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跟李叔同学修身养性,向南怀瑾学为人处世
9517900000028

第28章 南怀瑾:慈云化雨作春风的布道人(11)

战国时期,魏文侯是一位礼贤下士的国君,一次,他想提拔一位相国,可是有两个合适的人选,让他难以抉择。于是他找来谋士李克,对他说:“有句谚语说‘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将’,现在我们魏国正是处在‘国乱’这个状态,我迫切需要一位有本事又贤良的相国来辅佐我。魏成子和翟璜这两个人都不错,我该怎样取舍呢?”

李克听后,并没有直接回答魏文侯的话,却说:“大王,您下不了决心,是因为您平时对他们的考察不够。”魏文侯急忙问:“怎样考察?有何标准吗?”李克说:“当然有,我认为考察一个人的标准应该是:一看他平时亲近些什么人,从他亲近的人的品质可以看出他的为人;二看他富裕了和什么人做朋友,如果富裕了就摒弃以前穷时结交的朋友,或者巴结富贵人,那此人就不可取;三看他当官了推荐什么人,只有真心为您效力的人,才会为您推荐天下最贤良的人;四看他不做官了,不屑于做哪些事情,如果他不做官了,却还摆做官的架子,接受别人的馈赠,像当官时一样威风,那他就不是一个忠心的人;五看他贫穷了哪些钱他不屑于拿,如果他贫穷了就去拿讨来的钱或者偷窃来的钱,那他就不是一个贤德的人。只要您按照这五个标准去衡量他们,就可以做出决定了。”魏文侯听后点头称是。

李克出来后遇见了翟璜,翟璜问道:“听说魏文侯找你商量谁做相国的事情,不知结果如何?”李克说:“结果已定,魏成子为相国。”翟璜气不过,愤愤地说:“我哪里不如魏成子?大王缺西河太守,我把西门豹推荐给他;大王要攻打中山这个地方,我就推荐了乐羊;大王的儿子没有师傅,我就推荐了屈侯鲋,结果是:西河大治,中山攻克,王世子品德日增,我为什么不能做相国呢?”李克说:“你怎么能比得上魏成子呢?魏成子的俸禄,百分之九十都用来罗致人才,所以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三人都从国外应募而来。他把这三个人推荐给大王,大王以师礼相待。而你所推荐的人,不过是魏文侯的臣仆,你怎么能和魏成子相比呢?”翟璜沉默了一会儿,无奈地说:“你是对的,我的确比不上魏成子。”果然,魏文侯让魏成子做了相国。

选拔人才需要大智慧、大眼光,需要有理性的头脑,需要任人唯贤,不可任人唯亲。《红楼梦》中贾雨村的一句“玉在匣中求善价,钗于奁中待时飞”,道出了自古以来所有想一展抱负的人的心声。大文学家韩愈感叹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确实,千里马是人才,而识得千里马的伯乐更是人才。

懂得不拘一格地识才、选才,惜才、爱才,这样的领导就是伯乐。

知人善任,人人皆为我所用

一个人从小就学一样东西,长大之后,想施展所学,要他放弃自己所学,而按照别人的方法去做,结果会怎么样?再假定有一块上等玉石,即使价值万两黄金,也一定需要琢玉的工人依他的学识技术,把它雕琢好才可以。寻找人才,却叫他放弃平生所学,唯领导是从,岂不是等于让琢玉的人放弃他所学的技术,而按别人的方法来琢玉一样?这是行不通的。

南怀瑾先生认为用人不可学非所用、用非所长,而要知人善任、唯才所宜。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过:“人的长处,才是一种真正的机会。”大凡高明的领导者无不深明此意:要以人的长处运用为机会,善于识察人的长处,并能用得恰到好处,这样就能不失时机地赢得事业的成功。这也正是中国管理者们从古至今一直在学习汲取并不断实践的用人之道。

孟尝君去秦国,被秦昭襄王软禁起来。

孟尝君打听到秦王身边有个宠爱的妃子,就托人向她求救。那个妃子叫人传话说:“叫我跟大王说句话并不难,我只要你那件举世无双的银狐皮袍。”很不巧,孟尝君那件皮袍在刚来秦国时就献给了秦王,现在在秦王的内库里。孟尝君手下有个门客,擅长偷盗,当天夜里,这个门客就摸黑进王宫,找到了内库,把银狐皮袍偷了出来。孟尝君把狐皮袍子送给秦昭襄王的宠妃。那个妃子得了皮袍,就向秦昭襄王劝说把孟尝君放回去。秦昭襄王同意了,发下过关文书,让孟尝君他们离去。

