气虚型的患者,刮拭足三里穴时用补法刮拭。此法要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和病程的长短而定,10次为1疗程。

方法2 气海、中脘、三阴交穴等

对脾胃不和型引起的积食,用平补平泻法。此法可达到调理脾胃功能,健胃消食,理肠通滞,健脾益胃,调理肠胃功能的效果。刮拭时,先刮拭患者腹部的中脘、气海、天枢各穴;再刮患者下肢的足三里、内庭两穴。对脾胃气虚引起的积食,用补法,可有健脾益胃,补益气血,调理脾胃功能,调治胃心胸疾病,健脾益气等功效。刮拭时,先刮拭患者背部的脾俞、胃俞两穴;再取患者腹部的中脘穴刮拭;然后刮上肢的内关穴;最后刮下肢的足三里和三阴交两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