孟尝君得到文书,怕秦王反悔,就带领门客急急忙忙地往函谷关跑去。到了关上,正赶上半夜里。依照秦国的规矩,每天早晨鸡鸣后才可打开城门。孟尝君手下有一个门客很会学鸡叫,且惟妙惟肖,让人分不出真假。于是,这个门客捏着鼻子学起公鸡叫来。一声跟着一声,附近的公鸡全都叫了起来。守关的人听到鸡叫,开了城门,验过过关文书,让孟尝君出了关。秦昭襄王果然后悔,派人赶到函谷关,可孟尝君已经走远了。

即使是鸡鸣狗盗之辈,也有用途。孟尝君倘若没有这些人的帮助,只怕要被囚禁终生了。唐代陆贽说过:“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唐代韩愈在《送张道士序》中也说:“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用人也是如此。俗话说:“人无弃才。”是人,就有他的用途。作为领导,关键在于知人善任。只有知人善任,才能人尽其才。知人善任是领导艺术,也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所在。

《贞观政要》记载着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之术。李世民说:“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拱角,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名主之任人也由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将无弃才,明主无弃士。”李世民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一次宴席上,唐太宗对王珐说:“你善于鉴别人才,尤其善于评论。你不妨从房玄龄等人开始,评论一下他们的优缺点,同时和他们互相比较一下,你在哪些方面更优秀。”

王珐回答说:“孜孜不倦地办公,一心为国操劳,凡所知道的事没有不尽心尽力地去做,在这方面我比不上房玄龄;常常留心于向皇上直言进谏,认为皇上的能力、德行比不上尧舜,这方面我比不上魏征;文武全才,既可以在外带兵打仗做将军,又可以进入朝廷担任宰相,在这方面,我比不上李靖;向皇上报告国家公务,详细明了,宣布皇上的命令或者转达下属官员的汇报,能坚持做到公平公正,在这方面我不如温彦博;处理繁重的事务,解决难题,办事井井有条,这方面我也比不上戴胄;至于批评贪官污吏,表扬清正廉洁,疾恶如仇,这方面比起其他几位来说,我也有一技之长。”

唐太宗非常赞同他的话,而大臣们也认为王珐完全道出了他们的心声,连连点头称是。

从王珐的评论中可以看出唐太宗的团队中,每个人各有所长,但更重要的是唐太宗能知人善用,使其能够发挥所长,进而让整个国家繁荣强盛。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林高手,无须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苦无伯乐,乃千里马之大不幸;遇一不能善用人才的领导,则是人才之大不幸。因为,你也只能在泥沙遮不住珍珠光彩的信念中埋没一生,在“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嘲中抗争一生。对领导者来说,知人善用,便能人人皆为我所用,人人皆为我所用;则家和业兴国盛。

九、手握权柄的指挥棒

权柄是一只法力无边的魔棒,它能带来华丽的亮相,也能以惨淡作为收场。在善驾驭者的手中,它能成为征讨四方、开疆拓土的法宝,若被不谙其道者使用,它便是倒持的太阿,沦为他人刺伤自己功业的凶器。得人心者得天下,笼人才,纳人才,善于为人谋又善于谋己者,方能牢牢握住手中的权柄。

有调查,才有发言权

毛泽东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现实生活中,耳听可能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凡事如果总是只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而缺少静心分析与思考,往往会被假象所迷惑,很难认清事物的本质。

依南怀瑾先生的见解,一个领导者对一件事,有一点还不了解,还无法判断时,不要随便下断语,不要随便批评,因为真正了解内情,并不是件容易事。

有一次,孔子他们被两个小国家围困,长达七天都没有吃东西。后来较为富裕的子贡拿自己的钱财好不容易换来了很少的一点米,就让颜回给大家拿来煮粥喝。子贡无意间经过煮粥的房间,竟然看见颜回拿着满满一勺粥在喝。子贡很不高兴,就去了老师那里。他问夫子:“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回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子贡又问若是颜回会如何,孔子说颜回绝对不会改变的。子贡这才告诉老师他看到的事。

于是,孔子为了向大家证实,带着众弟子来到粥房。孔子说:“颜回啊,我想要先用这得之不易的粥来祭祖,你来操办吧。”颜回摇头道:“不行啊,老师。这粥在煮的时候,房顶上有一块泥落了进去,扔了太可惜,所以我已经把脏了的粥吃了,这样还可以省出一个人的饭。但是这样的粥不能祭祖啊。”孔子听了,看了一眼子贡,就离开了。

亲眼看见的可能另有隐情,亲耳听到的也不一定是真相。如果不经过大脑思考就对事情妄下结论,那我们难免就会犯错。作为领导者不能只听一家之言,只有深入调查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亲眼所见或者是亲身经历的事情,都是一种假象的“实”,领导者如果仅凭一时所见的现象,直觉地作出判断和决定,就会出错,导致令人遗憾的后果。

这是一个发生在美国阿拉斯加的故事,有一对年轻的夫妇,妻子因为难产死去了,不过孩子活了下来。丈夫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有些忙不过来,可是找不到合适的保姆照看孩子。于是,他训练了一只狗,那只狗既听话又聪明,可以帮他照看孩子。

有一天,丈夫要外出,像往日一样让狗照看孩子。他去了离家很远的地方,所以当晚没有赶回家。第二天一大早他急忙往家里赶,狗听到主人的声音摇着尾巴出来迎接,可是他发现狗满口是血,打开房门一看,屋里也到处是血,孩子居然不在床上……他全身的血一下子涌到头上,心想一定是狗的兽性大发,把孩子吃掉了,盛怒之下,拿起刀把狗杀死了。就在他悲愤交加的时候,突然听到孩子的声音,只见孩子从床下爬了出来,丈夫感到很奇怪。他再仔细看了看狗的尸体,这才发现狗后腿上有一大块肉没有了,而屋门的后面还有一匹狼的尸体。原来,是狗救了小主人,却被主人误杀了。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真理就像上帝一样。我们看不见它的本来面目,我们必须通过它的许多表现而猜测到它的存在。”对于为政者来说,如果你想在自己的位置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应该清楚地了解自己周围的人事,凡事多思考,不轻信、不盲从,深入了解之后再下结论,这样才能看清周围的一切,稳坐钓鱼台。

上梁正,下梁则不歪

中国有句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指的是做父亲的如果管不好自己,给孩子树立起不好的榜样,孩子就会效仿,最后也成为像自己父亲一样的人。上行下效是一种风气。放在管理上,领导者凡事要以身作则,这样才能在下属面前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达到令行禁止的目的。

政者正也,要正己才能正人。南怀瑾先生说,假如本身公正,去从政,不必讲,当然是好的。假使自己不能端正做榜样,那怎么可以辅正别人呢?

俗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者要想赢得下属的追随,就应当以身作则。

三国时的曹操曾被人称为“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古今褒贬不一,虽然其功过不定,任由后人评说,但他在治国治军方面深得将士尊重,因为他深谙管理之道,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则。

麦熟时节,曹操率领大军去打仗,沿途的百姓因害怕士兵,躲到村外,无人敢回家收割小麦。曹操得知后,立即派人挨家挨户告诉百姓和各处看守边境的官吏,他是奉旨出兵讨伐逆贼为民除害的,现在正是麦收时节,士兵如有践踏麦田的,立即斩首示众,以儆效尤。百姓心存疑虑,都躲在暗处观察曹操军队的行动。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一个接着一个,相互传递着走过麦地,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百姓看见了,无不称颂。

但是,曹操骑马经过麦田之时,忽然,田野里飞起一只鸟,坐骑受惊,一下子蹿入麦地,踏坏了一片麦田。曹操为服众立即唤来随行官员,要求治自己践踏麦田之罪。官员说:“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曹操言道:“我亲口说的话都不遵守,还会有谁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剑要自刎,众人连忙拦阻。此时,大臣郭嘉走上前说:“古书《春秋》上说,法不加于尊。丞相统领大军,重任在身,怎么能自杀呢?”

曹操沉思了好久说:“既然古书《春秋》上有‘法不加于尊’的说法,我又肩负着天子交付的重任,那就暂且免去一死吧。但是,我不能说话不算话,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曹操又派人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因为肩负重任,所以割掉头发替罪。